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健全的思维主体
思维教育,首要的是培养健全的思维主体。仅只是自然人,仅具备自然的头脑,还不一定能产生思维,更不能保障思维的健全与完善。
一、积极的思维需要
思维需要是人感到某种思想、观念、知识的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思维需要是思维的直接动力,在思维需要的驱动下,思维才能有效开启。健全的思维主体,要有积极的思维需求。他们追求认识事物的真相,追求把握事物的本质,追求真知灼见、新知新见,追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思维需要对于思维有多方面的重大作用,它制约着思维的方向,规定着主体思维的目的指向;制约着思维的广度与深度,思维需要强,不仅使主体更自觉地从事思维,也使主体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自主自为性增强,使主体思维的能力得以增强;还制约着思维的效果与性质。所以,发展思维,要形成积极的思维需要。
人的思维需要不是孤立出现的,它来自问题,来自人的好奇心,来自成就动机、竞争意识,来自社会实践,需要培养。秉持质疑的态度,保持好奇心,关注更多的事物,想弄清更多的事物,鼓起人成就动机、竞争意识,是充实思维需要的良好办法。可见,思维需要虽然是智力性内容,但受非智力因素影响很大,调动优化各种非智力因素,对于思维需要与思维的实现意义很大。
思维需要也是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的产物,在相对自由民主的社会中,人们的主体性得以实现,思维的需要受到保护,压抑较少,思维活动空间大,宽容度高,因此全社会的思维普遍活跃。所以,提高思维的活力,需要社会进步,至少在局部的社会圈子里,自由民主气氛浓厚。
二、强烈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基于对问题的认识而产生的困惑、疑虑,从而要去探索的内心状态。思维以问题意识为前提,问题意识给思维以推动力量。主体遇到了问题,发生了困惑,因而产生了思维的需要,去开启思维、运用思维。问题的性质制约思维的性质,问题的深广度制约思维的深广度。思维不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毫无问题孤立地发生。人不接触问题,问题超出他的能力,思维都不会很好地发生。要促进思维发展,就要不断给思维者提供问题。
思维是从问题(或需要、任务)开始的,始点都是触及问题,或被问题抓住。在人的视野里如果没有问题,或者问题没有抓住人,都不会发生思维。一个人遇到某个数学问题,一下子解不出来,才开始思考,而遇到1+1则不需要思考,因为1+1等于2下意识都可回答,没有困顿。如果只是背诵“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就不会思考;而如果想到一些问题,如打什么鱼、渔船多大吨位、是否开到外海去捕捞,思维就活跃起来,开始围绕问题运转,一方面充实问题的相关信息,获得更多启发和资源,另一方面则提出假说、假设、推测,力求搞清问题的症结和出路。问题如果解决,思维过程即暂告终结,如果没有解决,又要重新开始界定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要发展人的思维,关键是给他问题,让他的思维拥有压力和吸引力。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