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政府包揽全部高等教育费用符合当时的世界潮流。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对经济的增长作用巨大,从而使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和强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同时,在整个世界范围内,人们追求实现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的目标,期望通过国家财政的支持“确保没有一个合格的学生会因为经济困难而丧失高等教育机会”。于是,各国纷纷建立或扩展了各自的高等教育财政政策。当时各国的高等教育财政政策基本上都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对学费的减免;二是对生活费的资助。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学生上大学不缴学费成为几乎所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苏联、东欧以及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政策选择,其中自然包括中国。“免费高等教育”和“免费加助学金”等慷慨的资助制度成为盛行于世界各国的基本模式,采用这一模式的国家当时达到了40个之多。①
“免费加助学金模式”首先发端于苏联。列宁提出的保障工农受教育权利的思想成为当时制定高等教育财政政策的理论基础。列宁认为,在资本主义以及以往的各种阶级社会中,劳动人民获得教育和发展的权利被剥夺了,而剥夺的基本办法之一就是昂贵的学费。他指出:“阶级学校根本用不着把大纲分成富人的大纲和穷人的大纲.因为缴不起学费、教材费和整个学习时期膳宿费的人,阶级学校根本不让他们受中等教育……能够缴得起这笔费用的只有极少数人”,“做工的无产者和种地的农民贫穷不堪”,昂贵的费用使他们“无论在沙皇尼古拉的统治下,还是在共和国总统威尔逊的统治下,都没有可能上大学”。在列宁看来,资产阶级就是通过学费和其他上学费用剥夺了人民受教育的权利。为了排除劳动人民受教育的经济障碍,从经济上保证无产者和劳动群众受教育的权利,苏联明确规定“从今以后俄罗斯社会主义苏维埃联邦共和国废除一切高等学校的学费”①,为全体大学生提供免费高等教育。1919年,俄共八大教育政策文件中再次明确了为大学生提供免费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所有大学都向一切志愿学习的人,尤其是劳动者开放。为了向无产者和农民提供最充分的进大学的机会,(政府)为学生提供财政资助”。此后,学生上大学免收学费,为了保障贫苦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开支,政府还向全体学生发放助学金,从此奠定了“免费加助学金模式”的基础。苏联所创立的模式对世界各国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苏联以外的所有13个社会主义国家都无一例外地采用了“免费政策”,其中也包括中国。不仅如此,由于苏联高等教育在新的政策下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也深受苏联资助政策的影响,各国纷纷效仿,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如英国、法国在此基础上还发展出更为慷慨的资助政策。
由此可见,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各国政府和民众普遍认可“免费加助学金模式”的教育财政模式。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