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世界之战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8634883
  • 作      者:
    (英)伦纳德·蒙洛迪诺,(美)迪帕克·乔普拉著
  • 出 版 社 :
    中信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世界之战:科学与灵性如何决定未来》这个世界是冰冷的逻辑,还是有温度的绽放?在剃刀般锋利的思想交锋中,观察自己内心的微动,拥抱对手后,你会坚定地选择谁?
        《世界之战:科学与灵性如何决定未来》看两大高手对决——《时间简史》、《大设计》作者、物理学家 伦纳德?蒙洛迪诺,世界级心灵大师、《时代》评选的20世纪百位英雄人物之一迪帕克·乔普拉,科学与灵性阵营的两大代表人物,就有关世界观的问题展开大辩论,用最简单的语言诠释生命、宇宙和未来。科学与哲学,理性与感性——肯?威尔伯、张德芬、李欣频倾情推荐的跨界阅读。
   海报
    

 
展开
作者简介
     伦纳德·蒙洛迪诺(Leonard Mlodinow),著名物理学家。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取得了理论物理的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加州理工学院。曾与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合著《时间简史》和《大设计》。其著作《醉汉的脚步:随机性如何主宰我们的生活》为《纽约时报》畅销书,获得过“编辑推荐奖”、“年度最具影响力书籍”,并入围英国皇家学会图书奖。

     迪帕克·乔普拉(Deepak Chopra),伟大的心灵导师和畅销书作者,著有50多本书,并已被翻译为35种语言,畅销世界各地。同时是美国医师协会成员,临床内分泌学会成员,美国西北大学助理教授。盖洛普公司的高级研发科学家。他被《时代周刊》杂志评选为20世纪百大英雄人物之一,称之为“另类医学的诗人先知。”
展开
内容介绍

     公元前399年,三名雅典公民指控苏格拉底传播异端邪说,最终这场不同信仰间的相互较量以苏格拉底被处死刑而宣告结束。数百年来,科学与宗教的争论从未结束过。《世界之战:科学与灵性如何决定未来》描述的就是这两种世界观的冲突。但与前人不同的是,这里没有相互攻击与指责。物理学家伦纳德·蒙洛迪诺与灵性大师迪帕克·乔普拉分别作为科学与灵性阵营的代表,在《世界之战》中深入探讨了关于宇宙、生命和人类大脑的重大问题。
     科学让人类走上了解开自然之谜的道路,让人类懂得了如何利用自然资源,如何开发新的技术,如何利用推理和观察而不是偏见来揭示事物的本质;而灵性则让人们走上了内心超然境界的自我探索之旅。科学认为世界是实实在在的,是人类智力可以探索的;而灵性则认为宇宙是一种智慧设计,处处充满能量。按照迪帕克的观点,灵性最大的优势是能够回答科学无法解答的问题,特别是意识领域的问题。
     《世界之战》延续了《时间简史》和《大设计》的叙述风格,语言通俗,打开了大众的视野,使之能够到达知识和灵性领域的最前沿。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科学,但同时我们也需认识并接受思想、感觉、情感及其他认知模式的有效性。如果我们能将人类本质所含有的灵性、丰富性及完整性融入科学之中,肯定会大大加速人类的进一步的提升和完善。《世界之战》无疑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绝佳方式。

 

展开
精彩书评
     两种世界观的相互碰撞和对弈,《世界之战:科学与灵性如何决定未来》让人耳目一新,深受启发。两位作者针锋相对,却都言之有物,相互尊重。感谢我们能生活在一个观点爆炸的时代,可以获得如此开阔的视野。不论持哪种世界观,开阔自己的视野都会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更好地生活。
     ——李欣频,台湾文案天后,著有畅销书《14堂人生创意课》系列

     太棒了!《世界之战》肯定会成为衡量其他科学或灵性学书籍的金标准。本书视角独特、观点新颖,旨在解开人类生存的奥秘。宇宙有目的性吗?人类在宇宙中的真正作用是什么?本书勇于对一些人类生存的本质问题进行探讨,他们的有些见解令人震惊,发人深思。
     ——加来道雄(Michio Kaku),纽约城市大学研究生中心理论物理学教授,其著作《未来物理学》和《不可能的物理学》被评为《纽约时报》畅销书

