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那年暑假正好处于防震阶段,我就在家门前的防震棚里一张一张地解答全国各地小学数学竞赛的试题,再难的题目我都想办法用方程来解答,而且屡试屡胜,这极大地激发了我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我要求父亲帮我借了初一、初二的数学书,把以后要学习的内容事先学一遍,我想这样碰到最难的题目也会做了。就是在这种朴素想法的驱使下,我开始自学数学。自学的过程不是那么简单的,首先要能看懂有关概念、法则、公式、原理,其次要看懂举的例子,第三还要会解答后面的练习。这三者是一个完整的过程,缺一不可,这是在自学中获得的体会。如果只做到第一点,就去学后续的内容,几乎不可能继续下去,因为这时获得的概念等知识还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理解。如果做到了第二点,就会有一点感觉,原来概念等知识可以用来解决这样的问题。但如果没有第三条,同样不可能继续学习下去,因为例题呈现的是一步步的解答或证明过程,看起来无懈可击,但看懂了并不一定会自己动手做类似的题目,因为例题的陈述过程是在有了一个整体的解题思路后的逻辑表达,一环环下去,总是从已知条件出发,一步步运算或推导,最终找到答案或得以证明;而解答问题就不一样,它需要先设计好一个整体的思路,再按思路一步步前进,而设计思路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有时候往往会束手无策,要经过一番艰苦的探索和反复的尝试才能获得,当然一旦获得了思路,问题就迎刃而解。现在想来,其实自学数学是很难的,但真正吸引我的就是能独立想到一道题目的解答思路过程中的“不断尝试后的豁然开朗”,这种精神上的成就感使我感受到数学的美妙和有趣。
2.学习解题。
我在读初中的过程中,碰到了很多好的数学教师,如蒋汝之老师和钱寿南老师,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讲解思路非常清晰,你只要跟着他们的节奏走就能听懂。蒋老师每节课前都出一道难题,每个学生发一张小纸条,给3~5分钟解答时间,然后上新课,课后用几分钟讲解这道题。对此,我兴趣很浓,每次几乎都能解出这道难题,老师的奖励是又给几道难题。钱老师则是每次下课前布置两道提高题,称之为“每日两题”,回去思考,第二天课前请同学讲解这两道题是怎么思考的,大致的思路又如何。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