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员需要具备过硬的“课程指导力”,这一点已经毋庸置疑。“课程指导力”,需要理论的指引和支撑,更需要有实践的实行与检验。拥有系统的理论修养并不能代表就拥有很高的“课程指导力”;同样,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也并不意味着“课程指导力”也水涨船高。
教研员不是纯粹的理论工作者,因此教研员可以没有也不必有系统的理论修养。之所以说“可以没有”,是因为教研员大多来自教学一线的教师,即便是优秀教师也往往不能具备“系统的理论修养”,“系统的理论修养”对教研员来说有点苛求,教研员也不必为此殚精竭虑。之所以说“可以不必有”,是因为教研员直接服务于一线,“系统的理论修养”在现实中并不为一线教师所必需。但必须指出的是,“可以没有也不必有系统的理论修养”并非要否定理论的重要性。理论是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相对稳定的经验的结晶,为过去的经验和理智的分析所认可。有学者把理论分为四种类型:
A.实践者学到的理论;
B.实践者认可的理论;
C.实践者决定的理论;
D.实践者行动的理论。
理论的这四种类型,也可以说是理论在实践者那里经历的四个阶段。平心而论,绝大多数一线教师无缘也无暇经历这样的四个阶段。但一线教师的行动又需要有理论指引,也就是说,一线教师需要跨越理论的前三个阶段,直接走到第四个阶段——“实践者行动的理论”。被一线教师跨越的前三个阶段需要有教研员来填补,这就决定了教研员虽然不必为理论探究殚精竭虑,但必须关注、跟踪并善于吸取理论工作者现成的理论成果。教研员在理论前三个阶段的成效大小,也直接决定了教研员“课程指导力”的强弱,进而决定了实践者之行动的成效大小乃至成败得失。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