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大脑是人类在长期演化过程中的产物,它在经历了几万年的演化后,比其他动物的大脑发达。人类和其他动物最重要的区别之一是:在人类大脑里存在着一个比较完善的语言区。这个语言区就包含着能够应用语言的能力——仅仅是能力。这种语言能力仅仅包含对外界物体的全息反映系统、记忆信息系统和语言创新系统。这种能力只有和思维中的概念、判断、推理这类思维形式相结合,才能把语言能力转换为思维能力。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发音器官相配合才能表达出词的发音。只有当语音和语句以及语形三者形成一个语言立体时,大脑之中固有的语言能力才能够发挥。
婴儿刚出生时的大脑就同荒原一样,无意识地反映客观事物。这时婴儿的大脑不可能存在着绝对的普遍语法,它必须通过发音练习,并且要和语义、语词以及词句建立联系,逐步地改变大脑的荒原时代。荒原具有生长各种植物的能力,而大脑具有如何运用语言的能力。刚才说过,要真正运用语言还需要培养运用语言的能力,要和发音器官以及思维能力相配合才行。一般来说,目前只有人类才能够完全运用语言,而其他动物是不具备全方位地运用语言的能力的。这可能是由于它们发音器官的不健全,或思维能力的缺乏。正因为如此,动物也就无法形成大脑的语言能力。
生成语言学派的内化语言不如说是思维活动更准确。因为思维在没有用语言表达出来之前是模糊的,在模糊的思维阶段是不存在语言的,思维一经语言表达出来才是明确的思维。事实上语言和思维几乎是同时出现的,是相互依存的。在语言的荒原时代不存在任何普遍语法,也不可能存在。
客观事物在大脑中的反映形式是全息的,在没有思维的时代,所有的反映只能是模糊的图像,尽管各种感觉器官可能在大脑中生成某一事物的全部形象,但由于思维活动尚未产生,所有事物形象都是模糊的,缺少动力。模糊的形象对初始人仍然有作用。对事物模糊反映的形象实际上是思维的沉睡状态,也可以称为思维的初始静止状态。比如,初始的人们发现某一种水果好吃,在大脑里会出现这种水果的形状、味道、手感等综合形象,也仅仅是一种模糊的形象,不能和具体的诸如圆形、红色、蜜甜、光滑等这类词语联系起来,只是一种模糊的感觉复合体。由于大脑在人类活动中的不断发展,他们逐渐学会用某种声音、手势、身势、表情等来表达某种事物和情感,这就是最简单朴实的语言符号。正是这些简单的语音符号,使思维从模糊的状态中解放出来。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