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语言行为的语言心理分析
语言的变异是对现有语言规范的突破,是一种语言的“偏离”行为。变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现有规范的淘汰,二是对现有规则的革新。但无论是哪一种突破,都与社会的、时代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都有着深刻的社会语言心理根源,都体现着社会语言需求的必然趋势。
《修辞学习》2005年第2期劲松教授的《儿化词变异和变化的社会语言学研究》一文,在对北京市的儿化词使用情况进行了专业的社会调查后认为:现阶段普通话和北京话的儿化词处于衰减的趋势,这种逆向的语言变异现象,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有关,有着深刻的社会语言心理根源。
“儿化”原本是北京话里一种多功能语言协变手段,经语音“儿化”缩减变读的词,会产生语义、语法、语用多方面的效用。其中,语用方面的效用,是在儿化词的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原因,历史上北京话一直被称为“官话”,儿化词作为北京话语音、语汇系统中的一个显著的标志,有显示文化身份的语用功能。因而,儿化现象被不断得到加强:本来是功能性的语言协变手段,由于“官话”心态,“京腔京调”习惯,大量的非功能性的儿化词也产生了。
随着现代汉语的产生,北京话成为“国语”,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定都北京后,北京语音被国家确定为民族共同语的标准语音,儿化减缩变读和儿化词成为普通话语音和语汇的标准形式,继续展示着其显示文化身份的语用功能。但在改革大潮冲击下,现阶段“儿化”变读与“儿化词”在社会言语交际中呈现出衰减趋势,同样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原因,有着广泛的社会心理基础。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