四、早期形态构成法则——地毯式与剪影法
尽管可以认为远古图形几乎就是一部装饰图形史,但岩画的图式却不宜归于图形,美术史研究是将其归于绘画类的。这是因为岩画不具有秩序的风格,或者说缺乏纹样的延续性与重复性。另外,虽然岩画中亦有一些符号或徽章作为单独纹样而存在,但总体而言,岩画具有浓郁的表述情结,叙述历史或申述愿望是其主旨,并非以装饰为目的。故而,岩画艺术的形式问题,主要在绘画的构图与造型方面。
岩画构图的特点,可以借用一个现成的概念,即“地毯式”画法。苏联科尔宾斯基这样解释古希腊荷马及古风时期陶瓶的风格:“制作这些陶瓶的美术家们,往往把人物、动物或是幻想事物的简略的描绘和纯装饰主题在同一个构图里连接起来,力图填满整个画面,不留空白”。他又说,描绘阿咯琉斯双亲结婚的陶瓶画,图像“是平板的……总的说来,可以作为从‘地毯式’的填满整个陶瓶表面的描绘向比较严谨的构图结构过渡的明显的范例”。可见“地毯式”的特点,就是“填满”或“不留空白”,岩画也是如此。
在长江中游出土的战国早期漆棺上的绘画,也反映出这一审美要求。经发掘者分析:曾侯乙墓漆棺档的绘画可能有一个大体设计,然后,绘画者根据设计来经营每一部分内容,构图大致对称,形象随手勾勒,在一些不能对称的空白处,绘画者再描绘一些图形去填补,直至铺满画面。
道一风同的文化艺术现象在东西方并不鲜见,公元前8世纪至前5世纪,东方和西方的绘画都处于繁复的美学趣味的笼罩下。
倘若以“地毯式”构图检视中国乃至世界岩画之面貌,此判断仍然适用,而且,它作为中国绘画主要构图方式,一直延续到战国时期。
岩画的造型,是一种类似民间艺人用剪刀在单色纸上剪出人物的外轮廓,即剪影的造型。阴山、贺兰山等凿刻一类的岩画,沧源、左江等描绘一类的岩画都是如此。故而“剪影法”是岩画的第二大特点。同样,这一特点至战国时期仍有余绪。
平板剪影法的重要组织法则是:众多图形在地毯式构图中彼此不重叠。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