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一东盟高校教育合作的认同迷失或认同危机
(一)认同迷失或认同危机阻碍合作的实质推进
关于影响合作实质性推进的问题,唐拥军提出:“中国一东盟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过程就是知识要素在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移动与重新组合配置过程。合作障碍即知识要素转移的障碍,主要表现为组织(意识、能力、信任、利益障碍)和环境障碍(政策、经济、技术、文化障碍)两类,并对各个障碍因素及对策进行了深入分析。”其他学者的相关问题研究大致与之相似,故不赘述。本文作者转换视角,认为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不仅仅是知识要素的国际转移、配置本身的问题,更要考虑事件的前因、未来与大的环境背景下潜藏的问题。
认同迷失或认同危机便是随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剧,而在世界范围内出现的。认同危机的核心还是价值认同的危机,也是一种状态。当个体对自己的认同开始进行否定,出现一定的迷惑,游移不定之时,认同迷失在一定程度上已悄然发生;倘若持续恶化,“成熟地”对自己的认同进行否定,便是认同危机。并且,发展中国家的认同矛盾,比多元文化的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要激烈得多。中国与东盟国家的高等教育合作,跨文化的交流,政体、政策、组织、文化、制度、环境等方面有着诸多不同。面对贫富的悬殊差距、生产力的先进与落后,宗教、政治、意识形态的碰撞……在这一系列不同事物的交织过程中,个体乃至集体难免会出现自我身份感迷茫与困惑、诱惑与犹疑。认同迷失甚至认同危机在所难免。
并且,在经济水平或高等教育强势与弱势国家之间的合作,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称之为“接受与被接受”,“接受,意味着与援助国及其高等院校日益紧密的联系,以及对援助国的长期依附”——也有学者将之称为“新殖民”。另一方面,从民族存亡的根源上看,曾经被殖民的民族内心深处,又极其畏惧再次被殖民。在国际化、区域化合作的过程中,他们都十分担心自己的国民,“迷失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以及自我身份的认同”。因此,合作协商过程中,一旦触及重要的国家、民族利益问题时,“合作共识”便暂时消失,实质性的合作认同自然无法形成。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