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声母和韵母是汉字音节的骨头和肉体,那么声调就是汉字音节的灵魂,因为声调有平仄之分,平仄相替产生了节奏,平仄相融形成了和谐。平仄和押韵构成了汉语独特的音韵之美,汉语的魅力也源于此。
要想准确地发好一个汉字的读音,就必须把声、韵、调三者结合起来,忽略了声调,就会词义不明、语义不清。如果声调发不好,就会失去汉语的特点,表现不出汉语所特有的抑扬顿挫的音乐美。中国古人在总结汉语声调的特点时,很早便有了“声调铿锵”之说。
世界上的语言大致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叫声调语言,如汉语以及许多汉藏语系的其他语言,还有非洲地区的一些语言等;另一类叫非声调语言,如印欧语系中的美、英、法、德等欧美国家以及俄语等斯拉夫语言。
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声调有阴、阳、上、去四个调类,而现存的上古时期的语音资料不能够系统地反映出上古时期声调的准确调类情况。对众多专家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我们可以认为,目前关于上古声调的调类主要有以下三种意见:一是上古时期,声调只有平声和入声;二是上古时期的声调只有平、阳、人,没有去声;三是上古时期和中古时期一样,分为平、上、去、入四个声调。需要说明的是,古代的四声是根据清浊音的不同而分成阴平、阴上、阴去、阴入和阳平、阳上、阳去、阳入两大类的。
到了元明时期,汉语的声调已经比秦汉和隋唐时期的声调简单多了,这个时候人们已经把声调简化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类了。这时候的平声被进一步分成了阴平和阳平,入声则分别归入到了阴平、上声和去声,人声在北方官话中消失了。不过,现在的许多南方方言和有些西北方言中仍旧保存着入声。
声调之所以被称为汉字的灵魂,不仅是因为它和声、韵一起构成了汉语语音的基本特性,同时也体现了汉语的音韵之美。例如:古汉语将汉字分为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因元代以后人声在北方逐渐消失,划入现在的二声和四声中,而平声逐渐演化成阴平和阳平。现代汉语将阴、阳、上、去定为四声,通俗地说,阴平和阳平就是押韵时的平声,上声和去声就是仄声,这样,我们就可将所有的汉字统统分为平仄两大类,它们的关系就如同阴阳。平仄相替产生节奏,阴阳和谐产生了汉语独特的音韵之美。更由于汉语声调明亮、高扬、富于变化的特点,充分体现了中国人追求进步、不断进取、昂扬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与气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虚实相生、阴阳互变、相辅相成、知行合一的唯物辩证精神在汉语音调中得到了集中体现。
关于声调对汉语普通话的重要意义及特殊美感,笔者是这样以为的:一个民族的语言特征,在语音形态上表现得最为明显,思想内容可以共有,表现技巧可以模仿,而语音的特征却为各民族所独有。汉语的“四声”恰恰作为汉语语音的特征,为中华民族所独有。声调在汉语语音中还具有独立的审美意味。汉语的声调不仅可以纯正字音,区别词义,而且能够表现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更能够传达某种情感和情绪。唐代《元和韵谱》就对声调能够传达某种情感和情绪的特殊功能做过形象和精妙的阐述:“平声者哀而安,上声者后而举,去声者清而远,入声者直而促。”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