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过北大的人,无论是参观还是学习,都觉得北大很“大”。北大之“大”在何处呢?占地面积大?教学楼大?不,北大之“大”,大在气势,大在历史,大在精神。北大之大,大在气势。校内湖光塔影,泉石烟霞,雕梁画栋,真正是一 派皇家园林的气势。燕园大部分占地都属于过去的勺园、畅春园和部分圆明 园的附园,其中未名湖旁的石舫、临湖轩的前身临风待月楼都有着数百年的 历史,其建筑之精巧,布局之精心,都非寻常园林可比,在风云跌宕的清朝 虽几易其主,却不减风华,至今仍静静地伫立在燕园的一隅,默默地守护着 这个园子。这样恢宏的历史气度,在经历了岁月的风雨后,气韵犹存。如今站在湖 心亭上眺望,远处是波光粼粼的湖面,岸边垂柳如丝,堤岸似新,恍然如置 身江南。若放目更远处。便是七座古香古色的中式小楼和院落,楼间皆有绿 茵,衬着灰瓦红柱白粉墙,仿若穿越百年。这七座楼阁各取“德才均备体健 全”中一字为名,是为七斋。如此,北大将其恢宏大气与古典庄严相融合,北大之大,正在于斯。北大之大,大在历史。有人说,翻开北大历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百 年近现代史。北大的风风雨雨无处不折射出中国的命运。1898年6月,27岁 的光绪皇帝一纸“明定国是”的诏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作为“废八股、兴西学”的重要举措之一,他下令创办了京师大学堂,并制定了“中学为 体,西学为用,中西并用,观其会通”的办学方针。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 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全面兴起的标志。尽管随后而来 的宫廷政变让有开创意义的变法运动夭折在摇篮中,但京师大学堂却作为维 新仅存的成果被保留下来,并于1898年12月17日正式开学,开始了“上承太 学正统,下立新学祖庭”的百年传道授业之程。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于1912年正式更名为国立北京大学,著名的启 蒙思想家、教育家严复担任第一任校长。1917年,蔡元培接任北大校长,北 大迎来自诞生以来的第一个黄金时代。思想的解放和学术的繁荣,带动了整 个中国的一片新气象。在蔡先生“兼容并蓄”的指导思想下,当时的北京大 学不仅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更孕育了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成 为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最初基地。抗日战争爆发后,北京大学师生辗转南下,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共同组成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4月,又由长沙迁到昆明,将校名改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设立文、理、工、法、师范5个学院26个学系。在抗日战争的艰苦环境下,西南联大 仍继续坚持着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每年在校学生保持在3000人左右。待 抗日战争胜利后,西南联合大学于1946年5月宣告解散,北京大学在北平复 校,同年10月正式开学。随着1949年2月北平的和平解放,北京大学承担起 更关键的历史重担。展望中国近现代史,可以说,没有一所大学能像北大一 样和中国的命运相连得如此紧密,风雨共济。北大之大,大在精神。谢冕先生曾说过一段很精彩的话:一旦佩上北大 校徽,每个人顿时便有被选择的庄严感,因为这里是一块圣地。从19世纪末 到如今,近百年间中国社会的痛苦和追求,都在这里得到聚集和呈现。一代 又一代的中国学者,从这里眺望世界,走向未来,以坚毅、顽强、几乎是前 仆后继的精神,在这片落后的国土上播撒文明的种子。生活在北大的人都会 把握到这种恒远的脉搏,与之共同跃动。这是一种北大特有的精神现象,这 种存在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精神成为北大永恒的灵魂。任何一个注视北大的人都会对那一个个熟悉的名字怦然心动: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辜鸿铭、胡适、马寅初、冯友兰、俞平伯、李四光、周培 源、邓稼先、黄昆、王选……数不胜数的杰出校友从北大走出;北大以“海 纳百川”之势,展现“兼容并包”之姿,不断将新的熠熠生辉的名字书写在 历史的册页上,再没有哪一个时代和哪一所学校能够同时拥有那么多大师和 巨匠。这里是中国文化传承的聚宝福地,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先锋战场,学者 云集,英才辈出。百余年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薪火相传,“民主和科学”早已成为这块圣地上不朽的灵魂,这里是数千年来中国民族精 神的凝聚,也是海纳百川的卧虎藏龙之地。因为“有容”,北大乃“大”。P3-5
展开
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兴奋极得彻夜未眠,和众多新生一样,在金秋九月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进入大学校园,这本书在军训、选课、住宿、购物、饮食、健身、娱乐、社团、考研、就业等生活的方方面面给予我们指导,简言之:就是给力!
——北大新生
转眼间,毕业十年了,大学生活历历在目。然而,“90后”一代的北大生活又是怎样一番景象?翻开这本书,犹如重温旧梦,旧梦中奏着新曲。在梦里,我又回到了难忘的母校,尝到了学一食堂冬菜包熟悉的味道。那教学楼前的书声琅琅,图书馆里的藏书海量,旧园新院的历史沧桑,使人向往,使人难忘……
——毕业校友
我是1960年到北大来的,那时新生入学很难得到这样一本学长专门编写的“指南”,生活大部分经验要靠自己摸索。半个世纪过去了,学校里的一些建筑的名称仍然保留着,面貌却早已改变,学生们的生活方式、习惯也与我们那时有很大不同。看到这本书的时候,真是亲切又陌生,仿佛也跟着年轻的北大人一起放飞梦想。
——北大教师
北大,是很多学生升学梦想之地;北大,是很多为人父母者曾经的梦想之地。然而,很多同学虽然心怀梦想,却囿于考试压力,不敢为之拼搏。这本书从一个真实亲切的视角给予学生信心与鼓励,也给予我们这些曾经有过北大梦却未能圆梦的学子们一次“圆梦之旅”。
——中学教师
身边的同事,包括我自己在内,很多家长都愿意在寒暑假期间带孩子参观北大,就是想让孩子从小树立一个理想,培养一种努力向上、积极学习的意识。这一圈游逛,大部分是走马观花,有了这本书就好多了,游览起来也有的放矢。它汇聚了北大的历史文化以及北大学子们的宝贵经验,值得推荐给天下父母阅读,哪怕是一种氛围,一个理念,皆饱含对教育真谛的深切感悟。
——家长
北大,这所国内首屈一指的高等学府,时常站立在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上,然而,某种意义上,“批评”正源于“深爱”。爱上北大的100个理由,带你走近这座梦想中神秘却又真实的学术殿堂。
——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