     科学的快速发展让我们有能力不断探索意识和所有事物起源——一个对于东方灵性思想最为神圣的领域。然而由于科学入侵了灵性领域,势必会引起不可避免的冲突。
     ——基普·S·索恩(Kip S. Thorne),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费曼物理学教授,著有《黑洞与时间弯曲》

     《世界之战:科学与灵性如何决定未来》是探讨科学与灵性学关系中最重要、最有意义的著作之一。
     ——肯·威尔伯(Ken Wilber),超个人心理学家,著有《恩宠与勇气》、《意识光谱》等

     生活中的众多冲突都源于不同的世界观,科学与灵性学之间的冲突则尤为突出。在我读过的此类书籍中,《世界之战》最为精彩。迪帕克·乔普拉和伦纳德·蒙洛迪诺在这场辩论中,紧扣辩论核心,论述精辟,让人欲罢还休,欲放不能。本书是科学与灵性学之战的经典之作。
     ——迈克尔·舍默(Michael Shermer),《怀疑论者》杂志发行人;《科学美国人》杂志专栏作家;查普曼大学和克雷蒙研究大学客座教授,著有《达尔文为何重要》和《有信仰者》

     迪帕克·乔普拉用他优美的文笔,解释了为何无处不在的量子场暗示着宇宙是一个充满动力的生命体。《世界之战:科学与灵性如何决定未来》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值得人们去阅读,也势必在未来的很长时间里被人们津津乐道。
     ——汉斯·彼得·杜尔(Hans Peter Duerr),马普天体物理研究所退休所长

     迪帕克·乔普拉和伦纳德·蒙洛迪诺在辩论中都为他们各自的世界观而据理力争。但是读完《世界之战》后,我更坚定了一个信念,他们该休战了,因为科学和灵性学就像是‘量子硬币’的正反面。
     ——斯图亚特·哈梅罗夫(Stuart Hameroff),医学博士,麻醉学和心理学教授;亚利桑那大学意识研究中心主任

     意识是在生命出现之后才存在于宇宙之中的,还是它本身就以某种形式一直存在于宇宙之中?在《世界之战》中,两位作者就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辩。乔普拉认为意识始终存在,而蒙洛迪诺却坚持任何事物都诞生于物质世界中,并认为还没有足够的证据来支持乔普拉的观点。即使你已经对这一问题有着根深蒂固的观念,本书依然会让你收获颇丰。
     ——亨利·斯塔普博士(Henry P. Stapp),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著有《思维、物质和量子力学》和《有意识的宇宙:量子力学和观察者》

