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华尔街日报之战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0149332
  • 作      者:
    (美)萨拉·埃利森著
  • 出 版 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1.《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秦朔、《全球商业经典》总编辑何力、《财经》杂志执行主编何刚、财新传媒主编王烁、股神巴菲特联袂推荐。
     2.《华尔街日报之战》一经出版,即获得了众多知名媒体的好评,包括《纽约时报书评》、《出版人周刊》、《华盛顿邮报》等。
     3.作者萨拉·埃利森为《华尔街日报》前资深记者,并曾负责报道默多克收购《华尔街日报》一事,经历了收购的全过程并深谙细节。
     4.《华尔街日报之战》作者萨拉·埃利森以手术刀般犀利的笔调为我们抽丝剥茧,揭破收购《华尔街日报》的商业大战内幕,为商业人士提供很好的参考和借鉴。
   
   
展开
作者简介
  萨拉·埃利森,《华尔街日报》前资深记者,曾在《华尔街日报》工作了10年之久,对《华尔街日报》的人事和制度了如指掌;
  曾负责报道默多克收购《华尔街日报》一事,经历了收购的全过程并深谙细节;
  她关于传媒业的报道曾获得纽约新闻女性协会和纽约出版人协会的认可和好评。
展开
内容介绍
  《华尔街日报之战》作者萨拉·埃利森是《华尔街日报》前资深记者,她以手术刀般犀利的笔调为我们揭示了默多克收购《华尔街日报》的商业大战内幕。
  一份全世界最强大国家最强大的商业报纸,两大家族,商业权力,命悬一线的财富,并购,分裂与背叛……
  《华尔街日报之战》讲述了媒体巨头默多克击垮班克罗夫特家族,收购道琼斯公司和《华尔街日报》的真实故事。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从道琼斯所有者班克罗夫特家族成员之间无穷无尽的自相残杀以及最后毫无骨气地与默多克达成交易,到被驱逐的《华尔街日报》编辑所获得的令人咋舌的遣散费,无所不包。
  《华尔街日报之战》作者莎拉·艾莉森作为资深记者,以手术刀般犀利的笔调为我们抽丝剥茧,揭破收购《华尔街日报》的商业大战内幕,为商业人士提供很好的参考和借鉴。
展开
精彩书评
  默多克用商业化的方式去改造一份声誉卓著的商业报纸——文章轻型化,版面全彩色,顺应流行情绪,运用更多科技等。所有这些让《华尔街日报》好看了,但“好看”不等于“看见”,“看见”往往和严肃专业的洞见相关。要了解默多克文化和《华尔街日报》传统的内在冲突,本书似乎是一个最佳向导。
  ——《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 秦朔

  一场商战,新闻人既是报道者又成为当事人——《华尔街日报之战》至少是商业记者必读吧。
  ——《全球商业经典》杂志总编辑  何力

  起伏宕荡的故事,惊心动魂的事实。两大传媒家族,围绕世界最强国家、最大城市、最牛财经报纸的明争暗夺,是新钱与老钱、新世界与旧世界的又一次较量。《华尔街日报》百年传统或生变,或延续生存,却令人叹息。
  ——《财经》杂志执行主编 何刚

  望族拥有并隐然代表社会护持有影响力美国大报的模式,在《华尔街日报》终结了:如果在商业上不能自立,如何独立于商业利益?
  ——财新传媒主编、《新世纪》周刊主编、财新网总编辑 王烁

  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道琼斯公司传奇,作者把这个故事写得太好了。
  ——沃伦·巴菲特

  本书近距离描述了默多克是如何一步步攫取了美国商业媒体王冠上的明珠……在论及默多克时,作者并没有作任何道德评判,而是像鱼类学家研究饥饿的大鲨鱼的捕食习惯一样,采取了学者式的剖析手法。
  ——《纽约时报》

  默多克对《华尔街日报》的收购,终结了班克罗夫特家族105年的控制权,震撼了整个美国新闻业。本书为这笔交易提供了放大镜。
  ——《经济学人》

  严谨、公正、详细的写作,近距离描述了鲁伯特·默多克如何一步步攫取美国商业媒体皇冠上的明珠……我们可以从书中体会到母亲讲故事般的娓娓道来,身临其境地看到,在默多克的攻击下,班克罗夫特家族如何失去了他们从未表现出真正兴趣的资产。在论及默多克时,埃利森并没有当时的报道那样作道德评判,而是采取了学者式的剖析,就像是一位鱼类学家研究饥饿的大鲨鱼的捕食习惯。
  ——大卫·卡尔(David Carr)

