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大凡”由总计数量向总括一般的情形转变与同义义场中其他成员的竞争有关。先秦到魏晋南北朝,表示统计数量的词项不多,而且多数词的这种用法刚刚产生,“凡”凭借其“创始者”地位,在表示统计数量的范围副词这一语义场内词语匮乏的情况下占据了“霸主”的地位,由“凡”参与构词的“最凡、大凡”在秦汉时期也有比较多的使用①。但是唐宋以后随着副词“共”大量用于统计数量,尤其是元明清时期以“共”为语素衍生出了多个双音节合成词,专职表示统计数量,严重威胁了“凡”系成员在该语义场的地位。由于同义词的竞争及语言趋简的要求,近代汉语口语“大凡”表示统计数量的用法逐渐消失了。第三,“大凡”由统计数量向总括一般的情形转变与其自身用法的受限有关。表示统计数量的“大凡”不如“凡”用法全面,“大凡”表示对事物“总量”的统计。而“凡”既可以表示单项事物数量的小计,也可以表示多项事物数量的总计。“至‘凡、虑’与‘大凡、大抵、大要、大归’以及‘亡虑、都计’诸字,皆用以为总括之辞。”“古人以‘凡、虑’等字单用,不足以见总括之意,于是加以‘大’字,冠以‘亡’字,而‘大抵、大要、大归’亦寝用矣。”②统计数量的“大凡”先天不足,影辔到了自身该用法的发展。
第四,“大凡”由总计数量向总括一般情形的转变与其义项内部的竞争有关。
“大凡”总计数量的用法于战国早期产生,在此基础上,汉代便产生了总括一般情形的用法。此后,这两种用法便长期共存。到了唐宋时期,口语中的“大凡”基本上总括一般的情形,再加上唐宋以后“共”占据了统计数量用法的强势地位,“大凡”表示总计数量的用法在历史演变中逐渐让位于表示总括一般的情形。
第五,“大凡”由总计数量向总括一般情形的转变与汉语的系统发展有关。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