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寻找失踪的民国杂志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0977423
  • 作      者:
    韩晗著
  • 出 版 社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寻找失踪的民国杂志》将九种“失踪者”民国期刊进行了“群像式”梳理,较为系统、全面地梳理了期刊语境下的现代文学与社会经济、政治格局及文化思潮等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其中涉及的《絜茜》、《现代文学评论》、《新语》、《夜莺》、《笔谈》、《烽火》与《武汉大学文哲季刊》等刊物研究均填补了学界相关研究的空白,受到了瑞典皇家文学院院士张隆溪、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王德威、著名作家杨联芬与德国特里尔大学客座教授樊星等国际知名学者的好评,而且武汉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导师樊星教授作为该书的审稿专家,为该书的修改多次提出了珍贵的意见与建议。
    在“民国怀旧热”的今天,国内尚无一位学者可以一次性拿出这么多成套的散佚期刊并将其研究、解读。这本书不但选摘了近百幅一手资料的原刊、历史文献图片,而且作者流畅雅驯的文笔,使得这本书有了可与散文媲美的可读性,亦有了可与画报媲美的观赏性。
    《寻找失踪的民国杂志》特点:
    1.学术价值:国内第一本关于民国期刊杂志“失踪者”的钩沉性著作。
    2.使用价值:研究中国近现代文化绕不开的必读著作。
    3.史料价值:首度揭秘的第一手资料,从海外带回的珍贵图片。
    4.权威肯定:瑞典皇家文学院院士张隆溪、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王德威、著名作家杨联芬与德国特里尔大学客座教授樊星等学者重点推荐。

展开
作者简介
    韩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文学学会理事、武汉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硕士。作为曾经的“八零后”作家,韩晗是一位转向学者的成功范例。2007年与郭敬明、张悦然一道加入中国作协,现在成为“八零后”代表作家中唯一一位拥有博士头衔的人。
展开
内容介绍

    文坛泰斗、学界巨子,为何主编的刊物均是昙花一现?是社会的人文衰落,是读者的有眼无珠,还是内部失火?
    学者傅雷、周煦良创办了《新语》半月刊,旗下云集了钱钟书、马叙伦等诸多名家,该刊仅办几期便成绝响!《絜茜》既不亲国民党,又不亲共产党,站在“第三党”角度的文化人,有着怎样的诉求?对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实质上并非广受欢迎,而李大钊主编的《新青年》杂志只是采取商榷的态度。是什么原因导致《新青年》“被中心”呢?
    《寻找失踪的民国杂志》作者亲自查询美国加州大学图书馆、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德国柏林大学图书馆的民国文献馆藏,并采访到邵洵美之女邵绡红、傅雷之子傅敏、老作家黄宗江等见证人,以珍贵的历史图片、流畅的文字,再现民国杂志风采,填补了学界研究空白。

展开
精彩书评

    韩晗的这些文章令我感觉极有收获,他不仅发掘被人忽略的现代文学期刊史料,而且加以评论,捻出当中在今日看来颇能启发人的意蕴。
    ——瑞典皇家人文、历史与考古学院院士  张隆溪

    该书资料丰富,令我大开眼界,也十分佩服韩晗治学的功夫。他对于这些期刊的研究,应该是有相当的开创意义。我相信韩晗若继续努力,必然能在学界占有一席之地。
    ——世界华人杰出人文学者、哈佛大学东亚系终身教授 王德威

    韩晗的期刊研究,与时下大多数流于材料展示与归纳不同,有很强的问题意识,并能在局部史料的深研中,以小见大,体现出对文学史问题的深入思考。他的历史知识与文学感受超过一般的博士生,而文字功夫也看得出是厚积薄发的。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联芬

