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非常重要,在美国,有两个家族都已繁衍了8代。一个家族的 始 祖是200年前康乃狄克州著名哲学家嘉纳塞·爱德华。由于他十分重视子女 的教育,并代代相传,在他的子孙中共出了1位副总统、1位外交官、13位大 学 的院长、103位大学教授、60位医生、20多个议员……在长达两个世纪中,竟 没有一个子孙被关、被捕、被判刑的。另一个家族的始祖是200年前纽约州 的 马克斯·莱克,他是个臭名昭著的赌棍加酒鬼,开设赌局,对子女教育则不 闻 不问。在他的子孙中有7个杀人犯、65个盗窃犯、324个乞丐,因狂饮夭亡或 成为残疾的多达400多人。对于什么是成功的家庭教育,时下社会流行的目标是“望子成龙”;衡 量 家教成功的标准是“成王败寇”;基本方式是“死记硬背”。其实不然,对 于“什 么是成功的家庭教育”,不同的家长会给出不同的回答。有的家长认为要把 孩子培养成出类拔萃的人才,有所成就;有的家长只是希望孩子一生幸福平 安;还有的希望孩子将来能够拥有财富或显贵地位。这些都是家长们的期 待,无所谓对错。但事实上,孩子成才是当前大多数家长最关注、也是投入 精 力最大的部分。2011年,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显示,望子 成 龙成为中国家庭最大的生活动力。个人利益和家庭幸福则排在第二、第三位。这说明,孩子的成功有很多标准,比如说人品是否高洁是一个标准,个 性 是否健康是一个标准,做事是否有创造力、想象力是一个标准,有没有吃苦 精 神、是不是勤奋是一个标准,有没有摔倒在地上敢于爬起来的精神也是一个 标准。中国现在的社会,把成功限定在一个特别狭小的范围之内,对孩子们 来说考高分,成绩好就是标准;孩子五六岁会弹钢琴,就会得到奖赏。我们 中 国的成人世界里从不以一个人拥有多少真心朋友作为成功的一个标准,我们 成人世界里的标准就是这个人有钱,有地位,有财富。我很同意俞敏洪的一个观点。他说现在的中国进入了家庭教育“成功” 标准多样化时代,社会里面有标准,家庭里面有标准,而且,这些标准还有 可 能是错误的标准。比如说,我们的标准是要求孩子在班里进前5名,孩子只 要 能考上北大、清华就算成功,到哈佛、耶鲁就更加成功。这虽然是标准,但 在 我看来,这都不能成为所有家庭惟一的标准。为什么,因为它事实上也无法 变成所有家庭的惟一标准。每个孩子情况不一样,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达到或需要达到这一标 准,中国有一句话“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但是中国的文化是一个想 象的 文化,它缺少一个过程,这句话只说了一半,它缺少一个前提,就是说手里 拿 的要是一块铁。今天是一个多元的世界,我们看人的标准是多维的,你的孩 子可能是铁,也可能是一块宝玉,也可能是珍贵的钻石,不同的材质我们就 要 有不同的教育方式。如果你的孩子是块宝玉,你还在磨,最后的结果可能是 真的把孩子磨残废了。如果孩子是宝玉,就要按照他的纹路去雕琢。如果你 的孩子是珍贵的紫檀木,那么也要按照他的大小来打磨,使之成为一个器物。这就是说我们的教育有一个前提,我们必须因材施教。孔子2000多年前就说因材施教,所以他三千弟子,七十二贤士。我们今 天传统的东西中还是认为努力是最重要的。按照现代眼光看,其实努力并不 是最重要的,方向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方向不对,努力也是白费的。如果你 的方向错了,你特别用功,你付出的特别多,最后你没有得到成功,你得到 的 伤害也特别大。人的认知渠道不同,学习方法也就不一样。现代脑科学研究发现:人的学习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五种,其中以视觉为 主的就叫“视觉学习型”,就是他的视觉区域发展得最好,眼睛非常发达,视觉 神经非常敏感,其他结构也是好用的,如果不好用就属于残疾人,但是以其 中 的“视觉类型”为主,整合了这一儿童生命中对世界认知的结构。一个视觉 区 域最发达的儿童,他喜欢用视觉来学习,用视觉学习的时候效果最好。有的儿童可能是听觉型。听觉型的儿童,他的听觉中枢神经的细胞是最 多的,有的儿童可能是触觉型,触觉型更强调个人对外在世界与身体的感受,这证明每个人的脑结构不同,所以他的行为模式不同。拿破仑说过一句话,人的身体结构决定你的命运,现在科学家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脑结构决定他 的学习方式、职业方向,甚至生活状态。这是一个科学的前沿,我们现在把 它 引用到行为心理学。从科学的层面证实因材施教的必要性。另外,一个人的成功一定是和社会大背景融合在一起,个人的发展和整 个社会的融合不可分割。因此,现代家长在为孩子规划发展前景的时候,一 定不能孤立地只求让孩子拥有更多的知识、能力以及更高的分数,而是要更 多地考虑他们步入社会后,如何在社会生存中具有更强的生存竞争能力,如 何成为一个品格高尚的人。我们做家长、做大人的,教育孩子三年,则要为孩子三十年着想,三十 年 之后,我们的孩子在干什么,三十年之后,他们工作快乐吗?工作有成就吗?生活幸福吗?他们为社会做出什么贡献。因此,为孩子的一生发展奠基,为 孩子一生的幸福负责。这是我们家庭教育第一个理念,以人为本。P1-3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