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50年史:1955-2005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3304276
  • 作      者:
    (美)薛龙著
  • 出 版 社 :
    新星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美国东亚研究、近现代中国学研究的先驱
  它的研究影响着美国的对华决策
  第一手资料首次披露   五十载历史详尽叙述
  费正清 傅高义 珀金斯 霍夫亨兹 孔飞力 史华慈 马若德 华  琛 裴宜理 伊维德 柯伟林赖世和 狄百瑞 海陶玮 宇文所安 杜维明 余英时 李欧梵 入江昭 欧立德 施坚雅 巫  鸿
  全面展示费正清中心的重要事件  知名学者和权威著作

展开
作者简介

  薛龙(Ronald Suleski)在密歇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代中国史研究专家,主要从事对中国东北(满洲)的研究。他曾旅居东京多年,并在亚洲各地旅行,曾担任费正清中心助理主任。现为波士顿萨福克大学罗森伯格东亚研究所主任。
  2003年,薛龙加入费正清中心,担任助理主任。从1980到1997年,薛龙在东京生活,在那里他说着一口流利的日语,并担任了一个国际出版项目的主管。他的工作是管理专门出版英文期刊和参考书的出版商在亚洲各地的市场。因为这项工作,薛龙经常要在东亚各地旅行,拜访散布于东亚各地的业务代表办公室。对于像他这样对中国文化、朝鲜文化和日本文化都很感兴趣的人而言,这种旅行也是一项福利。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他最早在阿灵顿德州大学(University of Texas at Arlington)任教;决定重返学术界后,他于1997年回到美国并加入哈佛大学。 他最近的著作《中国军阀时代的文治政府:传统、现代化与满洲》2002年由朗格出版社出版。该书重新探讨了二战前中国在满洲的政治经济活动,提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正处在军阀混战中,但是满洲地区仍然有着惊人的经济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是一部有关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的历史。1954年,哈佛大学中国学教授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与著名经济学家艾克斯坦(Alexander Eckstein)等学者提出了一项有关中国的研究和出版计划,该项目集聚了现代中国研究领域的专家。1955年,“中国经济和政治研究项目”启动,费正清中心即肇始于此。
  此后二十年,费正清培养了他能找到的最有才华的学生,指导他们出版学术专著,并帮助他们在美国的一流大学找到职位。1977年,从哈佛大学荣休的时候,人们公认费正清以一己之力开创了美国的现代中国研究领域,并使他的众多学生成为该研究领域的学术骨干。

  自1955年成立以来,众多学者为费正清中心的成长作出了贡献。其中最重要的是曾担任该中心主任的哈佛大学的学者们。自1973年费正清卸任以来,已经有九位学者担任过中心主任,其中每一位都做出了独特的贡献,推动了中心的发展。本书对费正清中心五十年学术史的研究即以各位主任的任期为线索,以把握费正清中心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和学术事件。

  几十年来,费正清中心一直是美国最令人兴奋的、最活跃的、最有创造力的现代中国研究中心。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经常访问该中心,发表他们最新的研究结果。在中心享有研究工作室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和研究生也积极加入他们的学术活动。中心面向整个哈佛大学举办了大量的研讨会和专题讨论会。与较为正式的学术研讨会相比,费正清中心特聘研究员(associates)之间非正式的学术交流也同样重要。多年来,每到午餐时间,费正清中心的学者们聚集在柯立芝楼(Coolidge Hall)咖啡厅的一张长桌周围,围绕中国话题,展开广泛的、非正式的讨论。难以数计的学生和学者受到邀请,带上午餐,围在长桌旁加入讨论。经常变换的话题丰富了他们的思想,也激发了他们的研究热情。

  2005年夏天,费正清中心搬到新建成的哈佛大学政府和国际研究中心(CGIS)南楼。该楼位于剑桥街的南侧,就在曾经作为中心办公场所四十多年之久的原柯立芝楼对面,此举标志着中心的发展揭开了新的篇章。现在,中心的学者们可以到中国旅行和研究,而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早期这还是不可能的。有关中国的英文研究成果在立论的严谨性、对史料的运用和分析的力度等方面都已达到了新的高度。这些成果很多都是由哈佛以及波士顿地区各高校中与费正清中心关系密切的教授们取得的。今天,哈佛费正清中心可以说已经成为整个美国乃至全世界最为卓著的现代中国研究机构。