     《世界之战》聚焦科学和灵性学之间的冲突。迪帕克·乔普拉医生和物理学家伦纳德·蒙洛迪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众多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从思维和意识的本质到神,再到大脑。这两位大师的激烈辩论激励着我们去塑造自己的世界观,让我们竭力将科学的实证研究与让我们生活更有意义的主观体验结合起来。
     ——丹尼尔·西格尔(Daniel J. Siegel),医学博士,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临床精神医学教授、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正念认知研究中心主任;著有《第七感:自我蜕变的新科学》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部分  科学与灵性之战
     第一章 两种视角下的世界观
     迪帕克——灵性视角
     向外看的人是梦中人,向内看的人是清醒者。
     ——卡尔·荣格
     灵性学要想赢得未来之战,首先就要克服自身的一个主要缺陷。在大众的眼中,宗教一直以来都受到科学的质疑,宗教信仰被科学事实所替代,慢慢地宗教迷信消失了。这就是人们为何更愿意接受达尔文关于人类是由低等灵长类动物进化而来的解释,而不是《创世记》中人类诞生的说法,也是为何我们会认为宇宙的诞生源于大爆炸,而不是由某个或众多神所创造而来。
     所以,首先要说明的是宗教和灵性学并不是一回事,它们有着本质区别。有组织的宗教已使自身处于被质疑的地位,但灵性学却并未受此影响。几千年前,世界不同文化中的灵魂导师都提出了关于生活的深刻见解,如佛陀、耶稣和老子。这些圣人教导我们,要想达到内心的超然境界,就必须超越日常生活中的苦难与挣扎。尽管肉眼所及的只有岩石、山脉、树木和天空,但它们却成为屏障,让我们无法看到更为广阔、神秘的内在现实。我们的五官无法触及拥有无限可能性的不可见领域,而通往这一神秘领域的关键就是意识。进入意识觉醒状态后,就像圣人和先知所描绘的那样,我们将找到万物之源:自身的觉知。
     而这一具有深远意义的前景是宗教无法实现的,原因在于:如果像耶稣宣称的那样上帝的王国真的存在,像佛陀教导的那样涅就意味着脱离苦海,像古老的圣人相信的那样宇宙就存在于人类思想之中,那么我们现在就不用再这样苦苦追寻真理。很显然,这些教诲并未为我们揭开事物的真相。所以现在信奉古老教诲的人越来越少,那些仍怀有这些信仰的人对此感叹不已,但更多的人甚至无须任何借口就不再信奉宗教,因为很久以前科学就向我们开启了一个新世界。
     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知识本身,以及获取知识的方法。耶稣和佛陀坚信他们掌握了真正的知识,并用此来描绘现实。但2 000年后,我们认为现在的我们掌握了更多的知识。
     科学庆祝着自己的胜利,却忽略了越来越多由此带来的灾难。原子弹让我们进入了大规模毁灭的时代,带给了人类无尽的灾难。人类的环境因各种设备排放的污染物受到了致命的破坏,而这些设备却假借科技之名,声称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但科学的拥护者们对此毫不在意,要么认为这只是科学带来的副作用而已,要么认为这是政府政策失败的结果。我们总是被告知,道德不是科学应负的责任。但当你深入思考后就会发现,科学其实和宗教面临同样的问题。宗教让人们在对神灵的崇拜中迷失自己,而科学在自然面前则有失敬畏,科学越来越倾向于认为自然是一种敌对力量,需要战胜它,才能给人类带来福祉。现在我们就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当被问及人类是否会在地球上灭绝时,一些科学家希望它出现于几百年后,到那时太空旅行已完全可行,我们就可以抛弃现在居住的星球,踏上破坏其他星球的征程!
     所有人都知道人类现在所处的境地——人类的未来岌岌可危——而科学解决当前危机的最佳方法总是千篇一律。科学将利用新的科技拯救整个人类,利用科技来恢复自然环境,找到替代能源,治愈艾滋病和癌症,终结饥荒。只要你说出你所患的疾病,就会有人告诉你科学很快就能找到治愈方法。但科学是否具有这样的前景——能否将我们从科学本身中解救出来?即使可以,我们为何要相信它?其实,这种战胜了宗教、将生活完全看作一种物质追求的观点已经让人类走进了死胡同,而且事实证明确实如此。
