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俞樾《古书疑义举例》评注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0087001
  • 作      者:
    许威汉, 金甲著
  • 出 版 社 :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内容介绍
    《俞樾评注》列疑义例数百,归属八十八类,援引详明,析理精密,烛幽显隐,务求其真。梁启超称“模范名著”,刘师培叹为“绝作”,马叙伦谓“发蒙百代,梯梁来学”。
    《俞樾评注》对俞著疑难字句、文物典制等加注,俞著引文无出处的补加注。注释力求简易明快,难字注明音义,难句作必要语释。《俞樾古书疑义举例评注》有不同理解者择善而从,少数兼明二说备参。俞著引文有误则加注指出,学界有与俞著见解不同而确有见地者,略采其说以备一解。必要处酌加评议,宜详评者提示已发专文可另参。
展开
精彩书摘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不断深化的。在这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往往出现认识的过渡状态,形成一些没有明确外延的模糊概念。词语是概念的表达形式,模糊概念只能用模糊词语来表达。有时人们对某些事物的性状、特征及数量等,只需或只能表述一个概率,而要传达这类信息,语言中就相应地出现了诸如“大概、约莫、好像、可能、左右、一些、差不多”等没有确定外延的模糊词,这些更意味着词的模糊性特点。在一般情况下,模糊词语非但不影响正常交际,而且往往少它不得。
    作为语言三要素之一的语法,同样具有模糊性(如果多义词组离开语境而有歧义便看作有模糊性的话)。比如“老王的问题”可理解为“老王提出的问题”,也可以理解为“关于老王的问题”(前者是领属关系,后者是限定关系);“母亲的回忆”,可理解为“母亲自己的回忆”,也可理解为“关于母亲的回忆”(前者也是领属关系,后者也是限定关系)。又比如“他要补充资料”,可理解为“他要补充一些资料”(“补充资料”是动宾关系),也可理解为“他要补充的资料”(“补充资料”是偏正关系);“学习方法很重要”,可理解为“学习某种方法很重要”(“学习方法”是动宾关系),也可理解为“学习的方法很重要”(“学习方法”是偏正关系)。至于复句各分句间的意念关系,模糊性也很大。“天下雨,我不出去”,可理解为说明因果的偏正复句:“因为天下雨,我不出去”,也可理解为假设条件的偏正复句:“如果天下雨,我不出去”(用了关联词语,关系才确定下来)。不过,有特定的上下文,这类说法不至于严重影响交际。
    ……
展开
目录
叙论
《古书疑义举例》序
卷一 
一 上下文异字同义例
二 上下文同字异义例
三 倒句例
四 倒序例
五 错综成文例
六 参互见义例
七 两事连类而并称例
八 两义传疑而并存例
九 两语似平而实侧例
十 两句似异而实同例
十一 以重言释一言例
十二 以一字作两读例
十三 倒文协韵例
十四 变文协韵例

卷二 
十五 古人行文不嫌疏略例
十六 古人行文不避繁复例
十七 语急例
十八 语缓例
十九 一人之辞而加日字例
二十 两人之辞而省日字例
二十一 文具于前而略于后例
二十二 文没于前而见于后例
二十三 蒙上文而省例
二十四 探下文而省例
二十五 举此以见彼例
二十六 因此以及彼例

卷三 
二十七 古书传述亦有异同例
二十八 古人引书每有增减例
二十九 称谓例
三十 寓名例
三十一 以大名冠小名例
三十二 以大名代小名例
三十三 以小名代大名例
三十四 以双声叠韵字代本字例
三十五 以读若字代本字例
三十六 美恶同辞例
三十七 高下相形例
三十八 叙论并行例
三十九 实字活用例

卷四 
四十 语词叠用例
四十一 语词复用例
四十二 句中用虚字例
四十三 上下文变换虚字例
四十四 反言省乎字例
四十五 助语用不字例
四十六 也邪通用例
四十七 虽唯通用例
四十八 句尾用故字例
四十九 句首用焉字例
五十 古书发端之词例
五十一 古书连及之词例

卷五 
五十二 两字义同而衍例
五十三 两字形似而衍例
五十四 涉上下文而衍例
五十五 涉注文而衍例
五十六 涉注文而误例
五十七 以注说改正文例
五十八 以旁记字人正文例
五十九 因误衍而误删例
六十 因误衍而误倒例
六十一 因误夺而误补例
六十二 因误字而误改例
六十三 一字误为二字例
六十四 二字误为一字例
六十五 重文作=画而致误例
六十六 重文不省而致误例
六十七 阙字作空围而致误例
六十八 本无阙文而误加空围例

卷六 
六十九 上下两句互误例
七十 上下两句易置例
七十一 字以两句相连而误叠例
七十二 字以两句相连而误脱例
七十三 字句错乱例
七十四 简策错乱例

卷七 
七十五 不识古字而误改例
七十六 不达古语而误解例
七十七 两字一义而误解例
七十八 两字对文而误解例
七十九 文随义变而加偏旁例
八十 字因上下相涉而加偏旁例
八十一 两字平列而误倒例
八十二 两文疑复而误删例
八十三 据他书而误改例
八十四 据他书而误解例
八十五 分章错误例
八十六 分篇错误例
八十七 误读夫字例
八十八 误增不字例
附录(附文三篇)
壹综论文史、语言研究的考辨
贰从语言的模糊性展望模糊语言学
叁语文学科的方法论
后叙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