展开
精彩书摘

  越战风云中的哈佛
  当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在越南战争的泥沼中越陷越深的时候,美国学生的反战行动也越来越激烈、越来越暴力。哈佛学生加入了那些激进分子中——例如,参与了1969年10月全国范围的罢课。身为亚洲研究专家,大部分与东亚研究中心有联系的教授——包括费正清在内——都花了大量时间与学生团体会谈。表面上,他们是要为学生们提供与时事相关的背景知识,以期引导学生们的讨论,让他们得出的结论更站得住脚。但实际上,这些亚洲研究专家们也竭尽全力将一些年轻的活跃分子鼓吹的种种具有潜在暴力性或破坏性的活动化解于无形。问题是费正清坚持对活跃分子向他提出的挑战性问题给出思想深刻和客观理性的回答,结果学生认定他实际上是当权派的一员,不能信任。很多费正清的学生批评他是个软弱的自由派分子,没有明确的反战立场。学生们觉得,就他们提出的有关战争的种种问题,费正清做出的回答细致入微、四平八稳,这只是让政府继续其声名败坏的政策、让军事工业集团继续从战争中牟利,而置越南人和美国人的生命于不顾的一种手段。哈佛和其他地方的反战研究生组织了一个关心亚洲问题学者委员会(CCAS,Committee of Concerned Asian Scholars),呼吁以一种新的方式理解亚洲。在他的研究生韦斯特(Philip West)和其他人的安排下,费正清本人协助并出席了该委员会的第一次组织大会。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费正清和哈佛学派受到关心亚洲问题学者委员会成员们的严厉批评。费正清是东亚研究中心曝光率最高的人物。他经常与学生们会面讨论越南问题,他打心眼里乐意这样做,也觉得自己有责任这样做。傅高义和东亚研究中心执委会的其他委员也同样尽力规劝学生中的积极分子。

  越战让哈佛在1969和1970两年处境艰难。随着学生们的反战示威蔓延,所有日常活动都受到了干扰。1969年,学生们占领了大学楼(University Hall),这里是哈佛文理学院的行政中心,也是文理学院院长办公室的所在。1970年暴力甚至在离柯立芝楼更近的地方发生了。这年的四五月份,热烈的讨论转变成了肢体冲突。4月份,在哈佛广场发生了约一千五百人参加的骚乱,高峰时骚乱的人数一度达到3000人。一个名为“十一月行动联盟”(November Action Coalition)的组织从波士顿公共绿地(Boston Common)一路游行到哈佛广场,沿途焚烧了两栋楼,打劫了多家商店,还烧毁了两辆警车。剑桥市的防暴警察对广场上的人群使用了警棍并发射了催泪瓦斯,同时由2000人组成的马萨诸塞州国民卫队进入待命状态,准备增援警方。同样的情形在普罗维登斯(Providence)、伯克利、底特律都有发生。战争议题充斥了哈佛校园,气氛十分紧张。

  1970年5月5日,在俄亥俄州的肯特州立大学,俄亥俄州国民卫队镇压了一次反战示威,造成四名学生遇难、十一名学生受伤。残忍动用武力,镇压手无寸铁的反战学生刺激了很多美国公众,导致舆论沸腾。在大学生中尤其如此,他们在此之前就已经因首都华盛顿的政府领导人拒绝承认他们反战的合法性而备感愤怒和沮丧了。肯特州立大学射杀学生的消息一传来,波士顿地区各主要大学的学生立即开始罢课抗议。第二天的晚上,大约200名“争取民主社会学生联盟”(SDS,Students for a Democratic Society)的成员决心攻击香农楼(Shannon Hall)。这栋楼位于哈佛校园的东北角,与梵瑟楼(Vanserg Hall)相邻,在弗朗西斯街上,夹在哈佛神学院的建筑物中间。香农楼和梵瑟楼都是美军在1943年前后建造的,二战中他们在此进行军事培训。至今这两栋楼仍在使用,也还保留了一些军事气氛。20世纪70年代,香农楼用于大学储备军官项目(ROTC)。当争取民主社会学生联盟的那些学生向香农楼进发,途经神学街(Divinity Avenue)时,他们遭到一群哈佛学生的阻挠。这群哈佛学生大约有三百五十人,他们反对袭击香农楼。他们主张,抗议必须保持在辩论和用语言交流思想的范围内。

  这两个相互对立的队伍旗鼓相当。他们在神学街上发生了摩擦,互扔石头。当晚在场的学生中有很多人也对国际事务中心(CFIA,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Affairs)持批评态度。此前,当学生们质问该中心的教授是否为美国政府提供外交政策方面的建议时,该中心的回答模棱两可、语焉不详。该中心的一些教授确实与政府签了合同,为政府提供咨询,但是,在当时那种代沟存在的情况下,很多国际事务中心的成员,以至哈佛老师都普遍认为,那些抗议学生的做法已经超出了学术讨论的适当范围。