     即使我们能奇迹般地消除污染和废物,我们的后代依然没有值得效仿的美好生活的原型,留给他们的只有日益堕落的生活:无休止的消费、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断升级的战争模式。一个中国学者曾严厉批评西方:“你们吃过了山珍海味,现在你们向我们施舍了一点儿咖啡和甜点,却要让我们全部埋单。”
     同样宗教也无法克服这一困境,它曾有过机会,但它没有做到,而灵性学却可以实现这一目标。为此我们需回到宗教的源头,但这一源头不是神,而是意识。几千年前的伟大哲人就为我们找到了比信仰还要强大的力量。他们教导我们,不要将现实仅仅与外在世界和有限的物质存在联系起来,而要将现实与内在智慧联系起来,让我们进入无限广阔的意识领域。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无论是耶稣、佛陀,还是其他的圣人,从本质上都是科学家。他们寻找知识的方式与现代科学无异:首先形成一个假设,一个需要被验证的想法;然后通过实验来验证其真伪;最后就是同行评审,为其他研究者提供新发现,让他们来重复这一新发现。
     而数千年前提出的灵性假说包括三个部分:
     1.在所有可见的事物背后都存在一个不可见的事实。
     2.人类通过意识可以认识这一不可见的事实。
     3.人类的智慧、创造力和组织能力都隐含在宇宙之中。
     这三个观点与古希腊哲学中的精神观念相似,它告诉我们爱、真理、秩序和理性从更高层次塑造了人类的存在形式。它也告诉我们,无论是多么久远的古老哲学,包括那些可以追溯到5 000年前的哲学都说明,更高的现实与我们同在。
     在后面的章节,我和伦纳德将针对人类存在的重大问题展开辩论,而我的任务是从灵性学的角度对它们一一解答——不是作为一个牧师或某种信仰的宣讲者,而是作为意识领域的研究者。当然我知道这样做是有风险的,它会让数百万虔诚的教徒们疏远我。但灵性学并不排斥人格化的神。灵性学认为宇宙中也包含一个非人格化的神,它存在于宇宙中的每个原子和我们身体中的每个纤维组织中。这一区分对那些拥有单一信仰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困扰,但非人格化的神并不会对个人的信仰构成威胁。
     让我们想想一位你所爱的人,然后想想爱本身。尽管你脑海中爱的形象是某个具体的人,但你知道爱在这个人出现在你的生命中以前就已经存在,即使他离开了这个世界,爱依然会永存下去。这一简单的例子就说明了人格化和非人格化的神之间的区别。作为某一宗教的信仰者,你可以将神具体化,想象成某个人,那是你个人的选择,但我希望你明白,如果神无处不在,那么神所象征的爱、怜悯、仁慈、正义,以及其他所有高尚的品质也充满整个世界。这一理念是各大宗教的共性。这种更高意识让伟大的哲人、圣人和先知获得了某种真知,这让科学感到深受威胁。但此处所说的意识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意识,后者无法达到这个高度。
     如果我问你,“你此时此刻的意识是什么?”你可能会开始描述你所在的房间,你所看到的、听到的和闻到的。当你有意识去思考的时候,你可能会感觉到你的情绪,你的身体反应,或许还能感受到隐藏于这些感觉之后的更深的焦虑或欲望。但意识之旅可以走得更远,带你进入另外一种现实,它既不关乎外在世界的物体,也不关乎内在世界的感觉和思想。其实这一意识之旅最终会将两个世界融为一体,超越时空的界限,让你进入一个拥有无限可能的领域。
     然而,这就会引起一种矛盾,两种完全相对的现实如何融为一体呢?(烤面包的过程和梦见一块面包是完全不同的。)其实这一看似不可能的景象在一部古老的印度圣典《伊萨奥义书》中就有简要的描述:“这是完整的,那也是完整的。这一完整性映射出那一完整性。当这一完整性融入那一完整性时,两者就融为一体,达到了真正的完整。”乍一看,这一描述看似玄妙,但当我们意识到“这”指的是外在世界,而“那”指的是纯粹的意识,这段文字也就不难理解了。这两个世界本身都是完整的,正如我们所知,科学在长达4个世纪以来一直被看作一种探索宇宙的完整方法,而灵性学同样具有完整性,它认为万事万物背后都隐含着某种完整性,而最终只有这种不可见的完整性才是至关重要的。
