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写作教育聚焦“公民写作素养”,应该在培养公民素养的要求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表达素养”;在培养学生“表达素养”的要求下,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将写作教育提到公民素养教育、公民表达素养教育的高度,不仅使写作教育有了更为具体的方向与内容,而且也使得我们能够在更为务实的策略下思考写作教学的课程与教学问题。
对“素养”的理解,大致可借鉴《国家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课程设计的三个维度,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谓“素养”,应该说是这三个维度的整合。任何一个维度的欠缺,都构不成素养。语文教育之所以强调培养学生的素养而非单纯的能力,正是因为“素养”包含了比“能力”更多的内容。
具体到“公民写作素养”,至少包含下面四方面的内容。
(1)正确理解写作对于生活与社会的价值,理解写作对于生命与人生的意义,理解“公民写作”的价值与意义。
从写作的功能看,可把历史上的写作归为三类。一是诗歌、散文等,这类写作出于写作者自我表达的需要,基于写作者的自主建构,作品没有明确的功利目的,这是美学意义上的写作。二是基于人际交往与社会沟通的写作,有着明确的现实意图与目的,如公文写作、实用文写作等,可以称之为实用写作。三是以选拔考试为目的的写作,如古代的科举考试,包括策论、八股文等,今天的中高考写作,公务员招考写作等,均属此类,可称之为考试写作。无论哪一类,写作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因为文化和历史的原因,“美学类写作”因其风雅与个性的彰显而受到关注,考试类写作因其现实功利的价值也备受关注,但实用写作则长期处于被忽视、被漠视甚至被无视的地位。这导致了写作与生活的脱离,写作与社会实践的游离。有的学生认为,作文写不好有什么了不起,我又不当作家!他还会想,只要我中高考写作能捞一个好分数,写不好又怕什么?按照这个逻辑,写作看起来是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似乎又像是投桃报李的敲门砖。写作这样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就这样被神秘化,或者被功利化,完全背离了其“表达”的本质,成为脱离生活与实践的“摆设”。在公民社会,以文字为载体的写作不仅是生活的必需,有时候更具有超越其他媒介的本体意义,也就是说,作为一种表达形式,写作是公民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手段。一个缺乏表达素养的人,其公民角色的身份也会因此而黯淡;写作素养高的人,其公民价值则因其较高的表达效能得到更广泛的认可。这一点,在今天这样一个表达越来越民主的时代看得越来越清楚。比如关于“微博影响力”的统计调查,名列前茅的多是关注社会、关注时代、关注公民利益的人物,他们因为敏锐的眼光、独立的判断和个性化的表达方式而被大量关注,而他们的思想、态度与诉求也影响了广大的人群,“微博”成就了他们作为公民的独特价值。从生活和自我实现的角度看待写作有助于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与热情。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