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我和陕西省领导谈过,西安交通大学一定要为陕西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作贡献,同时也希望陕西省为交大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空间。当时的想法是,我们有好多老师带着学生共同做出了很好的研究成果,学生毕业后,一些成果留在学校不了了之了。我希望在交大的周边能够形成一种优秀人才聚集的“势能”,这种“势能”并不是只有交大自己的人,要有一种机制,有一种环境,还有一种空间,能让我们的毕业生和老师带着成果去那里孵化。这个场所完全采用新的机制,希望省里给予支持,提出交大和省里在我们的大学科技园共同建立一个工业技术研究院,作为政产学研结合的平台,孵化科技成果,提升陕西的科技创新能力,并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当时的省长陈德铭听了汇报之后认为这个想法很好,我们还谈了美国硅谷和台湾新竹工研院的发展模式。后来,省政府决定依托西安交大成立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宝鸡市、渭南市等地方政府,还有几个大型企业,共同和交大组成理事会。原本的想法是通过这样一个机制,鼓励我们的教师把成果留在西安,也鼓励教师通过这种创新的用人机制把优秀学生留下来,扩大我们在校外的科研队伍。但由于校内支持工研院进行成果转移的机制不够完善,工研院如何与校内的科研基地或学校共谋发展面临一些困难,也就把精力更多地放在与地方经济发展的互动、投资和承接项目上,没有实现当初学校设立工业技术研究院的一些初衷。我相信随着工研院的发展,校内科研体制的改革和西安吸纳人才大环境的变化,充分利用交大的平台,坚持服务陕西的大局,一定会有许多毕业的校友和一些老师带着科研成果到工研院进行技术和产品转化,成为交大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