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诗意德育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14216
  • 作      者:
    冯铁山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作者简介
  冯铁山,1966年11月生,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人,教育学教授,教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宁波大学荣华学者;中国伦理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广东中山纪中三鑫双语学校实验基地常务顾问。十余年一直致力于“新诗教”实验、诗意语文、诗意德育以及诗意教师形象塑造等系列课题研究,在《教育研究》、《思想战线》、《课程·教材·教法》、《语文建设》等权威期刊和核心期刊发表第一作者论文5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主编教材3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各1项,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省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5项,获得省市级科研成果奖励10余项。
展开
内容介绍
  《诗意德育论》立足于我国学校规训式德育工作造成道德教育“祛魅”,学生德育主体地位丧失等问题的思考,并遵循学校教育合目的性与规律性统一建构的基本原则,试图将“诗意”概念引入道德教育,在合理借鉴中国历史上“诗教”成果的基础上,依托民族特定的语言形式和美感形态,力图挖掘德育的诗意美,让青少年从小就得到诗意熏陶,蕴蓄人生激情,坚定人文信念。
展开
精彩书摘
  二 有助于复活新感性的教育价值
  马尔库塞根据资本主义重规训、压抑的特点,分析人类的救赎之路在于通过审美道德去提升感性生命的质量。他把富有艺术的、审美特质的感性命名为新感性。所谓“新感性,表现着生命本能对攻击性和罪恶的超升,它将在社会范围内孕育出充满生命的需求,以消除不公正和苦难;它将构织‘生活标准’向更高水平进化”①。新感性是对纯粹理性的否定,意味着人的发展可以通过艺术的、审美的途径去实现自由与幸福、感性与理性在更高的阶段和谐共荣,变纯粹理性的单维人为多维立体的健康人。诗意德育尊重学生,尤其是中小学学生,具有“诗人”般新感性的事实,力图恢复教育对象德育的主体性与德性发展的主动性,缩短德育与生活的距离,尤其极力避免“单维人”②发展的弊端,还原学生存在应有的文化状态;以培育诗意精神与积极人格和谐发展为目标,以他们的“原初创造力”③为基点;通过诗意言说的方式,让他们对周围的世界保持旺盛的想象力,具有诚挚的情感,保持独立个性,保持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充满幻想,充满热情,怀着诗意般的生活态度等,谋求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协调与和谐。这样,他们即使身处逆境,也能够张扬好胜的风帆;他们在看待历史、当下乃至未来由于文化、经济、政治等差异导致的人际关系危机的时候,也能够养成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的人以同体共生、和谐共荣的诗意意识,自觉锻造辨识与防止人类社会种族歧视、恐怖和仇杀而导致社会生态危机的诗意智慧,并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投入到求知、做事之中去,主动超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利益主义”等外在物质层面的束缚,成为一个新感性与理性和谐发展的整体人、诗意人。
  三 有助于建设富有民族特色的德育理论
  本书以“诗意”作为中介解读德育的本质属性以及言语实践本体存在等理论问题,既有来自传统文化的理论支持,也有来自德育对象自身的范畴支持,自然有助于对富有民族特色的德育理论的梳理与建构。首先,从中介性的最基本要求看,诗意作为一种修饰方式,具有启迪、沟通、融合、凝聚等功能。无论是处理与其他德育模式的边界,还是融合诗学、哲学、德育学等学科的共性,均能自然地实现不同语域的逻辑整合。
  ……
展开
目录
导论
第一节 对学校德育“诗意”问题的发问
一 富有民族特色的诗书教化传统怎么传承
二 规训式“祛魅”的德育如何“返魅”
三 德育是否存在“诗意”的形态
第二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综述
一 馨园学校研究地点的选择
二 诗意栖居者与导引者的角色说明
三 已有研究的综述
第三节 研究的意义
一 有助于接续中华民族诗书教化的优良传统
二 有助于复活新感性的教育价值
三 有助于建设富有民族特色的德育理论
四 有助于调整德育的实践着力点
第四节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 研究的基本思路
二 研究的主要方法
第五节 研究的主要发现与创新之处
主要发现
创新之处
第六节 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后续研究需努力的方向
第一章 学校诗意德育问题的抉择与实验的基本过程
第一节 咸淡水、榕树与咸淡水文化
一 馨园学校的人文背景、地理环境
二 馨园学校的校园风貌
第二节 馨园学校德育“问题”的凸显
一 馨园学校发展的三个阶段
二 诗意德育“问题”的抉择
第三节 诗意德育的价值判断
一 精神相遇的活动
二 德育实效性的思考
三 诗意文化的价值判断
第四节 诗意德育的价值诉求
一 诗意精神培育的德育目标
二 诗意生命栖居的师生关系
三 诗意生命互助的德育过程
四 积极人格激扬的德育评价
第五节 诗意德育实验的基本过程
一 “新诗教实验”的前期探索
二 “诗意教师培养”的发展研究
三 “诗意德育实验”的深化研究
第二章 “诗意”的内涵与“诗意”德育溯源
第一节 关于“诗意”的各种“成见”
一 非理性的代名词
二 应然存在的理想梦境
三 不可认知的神秘感觉
四 抒情和浪漫结合的诗篇
五 形象化语言表达的意境
第二节 “诗意”的词源学诠释
一 汉语语境里词源学的诠释
二 英语语境里词源学的诠释
第三节 “诗意”内涵的语用学诠释
一 诗学的语用学分析
二 日常生活的语用学分析
……

第三章 诗意德育的研究起点及其基本内涵
第四章 德育的诗意本质与德育的言语实践本体
第五章 诗意言说的导引与诗意德育内容的构建
第六章 学校诗意德育的发生机制与基本效应
余论:诗意德育引领诗意人生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