  当时,国际事务中心位于神学街4号的一栋红砖楼内,就是今天中东研究中心所在的那栋楼。民主社会学生联盟的那些学生,被阻挡在前往香农楼的路上,开始向他们认为是国际事务中心的楼投掷石块。但实际上他们袭击的是哈佛燕京学社,哈佛燕京学社也在一栋红砖楼内,位于神学街2号,与神学街4号紧邻。这些学生打碎了哈佛燕京学社所有的玻璃,使得哈佛燕京图书馆内的无价文献陷入险境。神学街2号的保安措施从此升级了,这在其后的6个月里让大家觉得这里遭到了威胁,尽管实际上这里再也没有发生任何实质性的袭击事件。不过,那年的12月,一颗炸弹在神学街4号国际事务中心的图书馆附近爆炸,炸毁了3个相邻的办公室。所幸无人受伤。就在那个时候,国际事务中心把它的简称从CIA①改为了CFIA,而神学街2号的红砖楼上也贴了一个路标,指向国际事务中心,避免有人把哈佛燕京学社的财产误认为是国际事务中心的而加以破坏。

  学生们在1970年5月那天晚上的行动让东亚研究中心的教授们十分错愕,也让他们感觉受到了威胁。执委会中的大多数委员觉得尽管东亚研究中心没有遭到袭击,但它就在剑桥街上,和事发地点仅隔一个街区,很容易遭到袭击。炸弹恐慌笼罩着整个校园,东亚研究中心遭到袭击的可能性也让人感觉越来越大了。但威胁没有吓倒费正清。尽管他也会和大家一起从大楼内疏散出去,但只在路边等待十分钟后,他就会宣布大楼安然无恙,接着回到楼内继续工作。

  就在学生们袭击哈佛燕京学社的第二天,傅高义给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写了一封信。信的开头说:“我写信给您表达我对我们国家前途命运的急切忧虑。我从未经历过这么严重的危机。我无法告诉您,学生们现在的情绪离彻底暴动推翻华府还有多远。”在东亚研究中心的很多人看来——事实上,对整个亚洲研究领域的很多人看来,越战给哈佛校园带来的紧张气氛直到几年后美国从越南撤军才开始缓和。

  ①CIA也是美国中央情报局(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的缩写。——译者注

展开
目录

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50年史中文版序言(柯伟林)
中文版自序
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50年史英文版序言(马若德)
英文版自序
缩略语
引言
第一章·费正清(中心创立者和第一任主任)时期
(1955-1973)
中国经济和政治研究项目(1955-1957)
东亚中心(1957-1961)
敦斯特街16号的办公室
东亚研究中心(1961-1977)
培养学生和师资
迁入柯立芝楼(Coolidge Hall)
越战风云中的哈佛
第二章·傅高义主任时期(1973-1975,第一任期)
费正清中心图书馆
赖世和日本研究所
珀金斯代理主任时期(1975-1976)
第三章·霍夫亨兹主任时期(1976-1979)
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1977至今)
第四章·孔飞力主任时期(1980-1986)
韩国研究所
费正清中心的博士后项目
哈佛当代中国书系
费正清中心的资金保障
史华慈代理主任时期(1983-1984)
第五章·马若德主任时期(1986-1992,第一任期)
筹资达到新高
为当代中国研究招兵买马
赖世和和纽豪瑟年度讲座系列
第六章·华琛主任时期(1992-1995)
重组中心执委会
支持研究生参与中心学术活动
第七章·傅高义主任时期(1995-1999,第二任期)
1996年庆祝中心四十周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访问哈佛
新的出版项目合约
哈佛大学亚洲中心
第八章·裴宜理主任时期(1999-2002)
拓展博士后项目
迁出柯立芝楼
第九章·伊维德主任时期(2002-2005)
位于中央广场的费正清中心
费正清中心举办的主要研讨会
哈佛大学的越南研究
费正清中心执行委员会
费正清中心的职员
结束语
附录
A.费正清的学生
B.哈佛当代中国书系
C.赖世和系列讲座
D.哈佛大学出版社赖世和讲座系列出版物
E.查尔斯·纽豪瑟纪念系列讲座
F.费正清中心执行委员会成员(2005年)
G.哈佛东亚专著丛书
H.费正清中心的博士后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