     灵性学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拥有了众多伟大的研究者——意识领域的爱因斯坦。任何人都可以像重复和验证科学原理一样,去重复和验证他们的结果。更为重要的是,灵性学所承诺的未来——一个充满智慧、自由和成就的世界——并没有随着宗教信仰时代的衰败而消失。现实就是现实,且只有一个,永远存在。这就意味着,某一时刻外在世界必须和内在世界相互融合,我们无须在它们中间作出选择。在这个相互融合的世界中将会有惊人的发现,让你的生活更美好,因为科学与宗教的争端已让每个人都懂得,要么你只能面对现实,去解决每日生活的棘手问题(科学),要么你只能被动地退回到内心的信仰(宗教)。
     当宗教无法实现其承诺时,我们就必须在上述两者间作出抉择,但作为宗教更深渊源的灵性学却并未失败,它已随时作好准备去迎接科学发起的挑战,并坚信可以实现其承诺。人类意识创造了科学,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科学现在却将科学的创造者——意识——排除在外,这也注定会让科学处于孤立无援、不断萎缩的境地,让人类生活在一个思想贫瘠的世界。
     其实,我们现在就处于这样一个思想荒芜的时代,它处处宣称无神论,嘲笑宗教是封建迷信、幻想和欺骗。事实上它嘲笑的并非宗教本身,而是宗教所倡导的心灵之旅。我担心的并非科学对神的攻击,而是科学潜在的危险:物质主义迷信。对于科学无神论者而言,只有在真实的物质世界中才能找到现实,否则他们的研究方法将无从谈起。如果世界果真如此,科学肯定早已硕果累累,破解了所有的谜团。
     但事实远非如此,物质主义迷信正在不断瓦解。我们的感官只让我们看到了“外在”的物质,如森林、河流、原子和夸克等。但是在物理学的前沿研究中,自然界是非常渺小的,物质会分解,进而消失。在此,物质的测量标准改变了我们原有的想法,每个观察者都会为他所观察到的现象而着迷。其实这是灵性学早已了解的宇宙,此时积极的参与代替了被动的观察,我们会发现其实人类就是宇宙创造中的一部分,最终我们将得到无尽的力量和自由。
     科学从未达到纯粹的客观,也永远不会。否定主观体验的价值就会失去生活中的很多意义:爱、信任、忠诚、美、敬畏、好奇、怜悯、真理、艺术、道德和思想本身。神经系统科学一般认为思想并不存在,它只不过是大脑的副产品而已。正如人工智能专家马文·明斯基所声称的,大脑无非是肉做的机器而已,它是我们的主人,它从化学构造上决定着我们如何感知世界,从基因上决定着我们如何成长、生活和死亡。
     在我和伦纳德对重大奥秘辩论的过程中,那些伟大的圣人和智者时刻在提醒我们,其实核心问题只有一个:什么是现实?是基于因果关系的自然法则的结果呢,还是源于其他?我们之间世界观的冲突有一个很好的理由——现实是否存在于可见的物质世界,宇宙是否诞生于空洞且无意义的宇宙空间。只有当你了解了现实的本质才能解释这些奥秘,否则你就会像“盲人摸象”这则寓言故事中的盲人一样,抱着象腿的盲人说“大象像一棵大树”,抓着象鼻子的盲人说“大象像条蛇”,诸如此类。
     其实小时候学过的“盲人摸象”的寓言故事源自古老的印度。六个盲人分别代表我们的五种感官和思想,大象则代表着印度教中的“梵”(一切存在)。从表面来看,这则寓言故事是悲观的——如果你只拥有五种感官和思想中的一种,你就永远也无法看到完整的大象——但是在其背后却隐藏着一个看似简单,却被人们所忽视的信息:大象的存在。它就在我们眼前,耐心地等着我们去了解。这就是可见的物质世界和不可见的内心之旅可以相互统一的深刻真相。
     宗教的失败并不意味着基于意识的灵性学就不会成功。我们必须找到真相,在此过程中我们将唤醒几千年前就被圣人所预言过的深远力量。未来取决于我们的决定,时间将会证明一切。
     伦纳德——科学视角
     人类的精神越向前发展,我就越是坚信真正的信仰之路不在于对生命和死亡的恐惧,也不在于盲信,而在于对理性知识的努力追求。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孩子们总是认为一切都围着他们转,其实整个人类也曾这样认为,总是觉得自己才是宇宙的中心,一切都是围绕着我们旋转。从古到今,人类一直都对宇宙充满着好奇心,然而在人类历史上的大多时候,我们却缺乏了解宇宙的工具。人类生来就是一种富于创新和想象力的动物,我们不会因为缺乏工具就止步不前,因此我们就会凭空想象出很多景象,但它们却并非基于现实,而只是被创造出来以迎合我们的需求。我们都希望自己长生不老,愿意相信正义可以战胜邪恶;有一股更为强大的力量正注视着我们,人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们因某种原因来到这个世界。这些古老的宇宙观正是因其迎合了我们的需求,从而让我们得到了某种心理安慰。宇宙如何诞生?生命缘何而起?人类从何而来?古老的传说和宗教观让很多人相信人类是由上帝创造而来,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现在科学已经可以解答人类存在的诸多根本问题。科学给出的答案源于观察和实验,而非人类的偏见和欲望。它符合事实,基于真实的自然,而非我们所希望的自然。
