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丫丫”学语
小丫,活泼又调皮,父母喜上眉梢,愁在心里。也许,小丫复杂的脾性,足以难倒有“心理学家”之称的父母,小、r嘴里常常念叨“不”或“不要”,父母开始很发愁,最后只能习以为常。究其原因,正是小丫父母无法揣度小丫的心理,而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你看呀,这就是身为父母,却不懂孩子心理,实在是可怜。实际上,小丫的各种行为都是极其常见的现象。如果站在高处看问题,我们不能否定,小丫就是“小思想家”、“小行动家”,也许有人不信,但是小丫本身就是明证。有位哲学家不是说过“我思故我在”这样的名言吗?那么,我们设想一下,如果孩子生下来就是个芭比娃娃,身为父母还能开心得起来吗?换位思考,再回到原处,在我们诧异的过程中,会发现小丫调皮的情结,无非是反思自我、证明自我的表现。
身为父母,是否该想方设法为小丫提供一个“创造”的空间呢?不要制止,也不要盲目指引,这是必经之路。过分纵容势必导致小丫坏习惯愈演愈烈,也会在人格建构方面存在缺陷。
第一节 小孩子,爱调皮
小丫刚满一岁半,语言能力突飞猛进。她熟悉各类玩具,从东排到西,一溜烟儿就能排成个大火车队。她一边排一边嘴里喊着“嘟嘟嘟”、“哐哐哐”,转眼间就将所有的玩具打得乱成一片。她拿着玩具手枪使劲砸积木、推倒玩具火车,好像有人在欺负她似的,很委屈,泪水哗哗流,嘴巴向上噘,一副生气伤心的样子,闭上眼睛嗷嗷叫。小丫的父母为此喜忧参半,他们为小丫莫名其妙的吵闹声而困惑不已。有时,小丫的父母蹲下身来,帮小丫把积木垒得很高很高,而小丫不费吹灰之力,就将积木全部推到,然后乐呵呵地笑个不停。事实上,孩子就是这样,让你在苦恼中收获快乐,又让你在快乐中掉入亲子教育的陷阱。小丫和爸妈会做一些认知游戏,如“你的鼻子在哪里?”小丫就会用手指摸摸自己的鼻子,嘴里稚嫩地喊“鼻子”。小丫偶尔也会犯一些小错误,把鼻子指向不同的地方,如“眼睛”、“嘴巴”呀,弄得爸爸妈妈乐不可支。小丫喜欢看书,也喜欢唱歌,她还会像一个模仿人的机器人,“抄袭”爸爸妈妈的行为,看到爸妈看书,她也会拿起一本世界名著,反着看,嘴里念念有词地读呀读;有时爸妈在接电话时说“喂,喂……您好”,小丫必不示弱,也会跟着学,甚至拿着拖鞋当电话用。可以肯定,在这个时候,小丫的眼睛里是最纯粹的,但也是最难以抵制诱惑的时刻。只要小丫好奇,她就会将“好奇”进行到底。
◎小丫对妈妈的话总是反其道而行之,叫她好好吃饭,她却“噗噗”地全吐出来;叫她乖乖地睡觉,她却一个劲儿地疯闹,直到把大家折腾得筋疲力尽。
◎劝说没用。爸爸妈妈给小丫讲道理,小丫却听不进去,由着自己的性子来。
◎一打就哭。“一打就哭”是小丫的秘密武器,只要爸爸妈妈大巴掌伸出来,还没落到身上,小丫就哭得昏天暗地。
◎以身作则来引导。小丫的这个年龄,模仿的意愿是非常强烈的,小丫妈经常做出一些好的行为,引起小丫的好奇,以此来引导小丫模仿,从而建立好的行为准则!
◎寓学于乐,让小丫在玩耍中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小丫爱唱反调,小丫妈投其所好,经常跟小丫做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告诉小丫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比如小丫玩游戏的时候,任性地把小狗熊玩具扔到了地上,而且还用脚踹,小丫妈就会告诉小丫,小狗熊也会疼的、会哭的,小丫妈学着小狗熊的样子哭泣,以让小丫了解要尊重别人。
◎关心小丫。这个时候的孩子是最敏感的,如果她感觉到父母对她的关爱少了、变了,她也会做出相应的反应。所以,父母对孩子的关爱要时刻保持连贯性。
孩子一两岁的时候,也是我们通常说的“初次叛逆期”,国外学者把它称之为“可怕的两岁”。中国也有句古话:三岁看老。其实它们说的是同一个意思,如果能很好地处理孩子在一至三岁时出现的问题,那么就会让孩子终身受益。所以,从孩子一进入“丫丫学语”的时候,就要注意随时观察孩子的成长及其出现的变化,与小丫“斗智斗勇”,通过合理的言行示范,来影响小丫,让小丫自由地进行自我调整,从而顺利地度过“可怕的两岁。
其实我们大人应该理解孩子,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想过,孩子对于家里的一切都没有决定权,包括早餐吃什么、看什么样的书、玩什么玩具,都是家长说了算,孩子无权过问。所以,他们一旦有了自我意识,必然会有强烈的“反抗”,想表达自己的心声,他们也想发表意见哦。这是问题的关键。所以,我们应该理解孩子的唱反调,那是孩子自我意识的流露,孩子想发表自己的意见了。这个时候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意见,并尽量满足孩子的欲望,让孩子的个人意识得到正常的发展,而不应该严厉责骂孩子刚出现的个人要求,打压孩子的欲望诉求。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