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历史,那些最刻骨铭心的,必然是曾经被颠覆过的。而颠覆的代价是,令国破家亡,令生灵涂炭。我从来就不赞成对活着的历史随意颠覆,那样只会让我们一次又一次愚蠢地落人某些政治家们为追逐政治私利刻意为我们设下的一个个战争或动乱的陷阱。可以这样说,每一次被颠覆的历史,都是一部老百姓的颠沛流离史。而我所要颠覆的,却是那些教科书上业已死去的历史,他们沾满了意识形态的灰尘,蒙蔽了活人的双眼。我所要做的,就是扒开统治者用武力浇筑的厚厚封土,让真相在阳光下晾晒。
然而,颠覆是极其困难的,尤其是要颠覆那些早已深人人们骨髓的固有历史人物形象。
比如阿斗。
在绝大多数国人的心目中,“扶不起的阿斗”就是一个懦弱无能、即便有人帮衬也做不了大事的人。在我的家乡,这类人统统属于烂泥一堆,即通常所说的“扶不上墙的人”,说穿了就是“弱智”的代名词。曾经有人试图颠覆(仨国》中这段被罗贯中演义得化骨的历史,认为降魏的阿斗是一位宁可背负千古骂名也不愿意生灵涂炭的爱民皇帝。这样颠覆,并不足取,虽然达到了哗众取宠的目的,也拿到了学术成果的奖状,但历史却被搅得越来越糊涂了。
那么,历史上原生态的阿斗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去了一趟邙山。一路上,我细细地猜度着这阿斗的“阿”字,看能不能够从中破译为历史的疑云层层封盖的密码。
《说文解字》上解释说,“阿,大陵也,一日曲阜也,从阜,可声”,本义为山弯曲的地方。还有一种权威的解释为,金文和篆文皆从阜,左B,形似竖穴侧墙上供人上下时脚蹬的坑窝。可声,可(歌曲)也兼表弯曲,意为像脚窝一样山弯曲的地方。《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解释更是有些莫名其妙,认为其本身没有任何意义,只是作为一种方言的前缀用在排行、小名、姓氏或某些亲属名称的前面,有亲昵的意味,仅此而已。对于这种种解释,我是绝不苟同的。望文生义地把“可”字拆开,是人丁的“丁”和“口”,人丁张开嘴,贴着耳根发出轻轻的气流,便发出了“阿”的语气。阿爹、阿妈、阿哥、阿妹……进一步细想,“阿”的确应该与山有关,但它的本义绝不是山弯曲的地方,而应该是人在登山的时候累了发出的喘气声或是解乏的歌声(甲骨文中“可”字表示劳动时发出的歌声)因碰撞山体折返的回声,山越高,回声越大。那些脚蹬的坑窝,分明是人们登山时留下的痕迹……
邙山上,就留下了许多这样的痕迹。老子曾经在这里炼丹,河洛文化在这里发祥,龙马负图、伏羲画卦、八百诸侯会盟等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在这里发生……文化长年累月地积淀,将思想的海拔垒得很高很高,让汉光武帝刘秀看中了这里的风水,将其视为帝王理想中的埋骨之所。此后,无数的帝王将相、王公贵族跟风,在方圆五百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留下了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四朝十几个帝王的陵墓,以及皇族、大臣的陪葬墓,总数在千座以上,造就了“北邙冢墓高嵯峨”这道独特的风景。不过您可千万别小瞧了这些个坟墓,每一丘都有历史,每一丘都是文化。然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个号称中国最有文化的巨“阿”之下居然葬了一个传说中最弱智的人,这个人就是阿斗。与他做伴的还有另外两个亡国之君,一个是后蜀后主孟昶,一个是南唐后主李煜。按照历史上对他们的评价,阿斗甚至连与孟昶和李煜为伍的资格都不具备,因为孟昶还能做得一手好联,李煜好歹写得几首好词。他们虽治国无能,但勉强还算得上是文化之人。唯有这位蜀汉后主刘禅,错葬邙山脚下,连真名都快被人遗忘,空有叹息,不见回声。或许是这里葬了太多帝王的缘故吧,每一座陵墓的背后,都藏着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把阿斗的声音掩盖了,剥夺了他为自己辩护的权利。
通往邙山的路上,大多是去问道之人,而我去邙山,却是想扶起那个扶不起的阿斗。我滥竽充数地混杂在问道者的行列中赶往孟津,到平乐镇翟泉村匆匆去会刘禅。心酸的是,当地人只知阿斗不识刘禅,究其原因,凤凰山公墓的工作人员说,人太笨就会很出名。阿斗就是太迂腐了,所以很有名。这话从一个孟津人的嘴里说出来,很自然,也很真实,就像是从历史的嘴里说出来一样。
阿斗果真很笨吗?
史书上记载,刘备白帝城托孤时,曾请诸葛亮对刘禅做了一番评价。诸葛亮夸其“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意思是说“非常聪明,超过人们的期望”。刘备听后感到宽慰,道:“审能如此,吾复何忧!”诸葛亮还在《与杜微书》中说刘禅“天资仁敏,爱德下士”。《晋书·李密传》中,李密甚至评价刘禅可与齐桓公相比……可如此一个聪明之人,为何留下的历史剪影却总是呆头呆脑?历代的画师画他,也都是憨憨的木讷形象?
我想,这应该与他的性格有关,而与智力无关。裴松之注引《三国志》中披露了这样一段引自《魏略》的鲜为人知的史实。史书上说,刘备在小沛大败之时受曹操、吕布的夹攻,仓皇弃家出逃。时年刘禅“窜匿”,“随人西人汉中,为人所卖”。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扶风人刘括避乱汉中,将刘禅买去充做书童,后收为义子……可以想象,在这样一种颠沛流离、寄人篱下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刘禅,注定从小就学会了察言观色和隐忍,以求“自保”的本领,否则,难以生存。
实际上,纵观他一生的命运,就是一个“忍”的格局。一是年幼的时候要忍受常人难以想象的战争惊吓。他的父亲刘备做梦都想恢复“汉室”,送给他的童年礼物唯有战争。当他还在襁褓里的时候,他的父亲为躲避曹操的追杀,丢弃妻子,仓皇而逃。母亲甘夫人走失了,糜夫人走投无路,将阿斗交给赵云后,投井而死,让阿斗遭受了有生以来的第一次惊吓。糜夫人自尽后,赵云把阿斗裹在怀中,用护心镜护住,单枪匹马与曹军大战长坂坡。战场上箭如飞蝗,血肉横飞,让阿斗遭受了第二次惊吓。历史上“败”他,战场上如此激烈的厮杀,阿斗居然睡得安稳。我想他应该是被冤枉的,被吓得昏死过去的可能性要大一些。紧接着,刘禅遭受到了第三次惊吓。与上两次不同的是,此次完全是人为的。待赵云他们好不容易冲出重围与刘备会合,不料刘备还要作秀,接过阿斗后说:“你这小子真混蛋,为了救你,几乎损我一员大将!”说完,像投篮一般,将阿斗向赵云扔去。赵云飞身扑救,双手接住刘禅,刘禅再次被吓个半死。二是成年的时候要忍受孝道的束缚。父亲临终前嘱咐他,“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君命、父命难违,刘禅忍之,果真“以父事之”。三是继位以后还要忍受“亚父”诸葛亮权力的威慑。刘备在世的时候,太过于依赖诸葛亮和结拜兄弟,结果让诸葛亮控制了整个政局。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