     宇宙总是令人惊叹,这对那些懂得了一些宇宙知识的人来说尤其如此。我们对宇宙了解得越多,它就显得越发神奇。牛顿曾说过,如果说他比别人看得更为远些,那是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现在我们就可以站在那些伟大科学家的肩膀之上,去了解更为深入、更为神奇的宇宙真相。现在我们知道了人类和地球是源于物理学原理的自然现象。我们的祖先觉得夜空神奇无比,但要是他们能看到恒星在几秒之内就会爆炸,其光芒要比整个星系还要夺目,他们就更会对宇宙充满敬畏。现在科学家既可以用望远镜去观察数万亿英里之外的类似地球的星球,也可以用它去观察宇宙的内部,比如,一个小小的斑点就由数百万原子构成。现在我们知道了地球只是众多星球中的一个,人类是由其他物种进化而来的(我们并不希望邀请他们到我们家里来做客,但他们确实是我们的祖先)。科学向我们表明宇宙是浩瀚的、古老的、美丽的、奇异的,有着无限的多样性和可能性,在此,黑洞会让时间停止,有意识的生命源于几种矿物质。在如此浩渺的宇宙中人类或许显得微不足道,但重要的是,作为无数无意识原子集合体的我们可以研究人类的起源和宇宙的本质。
     迪帕克觉得科学解释过于简单,软弱无力,将人类简化为原子的集合体,与宇宙其他物质毫无区别。然而相比削弱不同国家特有文化的宗教观点而言,科学知识要做得好很多。事实上,宗教所宣扬的人类特点——情感、直觉和对权威的服从同样也可以从其他灵长类动物,甚至更为低级的动物身上找到。但是,猩猩无法推算出三角形各个角的度数,猕猴也不会仰望星空,去思考星球的运行轨道为何是椭圆形的。而只有人类才能进行神奇的思考和推理过程,这被称为科学;也只有人类才能了解自身,了解宇宙的诞生,发现构成人类的原子。
     人类的胜利在于我们的理解力。正是因为我们对宇宙的了解,对人类起源的思考以及对地球的洞悉,才让我们有异于其他物种。当然科学带来的副产品就是,我们既拥有了利用自然为人类造福的能力,也拥有了利用自然来破坏人类的能力。然而人类的道德选择取决于人类的本性及其所处的文化。事实上,人类在懂得万有引力定律之前就已经懂得了向敌人扔石头,在懂得了煤燃烧的热力学原理之前就已经学会了向敌人发射火球。
     有组织的宗教和灵性学宣扬与人为善、不能作恶,然而事实远非如此。东方的宗教并没有阻止亚洲的血腥战争,西方宗教也没有阻止欧洲的战争历史。事实上,在宗教名义下被屠杀的人要远远超过死于原子弹爆炸的人。宗教除了教人们一心向善、充满爱心以外,还成了人类相互憎恨的工具。鉴于此,迪帕克提出的和平灵性学路线理所当然地成为受大众欢迎的选择,但是迪帕克的形而上学论已远远超出了灵性学的范畴,无法对宇宙的本质作出解答。迪帕克相信宇宙是一种智慧设计,处处充满爱,这听起来撩人遐想,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迪帕克批评科学将生命看成从本质上是唯物主义的。对于迪帕克而言,唯物主义意味着科学家不应去关注事物本身,不应有想要占有它们的欲望,而只应去研究科学家们所能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可以用仪器探测到的、可以用数量去衡量的事物。迪帕克对比了可见的和可以测量的宇宙和内在的、不可见的、具有绝对优势的“拥有无限可能”的内在领域,这一“超然领域”存在于我们的感官之外,是一切可见事物的源泉。迪帕克激情澎湃地宣称只有接受这一超然领域,科学才能打破局限,最终拯救这个世界。但是只是辩称这一内在领域可以打破科学的局限,可以拯救整个人类,或者辩称这是圣人和先知教给我们的,并不表明这一切就是事实。如果你现在正在吃一个芝士汉堡,而我告诉你,在某个你看不见的地方会有一块菲力牛排,你就会问我是怎么知道的。只有这些答案才能让一个信念成为现实。所以迪帕克的观点要想具有说服力,这些问题他就必须要回答。