  这是一部极棒的著作,描写了一起我们知道得远比我们所认为的少的重大事件。萨拉·埃利森以一流记者和报道写手手术刀般的犀利给我们讲述了一个读起来如同小说的真实故事。本书所写的是一个传奇故事,充满了权势大佬和机构、狡猾的人物和貌合神离的家族。这绝不是一个光彩的故事,但值得咀嚼和消化。
  ——《被谷歌》(Googled: The End of the World as We Know It)作者 肯·奥莱塔(Ken Auletta)

  美味的内幕大餐。萨拉·埃利森似乎对默多克劫持《华尔街日报》过程中的每一个派对、每一次高管会议、每一次饭店套间密会、每一次公司计划会都了若指掌。每个人似乎都跟她交谈过。这使得她写出了一部引人入胜的详尽著作。
  ——《黑天鹅坠落》(Black Swan Down)作者马克·鲍登(Mark Bowden)

  在她的新书中,前《华尔街日报》记者埃利森描写了精明而固执的澳洲媒体大亨鲁伯特·默多克用金弹击垮班克罗夫特家族夺取美国报业皇冠顶上的宝石的故事。埃利森大肆渲染了默多克及其伙伴精心策划的50亿美元豪购,也描写了庸庸碌碌的《纽约时报》中的一批人、在财务上步履维艰的美国媒体和商业世界以及势利的英国媒体业,整本书的叙述可谓不偏不倚。埃利森把最尖刻的讽刺给了貌合神离的落寞家族班克罗夫特,揭露了不少家族黑幕,比如奇特的性癖好、波诡云谲的家族内斗以及嗑药成瘾,但争议人物默多克的形象则是一位特立独行、在媒体业战无不胜的商业奇才。在书的最后,埃利森将国际商业权力的赤裸裸和咄咄逼人展现在人们眼前。
  —— 《出版人周刊》

  前《华尔街日报》记者埃利森讲述了2007年8月媒体巨头鲁伯特·默多克及其新闻集团收购道琼斯公司和《华尔街日报》的股市。在完成这笔交易后,默多克四面出击,在《华尔街日报》保守的新闻室掀起了一场冲突并最终持久地将《华尔街日报》的格式和内容变得极端保守。现在,《纽约时报》和白宫成了他的主要敌人。随着这些战争而来的是报纸业的共同敌人是互联网这一认识。收购道琼斯和《华尔街日报》已给默多克带来了沉重的财务负担,也对他的商业名誉造成了损害——2009年,默多克减记了其公司56亿美元初始投资中的36亿。传奇还在继续,没有人能击倒像默多克这样的媒体大佬。面对针对今日《华尔街日报》的批评,默多克说:“我们打造了一份更好的报纸……很抱歉,就是那么简单。”这是一部出色的书。
  ——《书目》

  萨拉·埃利森详细如电影般地描写了新闻集团对令人尊敬《华尔街日报》的征服和占有以及班克罗夫特家族勾心斗角的无声战争……她对发生在超级游艇和商务飞机上的事情来了一次抽丝剥茧,其中的人物个个让人欲罢不能。
  ——《纽约时报书评》

  负责道琼斯公司收购案报道的《华尔街日报》记者埃利森利用职务之便写出了这笔交易的详细过程。在新闻业内部,如此详细的描写被称为‘走表'(tick-tocks),而她的报道则可以称为打拍器。
  ——《华盛顿邮报》

  平衡而详细……对美国媒体业现状和该行业最重要公司的幕后故事的引人入胜的描写。
  ——《波士顿环球报》

  埃利森将国际商业权力的赤裸裸和咄咄逼人展现在人们眼前。
  ——《出版人周刊》

  作者在《华尔街日报》供职十年,深谙《华尔街日报》文化,故有能力描写默多克到来前后《华尔街日报》新闻室中的点点滴滴……本书体现了走表的不偏不倚,她显然不是默多克的粉丝,但亦直言不讳地指出所有者和管理层的不作为导致如此标志性的报纸不费吹灰之力就被默多克俘获。整本书扣人心弦,描绘了一个影响力至今仍未完全显现的媒体传奇。
  ——《科克斯书评》(Kirkus)

  内部人士的视角,尽管有一个片段表明她准备对双方都采取冷静描述的态度;对新闻业现状感兴趣者值得一读。
  ——《图书馆杂志》(Library Journal)

  埃利森对发生在超级游艇和商务飞机上的事情来了一次抽丝剥茧,其中的人物个个让人欲罢不能。
  ——《纽约时报》

  一如《华尔街日报》走表式报道风格的详尽著作。
  ——《洛杉矶时报》

  默多克收购《华尔街日报》的幕后故事由前《华尔街日报》记者莎拉·埃利森在《华尔街日报之战》中娓娓道来……本书基于她在《华尔街日报》上对此事的报道,叙事可谓一丝不苟。
  ——彭博社

