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19扳角是正着。黑25肩冲,至29大跳是侵消常用的手法。
白30打人,黑31尖补是当然的一手。黑33点,是机敏的一手。白36扳,弃角取势,不失为英明的选择。以下至白46扳止,黑棋右下角实地可观,黑棋当然可以满意。
黑47、49边侵消白势,边整形,是好手。白50飞围也是当然的一手。
至此,布局告一段落,黑棋稍占优势。
第二节星布局
星布局出现在小目布局之后,产生于围棋布局理论已经建立的基础之上。因此,星布局是围棋布局在更高层次上发展的产物。
尽管在小目布局盛行时代,也偶有星的下法,如12世本因坊丈和、14世本因坊秀和等。但是,这都不能算是现代意义的星布局,只能说是现代星布局的雏形。
现代星布局产生于1933年,它的基本思想理论是由19岁的吴清源和24岁的木谷实共同创造的。1934年,吴清源和木谷实发表了共著的《新布局法》,从而引发了围棋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新布局”的精髓为提倡“四线”反对“三线”。吴清源和木谷实认为:以“秀策流”为代表的“旧布局”,过于重视“三线”的实利,阻碍了围棋的发展;“四线”比“三线”更灵活、更有发展,是推进全局的基础。因此,由“四线”构筑的“势力线”比“三线”的“实利线”在布局中更为重要。
“新布局”强调高线路、高速度,重视势力和发展。“新布局”的这一理论,弥补了“旧布局”在认识上的不足,完善了围棋布局的理论。但“新布局”是不可能推翻“旧布局”的。
“新布局”一出现,便遭到了“平行小目布局”顽强而有效的抵抗,迫使“新布局”在实践中不断修正,以求提高胜率。这样,棋坛出现了“二连星”、“三连星”、“对角星”、“星·小目”以及其他星布局交替使用的繁荣场面。
“新布局”的实践,使“星布局”得到迅速发展并日臻完善,并脱离了“新布局”的范畴,最后与“小目布局”和“中国流布局”一起,共同构成了现代围棋布局的大系。
本节将星类布局分为:“对角星布局”、“二连星布局”、“三连星布局”“星·小目布局”及“其他星布局”五部分。
其他星布局是指星与三三、高目、目外等组合的布局。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