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有助于复活新感性的教育价值
马尔库塞根据资本主义重规训、压抑的特点,分析人类的救赎之路在于通过审美道德去提升感性生命的质量。他把富有艺术的、审美特质的感性命名为新感性。所谓“新感性,表现着生命本能对攻击性和罪恶的超升,它将在社会范围内孕育出充满生命的需求,以消除不公正和苦难;它将构织‘生活标准’向更高水平进化”①。新感性是对纯粹理性的否定,意味着人的发展可以通过艺术的、审美的途径去实现自由与幸福、感性与理性在更高的阶段和谐共荣,变纯粹理性的单维人为多维立体的健康人。诗意德育尊重学生,尤其是中小学学生,具有“诗人”般新感性的事实,力图恢复教育对象德育的主体性与德性发展的主动性,缩短德育与生活的距离,尤其极力避免“单维人”②发展的弊端,还原学生存在应有的文化状态;以培育诗意精神与积极人格和谐发展为目标,以他们的“原初创造力”③为基点;通过诗意言说的方式,让他们对周围的世界保持旺盛的想象力,具有诚挚的情感,保持独立个性,保持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充满幻想,充满热情,怀着诗意般的生活态度等,谋求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协调与和谐。这样,他们即使身处逆境,也能够张扬好胜的风帆;他们在看待历史、当下乃至未来由于文化、经济、政治等差异导致的人际关系危机的时候,也能够养成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的人以同体共生、和谐共荣的诗意意识,自觉锻造辨识与防止人类社会种族歧视、恐怖和仇杀而导致社会生态危机的诗意智慧,并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投入到求知、做事之中去,主动超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利益主义”等外在物质层面的束缚,成为一个新感性与理性和谐发展的整体人、诗意人。
三 有助于建设富有民族特色的德育理论
本书以“诗意”作为中介解读德育的本质属性以及言语实践本体存在等理论问题,既有来自传统文化的理论支持,也有来自德育对象自身的范畴支持,自然有助于对富有民族特色的德育理论的梳理与建构。首先,从中介性的最基本要求看,诗意作为一种修饰方式,具有启迪、沟通、融合、凝聚等功能。无论是处理与其他德育模式的边界,还是融合诗学、哲学、德育学等学科的共性,均能自然地实现不同语域的逻辑整合。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