  埃利森将她担任《华尔街日报》期间的见报文章改写为一部引人入胜的悬疑剧,深入揭露了十年间最令人惊心动魄的商业交易背后的家族分裂、幕后交易和自尊挫伤。本书采纳了全新的全面素材,从道琼斯所有者班克罗夫特家族成员之间无穷无尽的自相残杀以及最后毫无骨气地与默多克达成交易,到被驱逐的《华尔街日报》编辑马库斯·布劳奇利所获得的令人咋舌的遣散费,无所不包。
  ——《科克斯书评》非虚构栏

  前《华尔街日报》记者莎拉·埃利森的《华尔街日报的战争》——一部详细描写2007年默多克如何将《华尔街日报》母公司道琼斯公司拿下的快节奏著作——可谓生逢其时,在默多克开始与《纽约时报》大战时出版了……埃利森的著作不但深入地探讨了交易的背景故事,同时也称得上是内幕人爆料。
  ——读书论坛(BookForum)
展开
精彩书摘
    晚春三月的一个星期四清晨,不到七点半,正在前往曼哈顿中 城新闻集团总部路上的赞尼诺听到了自己手机熟悉的声音。 “嘿,伙计,怎么样啊?”吉米·李说道,听上去有点太兴奋 了——现在可是一大早,而且赞尼诺还有些焦虑。两位同谋者已经 好几个月没有通话了,但很快他们就开起了玩笑。吉米知道,每次 出现这种状况,就表明他们之间的利益可能会起冲突。每当这个时候, 两人就知道他们肯定需要再次联合。于是他们就会互相打趣。赞尼 诺并不确定吉米·李是否知道他今早要去哪里。默多克可不是一个多 嘴的人,就算是盟友,他也总是有所保留。因此赞尼诺对他和默多 克的事情绝口不提。 赞尼诺的车停在了新闻集团门口。赞尼诺可不想在与默多克的 约会中迟到,因此他必须叫停这个电话了。“好了,我得上路了。”他说。 吉米马上回道:“早餐愉快。” 赞尼诺当然不会看不出吉米这句话的意思——从头到尾吉米都 知道。默多克看上去并不像他所见到的那样独来独往。他一定和吉 米讨论过这次会面。毕竟,吉米是默多克的赞尼诺专家。默多克一 定是征询过他的意见了。 赞尼诺走进默多克的一间高管餐厅包间,坐下,即将开始也许 是他这辈子最做作的一顿饭。第六感告诉他会有事情发生,此刻的 赞尼诺就像是一位二线替补,时刻准备着被教练叫起来上场。但赞 尼诺并不能全然确信默多克将把他推上战场。他已经告知他的总法 律顾问约瑟夫·斯特恩(Joseph Stem)他要和默多克吃早饭,但除此 之外就没有多说什么了。他这样想:和默多克碰个面无非就是首席 执行官间的正常应酬,如果你忽略显而易见的潜台词的话。其实他 知道,该发生的一定会发生——和默多克吃饭就好比是和情场老手 调情,但他不会让这样的想法阻止自己。他是个传媒业首席执行官, 这就是他和另一位传媒业首席执行官一起吃早饭的完美理由,他这 样想道,这样就先发制人地封住了认为默多克是个危险的存在,最 好让他远离道琼斯的批评者的嘴。此外,赞尼诺也不会介意听一听 默多克关于商业的建议。他估摸着这会发生的。像鲁伯特这样的人, 没有打定行动主意,是不会浪费时间搔首弄姿极尽诱惑之能事的。 默多克看起来很放松,他把话题从度假村再一次引向了《美国偶 像》,然后又扯到报纸业的艰难现状以及《论坛报》的命运上去了。《论 坛报》公司将在几天后卖给芝加哥地产大亨山姆·泽尔(S锄Zell), 吉米为这桩交易的安排和融资出了不少力。赞尼诺对默多克印象深刻, 从某种程度上讲,他对这位大亨的行业经验肃然起敬,他觉得,在瞬 息万变的环境和默多克的目的下,下面这句话作为邀约再合适不过了 “你会在道琼斯公司里搞点什么名堂出来?”默多克没有直接回答赞 尼诺这个问题。出人意料地,两位顶级人物之间的对话夹杂着笨拙的 清嗓子声和有些尴尬的冷场。赞尼诺问题出口之后的一阵子就是如此, 但默多克并未就此入瓮。时间在流逝,等待看上去是如此漫长。最终, 快要收盘子的时候,事情有了转机。或许默多克是在遵守禁止在饭没 吃完的时候谈论实际商业事务的古训。 “我在考虑向你们公司报个价,”默多克说,“我认为是时候了。” “鲁伯特,你我都知道,这不是我能决定的,这是家族决定的,” 赞尼诺说,“上次董事会的时候我提了这事儿,他们说不卖。” 