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创新能力开发与应用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6803993
  • 作      者:
    何静,李海燕编著
  • 出 版 社 :
    暨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我们如何才能适应千变万化的世界?没有别的选择,只有在不断创新中前进!
展开
内容介绍
  挑战大于机遇,这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又一特点。处于这个伟大的时代,社会进步越来越快,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何人如果想在知识经济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就不能安于现状,必须有危机感,要居安思危,积极寻求创新的机会和创造的成果,没有创新业绩的人就是不合格的人,就会被时代所淘汰。随着科学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今天你可能还适应某个岗位,明天就不一定了。科学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会导致有人下岗,但为什么有些人能迅速找到新地方上岗,而有些人仍然没有找到适合的岗位?其中,个人素质的高低差异往往是主要原因。在不断创新中更新自己,这是作为现代人必须有的自觉准备。在这个时代,能够不断创新和自我更新的人,才是不可替代的人。处在这个时代,我们最需要的是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一个人的能力实际上是在长期的思考和实践中逐步形成起来的。思维能力的发展一般要经过感性、理性、悟性和灵性四个阶段。到了悟性阶段,技能才比较纯熟。好比驾驶汽车,一个新手遇到道路狭窄的地方,总要停下来,经过仔细观察,甚至实地丈量之后,才作出汽车能否通过的判断,这说明他还停留在理性阶段。而老司机只要用眼睛一瞄,就知道是否可以通过,他已经到了悟性阶段。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三节 资源配置的定位
  知识和知识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新的资源,这就是知识经济的新资源配置的定位。知识经济以知识创新、智力发展等无形资产和软产品等资源为第一要素。
  新资源配置的定位,是知识创新的结果。由于知识创新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人的知识、经验和价值观念,随着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逐渐增多,自产业革命以来持续几百年的生产资料同劳动力的分离将出现“逆转”,即生产资料同劳动力将实现一体化。这将引起社会结构的变化,从根本上改变资源配置、经济体制和社会观念。
  知识经济确立了知识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在传统的经济理论中,经济的增值依赖于土地、资本和劳动,知识被排除于生产要素之外或仅作为次要要素。而知识经济的繁荣却直接依赖于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利用。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罗默提出的新经济增长理论指出:知识是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在计算经济增长时,必须承认知识能够提高经济效率。他把知识直接放进生产体系中去考察,将知识列入生产函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计算科技对经济贡献率的理论依据。通过研究,他还认为,对知识的投资不仅可以增加知识本身的积累,而且还提高其他经济要素的生产能力。20世纪初,技术知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5%~20%.社会发展到今天,技术知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60%~80%。知识经济学家预言,随着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技术知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达到90%。
  智力优势是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资源和优势。比尔·茨的微软公司在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总额只有通用汽车公司资产总额的4%左右,而它的市场价值却相当于通用汽车公司市场价值的4倍。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微软生产经营的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产品——计算机软件,而通用生产经营的是工业经济时代的典型产品——汽车。
  ……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创新与时代发展
第一节 知识经济的定位
第二节 知识经济创新的十大趋势
第三节 新资源配置的定位
第四节 创新人才的培养和造就

第二章 创新与创新能力
第一节 创新能力概述
第二节 创新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第三节 创新能力的特性

第三章 创新能力开发
第一节 自我精进能力开发
第二节 预测决策能力开发
第三节 应变能力开发
第四节 处理信息能力开发
第五节 控制协调能力开发
第六节 思维能力开发

第四章 创新性思维
第一节 创新性思维概述
第二节 创新性思维的基本形式
第三节 创新性思维的激励与训练

第五章 创新方法
第一节 方法就是力量
第二节 模例学导法
第三节 切割重组法
第四节 设问检查法
第五节 组合创新法
第六节 想象思维法
第七节 逆向转换法
第八节 分析列举法
第九节 逻辑思维法
第十节 智力激励法
第十一节 卡片整理型技法
第十二节 模拟创新法

第六章 创新能力训练
第一节 创新能力训练基本要求
第二节 创新能力训练
第三节 创新潜能训练
第四节 创新组织能力训练
第五节 沟通能力训练
第六节 创新心智训练
第七节 创新思维训练

第七章 创新能力测试
第一节 创造性个性测试
第二节 创造力指数测试
第三节 创造性联想力测试
第四节 个人魅力测验
第五节 空间推理能力测验
第六节 观察力测验
第七节 逻辑应变能力与推理能力测试

第八章 创新应用领域
第一节 技术创新
第二节 管理创新
第三节 产业创新
第四节 企业创新
第五节 教育创新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