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自主的学生:学校教学生活中的现实建构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4148889
  • 作      者:
    周晓燕著
  • 出 版 社 :
    教育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内容介绍

    “自主的学生”的提出与我们国家当前“个体意识”日益彰显的整体社会文化环境以及近些年来教育内部对青少年学生个体发展及其教育教学生命意义的观照和重视是分不开的。对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作为个体的学生其“自主性”是如何生成和建构的,又是如何得以舒张和释放的等问题予以关注,是很有必要的。
    《自主的学生:学校教学生活中的现实建构》通过历史研究、理论研究和实地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自主性”问题的思想内涵、解释框架、实践形式及其现实状况进行了探讨,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和实践指导价值。

展开
精彩书摘
    马斯洛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人的“自我实现”,即完美人性的形成和达到人所能及的境界。他相信,“在人的内部存在着一种向一定方向成长的趋势或需要,这个方向一般地可以概括为自我实现,或心理的健康成长。”①这种“自我实现”的趋向,就是指个体在发展过程中潜能的不断实现,同时,也是指个人寻找自我同一性,寻找最适合自己本性的独特性。
    罗杰斯认为,教育目标应是促进“整体的人的学习”与变化,培养独特而完整的人格特征,使之能充分发挥作用。他认为“整体的人的学习”是这样一种学习,即“它包含在认知上,在情感和需要上的一种统一性质的学习,带有关于这种统一的学习各个不同方面的一种明确的意识”②。这种学习既有丰富的认知因素,也具有情感因素,如,好奇、兴奋、发现的激动、自信、入迷等。在这种学习过程中,所学习的对象与个体产生有意义的、适合于个人特征和经验的联系。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则能以开放的、非防御的态度顺利学习,在变化过程中促成学习者自我结构的变化,并不断保持和完善自我。
    弗洛姆综合与扬弃了存在主义和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类“只有依靠更丰富的理性和对真理的永恒追求,才能真正修正片面的理性主义”③。他独创性地区分了“生产性性格”定向和“非生产性性格”定向,认为个人使自己与世界相关联的定向性质构成了其性格的核心。他推崇“生产性性格”定向的人才,认为这种人能在理性的引导下了解自己的力量,实现内在于自己的潜能中的能力。他认为,“必须靠着实现人的整个人格,靠积极地表现人的情感与心智潜能,才能实现自我”④。据此,他批评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受到的教育愈多,愈缺乏理性的现象,尽管受的教育越来越多,但是“透过事物的表面去了解个人和社会生活中的本质力量的能力,却越来越枯竭”。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
一、缘起:一则案例引发的思考
二、背景:教育内外两方的聚焦
三、问题:三个基本设问的展开
第二节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的基本旨向:面向“自主”的个体学生
二、研究的依循范式:方法论意义上的“学生个体”
三、研究的展开方式:理论建构与实践解读

第二章 “自主的学生”:历史向往与当代要求
第一节 回顾与反思:“学生”理想的历史变迁
一、西方近代“学生”理想的主要线索及其意义
二、中国“学生”理想的发展线索及其现实更迭
三、必要的回眸:从教育的原典意义关注学生的实际发展
第二节 挑战与应对:当代“学子”的自我命名
一、背景:“后喻文化”时代的来临及其教育意义
二、挑战:学生“自我命名”的两种方式
三、必要的前瞻:从时代的发展趋向拓展学生的理想设定

第三章 “'自主'的学生”:理论的确证及其构想
第一节 多学科视野中有关“自主”的相关研究及其启示
一、马克思哲学有关“自主”的研究及其启示
二、社会学领域对“自主”的相关研究及其启示
三、心理学有关“自主”的研究及其启示
第二节 教育学语境中学生“自主”的已有研究及其启示
一、主体教育对学生自主性的研究
二、教育心理学有关自主学习的研究及其启示
第三节 “学生自主”的理解方式及其理论构想
一、“学生自主”的理解方式
二、“学生自主”的内涵要义
三、“学生自主”的实践形式
四、“学生自主”的限度分析

第四章 “自主”的学生:学校教学生活中的建构与呈现
第一节 学校培养目标和学生分类系统
一、学校培养目标与校训校风
二、“心照不宣”的学生分类系统
第二节 学生个体自我设定及其学校生活体验
一、学生的自我期待及理想设定
二、学校生活的个人体验及其意义
三、学生个体成长及其自我体验
四、关于“我”、“青春”、“飞”的自我宣言
五、对教育理念的理解及教育期待
第三节 课堂教学生活与教学关系
一、学生对“学生”的理解
二、“你”与“我”:师生之间的相互期待
三、“虚饰”与“表演”:师生“共谋”的公开课
四、“违规”与“惩罚”:课堂制度与师生冲突
五、“作业”与“考试”:学习中“不能承受之重”
六、对学习经验的自我认识与评价
第四节 班级社会生活与同伴关系
一、班级文化与学生心态
二、班级地位与同伴关系
第五节 几个基本的判断
一、“学生自主”是存在的,但其表现却是有限的
二、“学生自主”存在差异
三、“学生自主”的实现不能脱离具体的教学活动以及师生关系,教师对于学生自主的形成和实现具有直接作用
四、就当前而言,实现学生精神上的自主比权利上的自主更为重要

第五章 “自主”的学生:建构方式与现实问题
第一节 “自主的学生”的两种建构方式
一、学校教学生活的外在建构
二、学生个体自我的建构方式
第二节 可能与现实之间:“自主的学生”的制约因素
一、教学观念的分歧及其束缚
二、权利赋予的难为及其阻碍
三、课程知识的择定及其限制
四、教学习俗的惯性及其影响
五、教研制度的趋同及其控制
第三节 必要的澄清:关于“学生自主”的性质问题
一、“学生自主”的价值性
二、“学生自主”的文化性

第六章 “自主的学生”:作为“一种变革的力量”及其期待
一、需要转变对“学生”的认识
二、建构合理的学习哲学
三、营造现代教学文化
四、整体优化学校教学生活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