     正如迪帕克所说的,问题的关键是知识,以及获取知识的方法。迪帕克批评科学否认“主观体验”的价值,但当一个科学家描述氦原子“非常重”,而另一个科学家描述其“很轻”时,科学并未否认主观体验的价值。科学家有着客观精确的测量观,以及客观精确的测量工具。他们竭力确保测量观念和测量工具不受“爱、信任、忠诚、美、敬畏、怜悯和惊叹”等情感的影响,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在生活中的其他方面会否认这些情感。
     科学家会受到直觉和主观情感的指引,但他们同时也意识到另外一面的重要性:验证。科学总是遵循着观察、理论和验证这一循环过程。这一过程会不断重复直到实证证据与理论相符为止。但是如果概念的定义不够精确,实验控制不够严格,这一方法可能会失败,因此科学方法的这些因素是至关重要的,它们可以区分好科学和坏科学、真科学和伪科学。迪帕克说耶稣是科学家,他是吗?当耶稣受到侮辱时,他或许不会利用实证的方法去验证不同的应对方式。他可能不会尝试将自己的另一半脸伸给其中一些人,将另外一半人用钩子吊起来,去看看到底哪种方法更有效。或许当迪帕克称耶稣为科学家我就表示反对,这似乎显得有些愚蠢,但这也引出了一个重要的主题——术语的运用。这在本书后面的部分非常重要:当谈论科学问题时,运用术语要非常谨慎,绝不能随便滥用。或许在辩论时使用不精确的词语很容易,但却很危险,因为辩论想要具有说服力,最重要的就是其微妙而精确的用词。
     当然我并不是说科学就是完美无缺的。迪帕克说科学从未达到绝对的客观性,在这点上他是对的。科学中所采用的概念都来自人类大脑,具有主观性;而有着不同大脑结构、思维过程和感官构造的外星人或许会用完全不同的方式去看待这个世界,但对他们而言这些方式是同样有效的。如果说我们的概念和理论有任何主观性的话,那么我们的实验同样具有主观性。从科学家的实验可知,他们都倾向于去发现他们想要发现的,去验证他们想要证明的。是的,科学和科学家有缺陷,但这并不是怀疑科学方法的理由,而是说明我们要更为严谨地遵循科学方法。
     历史向我们证明科学方法确实有效。人皆凡人,孰能无过。一些科学家或许刚开始会抵制一些新的、革命性的观点,但当实验证明了某个理论,它就会很快成为社会的主流观点。例如,1982年罗宾·沃伦和巴里·马歇尔发现了幽门螺杆菌,认为它会造成溃疡。可是他们的发现并不被人们所接受,因为当时科学家们坚信生活压力和生活方式是导致胃溃疡的主要原因。然而更多的实验验证了他们的观点,到2005年,科学家们确认,90%的十二指肠溃疡和近80%的胃溃疡都是幽门螺杆菌引起的,沃伦和马歇尔也因此而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当然如果迪帕克可以验证他的观点的话,科学也同样可以接受。
     当那些看似令人兴奋的理论不被科学界所接受时,批评科学狭隘保守的声音就此起彼伏。但科学历史表明,拒绝接受这些理论的真正原因是它们没有得到证据的支持。事实上,尽管像相对论和量子不确定性这些看似荒诞的想法向传统思维方式发起了挑战,但它们之所以能很快得到人们的认可,原因只有一个:它们得到了实验验证。而形而上学和迪帕克的灵性学却不愿修正和拓展他们的观点以接纳新发现。他们总是固守古老的文本、阐释和观点,而不愿意接受新发现。偶尔当他们想要利用科学来解释他们的观点,一旦发现科学不支持他们的观点时,他们就会立即背弃科学。而当他们真正使用科学概念时,他们的应用又是如此的随意,以至于与原意已大相径庭,所以他们得出的结果不可避免是无效的。
     你不能期望科学能回答有关宇宙的所有疑问,或许自然界永远都存在人类智力所无法了解的奥秘。而其他类似生活的目标和意义之类的问题最好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解答,即科学和灵性学相结合的视角。它们完全可以相互包容,相互尊敬。只有当灵性教条与我们所观察到的事实相矛盾时,科学和灵性学才会面临冲突。
     对迪帕克而言,一切的关键就是对意识的理解。不可否认,科学才初涉这一领域。那些没有思维的原子是如何产生爱、痛苦和快乐的?人的大脑又是如何产生思想和意识的?人类大脑有着100亿个神经细胞以及
     1 000亿个更微小的细胞,数量几乎与银河系中的恒星数量相当,但恒星几乎不会相互作用,而大脑的每个神经细胞都与数千个其他的神经细胞相连。这使得人类大脑要比包含星系和恒星的宇宙更为复杂,更难理解。这也是为何我们在理解宇宙方面取得了如此突飞猛进的发展,而对我们自身的了解却总是进展缓慢。这是否暗示我们就无法了解我们的思想呢?
