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晓月的爸爸和小玲的妈妈各自带着自己的女儿在小区里玩耍。正玩得兴高采烈时,晓月突然猛地推了小玲一下,小玲一个踉跄跌坐在地上,大声哭起来:“妈妈,她打我!”小玲的妈妈什么也没有说就把小玲扶了起来。心想,小孩子在一起玩,推来撞去是常有的事,不必大惊小怪。她这样安慰自己,同时心里也在想,对方的家长总该管管自己的孩子吧。果然,晓月的爸爸开口了:“你们家孩子这么老实,要是上了幼儿园,肯定要受别的小朋友欺负啦。”小玲妈妈没想到晓月的爸爸竟然怪自己的孩子太老实,一股怒气油然而生,她二话不说,拉起小玲的手臂气冲冲就走了。从此以后再也不让小玲和晓月一起玩了,她和晓月的爸爸之间也越来越疏远,即使见面彼此都不打招呼,漠然地擦身而过。
从以上的事例中,我们不难发现,晓月的爸爸有意地在袒护自己的孩子。他亲眼看到自己的孩子对其他小朋友进行攻击,不仅不加以阻止,还反过来说别人的孩子太老实,这样不仅得罪了人,自己的孩子也没有得到及时改正的机会。结果,晓月一点都不明白自己犯了错,她还以为自己打人是正确的,她能从父亲的话语里听出支持和赞赏,并且在以后和伙伴们相处时,仍然会坚持自己的这种攻击行为。毫无疑问,这样长久下去,不是给父母招惹是非,就是因为太过霸道而孤立了自己,有几个小朋友能和她长久和睦地相处下去呢?
事实上,袒护孩子的过错,是教育孩子过程中的一大忌讳,有一定理智和正确判断力的父母都不会这样做。但很多父母为了遮掩自己在教育子女上的失职,为了推卸孩子犯错连带的责任和后果,往往明知是自己孩子的过错,却还是当着“受害人”的面极力为自己孩子辩解,极力帮助孩子掩饰,甚至指责别人的不是。结果孩子走在错误的道路上却浑然不知,越走越远,最后误人歧途,酿成了一幕幕悲剧。
有一位母亲非常疼爱儿子。但有几次,她发现儿子总是半夜偷偷地出去,她觉得很奇怪,问他到底出去做什么,他又不承认,还说妈妈一定在做梦,自己从来就没有出去过。有一天夜里,这个孩子又偷偷出去了,回来的时候被妈妈撞见,手里还拿着一些物品,看起来不像是自己家里的东西。孩子很不好意思,可是妈妈却什么话也没有说,任由孩子遮遮掩掩地进屋了。
第二天,这位妈妈发现附近的邻居正在谈论着最近家里有东西丢失,互相提醒对方要注意小偷。有的邻居还好心地提醒她:“有人看见那个小偷年纪很小,就和你家儿子的个头差不多。”
她立即很警觉地说:“我家孩子每天晚上都在家里睡觉,连门都没有出过。”就这样,她不仅没有及时管教自己的孩子,还替自己的孩子掩护。几年后,有一次她的儿子在偷东西时被抓住了,愤怒的人们要将他依法送办。眼看着儿子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这位母亲悲哀地哭泣着。就在警察将小偷戴上了手铐准备带走前,他说有一件事要和妈妈说。这位母亲便走了过去,靠近儿子。谁知人们突然听见了一声惨叫,原来儿子咬掉了母亲的耳朵。“我恨你!为什么我第一次出去偷东西的时候你不教训我!现在我连自由都没有了!”儿子对着妈妈歇斯底里地喊着。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个故事,但大部分人只会指责那个儿子如何如何不孝,又有几个人能够了解其中的寓意呢?当自己的孩子犯错时,有些父母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选择为孩子掩饰,结果既害了孩子,也害了自己。
在这一点上,有一个伟大的母亲做得非常棒,那就是华盛顿的母亲。
华盛顿小时候,有一次和妈妈一起去姑妈家做客。他和表姐妹、表兄弟们玩得很开心,一会儿爬到床上,一会儿又钻到桌子底下,玩得不亦乐乎。突然,“哐当”一声,华盛顿不小心将桌上的一个花瓶碰倒了,花瓶掉到地上,摔碎了。姑妈听到声音走了进来,看着屋子里的孩子问:“是谁把花瓶打碎了?”孩子们都说花瓶不是自己打碎的,华盛顿也红着脸,小声说:“不是我打碎的。”既然孩子们都不承认,姑妈只好说:“难道是花瓶自己打碎的?”孩子们在哄堂大笑之后又继续玩了起来。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