展开
精彩书摘

    谁也无法否认或逃避,现代文学三十年,诞生出了一大批巍巍在上的经典人物:鲁迅、郭沫若、巴金、老舍、曹禺、叶圣陶、田汉……但是,与此同时也诞生出了一批失踪者:邵洵美、张资平、罗隆基、许君远,甚至包括近十余年之内“走红”的梁实秋、周作人与张爱玲……现代文学“失踪者”何其多也!
    由于连年战争与国内局势的不稳定,国民政府几乎顾不上对于新闻出版行业的整顿 。中国新文学史上曾经出现过数百种转瞬即逝的文学刊物,有的刊物办了四、五期却因战争、人事变故或政治原因不得不宣布停刊,有的刊物甚至只办了一期就草草收场,成了名副其实的“一次性”刊物——这在世界文学史、新闻史上都是奇闻。
    《絜茜》杂志是进步的刊物,甚至还有农工党成员杨允鸿作为“操控”者协办,其幕后总导演乃是被中共官方称为“新四军老战士”的季方。既然如此,这份刊物缘何还会受到攻击?
    《金屋月刊》也未能维持太长的时间,随着邵洵美因个人财力的分散,国内通货膨胀的加剧,在一年后的一九三零年,张光宇等人恳求邵洵美接下难以为继的《时代画报》,以及入股新月书店,帮助徐志摩创办《诗刊》等,他不得不狠心关闭了自己的“金屋书店”。
    一直以来,由于“大汉族”的观念深入统治阶级内心,尤其是辛亥革命之前“驱逐鞑靼”的口号甚嚣尘上,使得当时的主流学术界并不重视甚至忽视了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但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少数民族一直凭借政治、经济与文化等交流形式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构建——可惜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并未真正重视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
    《现代文学评论》主编李赞华的作品,现在已经很难找到,这位在中国文坛掀起滔天巨浪的“资深出版人”,因秉性直爽,不擅从政做官,最后竟从堂堂《民国日报》总编辑沦为“江西反省院管理科主任”。最后穷困潦倒,默默了此一生。
    抗日战争作为全民族的战争,民族矛盾消弭了之前的党派、政见之争,《笔谈》之所以能够将小品文与政论合二为一形成新的文体,并邀请到各派一流文人为之撰稿,除了茅盾本人的影响力之外,很大程度被战争语境这个特殊的社会环境所决定。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论文总发稿量而言,尚不足《新青年第五号》整本杂志的百分之五十,尽管这些文章都具备着“马克思主义”这一主题,但这并不能说明这些撰稿者就是马氏理论之信徒,真正自发性地、为了宣传马克思主义而撰稿的论述其实仅李大钊本人一篇而已。
    抗战期间“抵抗文学”的主要办刊者,无论是重庆的《文艺阵地》,还是上海的《呐喊(烽火)》,以及后来香港的《笔谈》,若无茅盾,这些刊物断然不可能出现。尤其在鲁迅逝世之后,茅盾在当时左翼文学界的影响力,除了郭沫若之外,几乎无人可堪匹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茅盾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长、中国作家协会主席,而他的对头胡风却一直郁郁不得志,最后竟因言获罪,坐牢数十年,直至1982年茅盾病逝以后,他才有机会“发发牢骚、浇浇块垒”。
    早在美国留学期间,胡适就发表了关于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言论,这种言论遭到了强烈的质疑和反对,其中就包括胡适的同学兼同乡梅光迪。当胡适提出“作诗如作文”之后,立即受到梅的批评,最开始是以朋友的口气讨论,后来二人关系越来越僵。回国之后,两个人分别选择自己的学术阵营,并成为了其中主要成员。
    ……

展开
目录

序(樊星)
导论:建构“群像式”的现代文学史料学研究
——兼谈“二十世纪文学史”的学术困境及其出路
第一章:国家意识、文学叙事与学者参政
——以《新语》半月刊为核心的史料考辩
第二章:“遗失的美好”
——以《絜茜》月刊为核心的史料考辩
第三章:知识分子、公共交往以及话语范式
——以1930-1937年《武汉大学文哲季刊》为核心的学术考察
第四章:狮吼声何处
——关于《狮吼》杂志及其后期文学活动史料考
第五章:“怎样遗忘,怎样回忆?”
——以《现代文学评论》为支点的史料考察
第六章:“被中心”还是“被边缘”?
——以《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号》为中心的考察分析
第七章:从“话语媒介”到“文学场”
——以《笔谈》杂志为核心的史料考察
第八章:烽火中的呐喊
——以《呐喊(烽火)》周刊为支点的学术考察
补记:胡风茅盾的四次交恶
第九章:上清旧文学之弊,下开新儒家之源
——关于《学衡》杂志的再思考与再认识
余论:关于现代文学期刊研究的几点思考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