     如果只是因为当今的科学还无法解释意识,就认为意识是科学所无法了解的,那么你就太过目光短浅了。即使意识的起源太过复杂,人类目前还知之甚少,也并不能证明意识就存在于某种超自然领域。事实上,尽管意识是如何形成的到现在还是个谜,但我们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意识的运作方式同样遵循着物理定律。例如,在神经系统科学实验中,被试者大脑中的思想、感觉和情感都是由大脑中某些特定区域和一些特定的大脑活动引起的,如移动手臂的愿望、想到某个特定的人——詹妮弗·安妮斯顿和特里莎修女。科学家现在已经发现了“概念胞”(concept cell),它会在人们识别出某个概念时被激活,比如某个特定的人、地点或物体。这些被称为“概念胞”的神经细胞是一个特定想法的细胞基质。它们会在每次你看见特里莎修女的照片时被激活,无论她穿着什么衣服,摆出什么姿势。它们甚至会在你一读到她的名字时就会被激活。
     科学既然已经可以解答有关宇宙诞生的奥秘,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它终会解开意识之谜。科学会一直发展下去。如果将来有一天我们可以利用神经细胞活动来解释意识,如果科学确实证明我们所有的思维过程是由神经细胞中的特定离子引发的,这也并不表明科学就否认精神领域的价值——爱、信任、忠诚、美、敬畏、好奇、怜悯、真诚、艺术、道德和思想本身。正如我之前所说的,去解释某件事并不意味着要否定它的价值。但还有一点也同样重要,那就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即使我们对思维过程所作的科学解释无论从美学上还是灵性学上都不令人满意,也并不代表这种科学解释就是错误的。我们对事物的解释必须以真相为主导,而真相不能为了迎合我们而进行调整。
     然而不幸的是,由于目前缺乏有关意识的较为完善的科学理论,所以那些不够精确的推论使得意识与物理学定律相矛盾。哲学和形而上学都无法解释核磁共振仪、电视或烤面包机,它们能解释意识,能解释宇宙为何是现在这个样子吗?或许它们可以,但就像迪帕克从宇宙意识来进行阐释一样,我也要坚持科学的一个重要原则:怀疑论。在我们的辩论中,迪帕克认为自己处于劣势,但数据调查的结果正好相反。根据随机抽样的结果,只有45%的美国民众相信进化论,但却有76%的美国民众相信奇迹。如果一个总统候选人不申明自己的宗教信仰,他是不值得信任的,而如果他否认进化论却会给他带来政治上的优势。科学并不像迪帕克所想象的那样是现代生活的主宰者,而是不被人们感激的仆人。
     科学得出的解答总是历经千辛万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史蒂文·温伯格将毕生精力致力于基本粒子理论的研究,如电子、介子和夸克,但他却写道,他从未觉得这些粒子有趣。那他为何还要这样甘于奉献呢?这是因为他相信在人类的思想史上,他的研究是最有潜力去洞悉支配整个自然界的基本法则。成千上万的科学家花费了十多年的时间去研制大型强子对撞机,一种价值数百亿美元的粒子加速器,但他们可能也从未觉得校正那些精细仪器的生活会多么有趣。(当然也有很多科学家会觉得饶有兴趣!)他们之所以会如此执著,其实和温伯格研究介子的原因一样。人类对于周围环境的疑问与其他动物完全不同。在面临新环境的时候,老鼠可能刚开始会在周围乱窜,在脑海中记住周围的环境,然后当它们感觉安全时就会停止探索。但是人却会问:我为什么会在这个洞里?我是如何到这里的?最近的咖啡店在哪儿?人类钻研科学是由于我们期望知道人类的生活是如何融入浩瀚的宇宙的。这正是人类有异于其他动物的特征之一。然而科学给出的解答只有正确的才是有价值的。所以,亲爱的读者,我希望当你在思索迪帕克看似极具吸引力的世界观时,记得也去想想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的话:最重要的就是你绝不可欺骗自己,因为你自己是最容易被欺骗的。
     ……
展开
目录
序 言
第一部分 科学与灵性学之战
1 两种视角下的世界观

第二部分 宇宙
2 宇宙是如何诞生的?
3 宇宙有意识吗?
4 宇宙在进化吗?
5 时间的本质是什么?
6 宇宙是一个生命体吗?

第三部分 生命
7 生命是什么?
8 宇宙中有设计吗?
9 人类的本质特性是什么?
10 基因是如何工作的?
11 达尔文错了吗?

第四部分 大脑与思维
12 大脑与思维是何关系?
13 大脑可以控制行为吗?
14 大脑真的像计算机吗?
15 宇宙是通过我们来思考吗?

第五部分 神
16 神是种幻觉吗?
17 信仰的出路在哪里?
18 是否存在根本现实?

后 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