这个回复可谓守中带攻;万事开头难,不管什么建议总会遇到 缺乏兴趣的情形或是不可逾越的障碍。但赞尼诺的态度又不仅仅是 牵线搭桥坐上谈判桌那么简单。他的回复是有内容的。虽然班克罗 夫特家族已经出现变数,虽然他们已有打算减持道琼斯股票的迹象, 但要这个日渐分裂的家族卖掉公司,这种可能性目前仍然看不到。 在2月份的董事会会议上,确实出现了卖掉公司这个议题。 2月份的会议是赞尼诺上任后在马上装修一新的会议室所举行 的第一次会议。赞尼诺嫌这个小小的用木头包裹起来的竞技场不够 气派,他要它变得更亮、更通透、更现代。新会议室拥有玻璃门和 新的皮质座椅。这是他上任后进行的高管办公场所大翻新的一部分。 这些细节是赞尼诺最容易改变的地方,公司的其余部分就要棘手多 了。这次会议的参加者到得相当全。几乎所有16名董事都出席了, 包括卡恩、霍卡迪、斯泰格尔、麦克弗森、三位班氏董事,还有迈 克尔·艾利芬迪。 这次会议召开的时候,赞尼诺在首席执行官的位子上已经待了 一年了。这是一个典型的三年战略计划,要点和幻灯片上堆满了数 字和盈利预测,比以前卡恩给的尽职但晦涩难懂的图景详细多了。 赞尼诺希望自己给道琼斯带来完全不同的体制。其中一项副题是关 于开始在《华尔街日报》头版出售广告的。其余议题是典型的赞尼 诺风格:他在致力于道琼斯公司的去报纸化和数字化——这从他在 MarketWatch.com和Factiva.com收购案中的表现就可一窥端倪。 当2009年三年计划结束时,道琼斯公司的电子商务 收入将占到总收入的一半以上,他这样告诉董事们。当时, 印刷版报纸收入占公司收入之比远高于一半。《华尔街日 报》新闻室有人揶榆道,只要旗舰报纸收入缩点水,这一 点就能做到了。赞尼诺计划中的重要一点是,最终表现如 何要华尔街说了算,他告诉董事们,三年后,道琼斯股票 将价值47美元一股,这与当前价格比起来已经是天壤之别 了。在演示的最后阶段,董事们开始给赞尼诺反馈。有人说, 这个计划令所有人满意。 “那么,”霍卡迪说,听起来欲言又止的样子,“并不是所有人都 满意。” 接着,霍卡迪开始大谈公司的未来,谈班克罗夫特家族将来会 不会动卖掉公司的念头。这个话题对道琼斯公司的生存是至关重要 的,但几乎从未被讨论过,至少从未在这间全木会议室里被讨论过。 赞尼诺并没有向班克罗夫特家族董事提及自己和默多克碰过面,但 他和公司法律总顾问说过,这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会议室里 的三位班克罗夫特家族董事——莱斯莉·希尔、丽莎·斯蒂尔和克 里斯托弗·班克罗夫特,对会议的风云突变大惊失色。迈克尔·艾利 芬迪看起来一副被人暗算的样子。董事会几乎从未提到过班克罗夫 特家族的投入问题,而家族也遵循着传统,一直在董事会里扮演者 他们该扮演的角色。现在,突如其来地,没有任何过渡和准备,这 个问题被人抛出来了。大象走进了房间,让每个人都看到了它。艾 利芬迪才刚刚加入这场游戏,这一幕又着实古怪,牵扯到所有派 系,因此他感到董事会在窃窃私语:“让我们看看他怎么处理这件 事。让我们看看他是不是能够驾驭瞬息万变的局势。” 艾利芬迪还记得班氏家族在海明威巴恩斯的会议,当时,当任 性出格的威廉·考克斯三世令人厌恶地说出默多克将向道琼斯报价 时,现场一片鸦雀无声。按照董事会和家族传统的象征性沟通和合 作方式,艾利芬迪和班克罗夫特家族并未把这个消息告诉其他董事。 没有人认为威廉当时处于完全正常或是认真的状态,他们认为这只 是麻烦制造者的又一出恶作剧。家族董事和非家族董事的关系向来 是外热内冷。2003年,哈默先斩后奏地拒绝小阿瑟·苏兹贝格令弗 农·乔丹大发雷霆。“见鬼去吧!”如果家族继续如此这般把消息秘 而不宣,像他这样的人还会继续干下去吗?乔丹是震怒了。 P101-105
展开
目录
序章  战斗开始了
第1章  风声鹤唳
管理者借着道琼斯飞黄腾达,但道琼斯公司本身却在不断坠落。彭博、路透、时代等竞争对手在蓬勃发展时,道琼斯公司却在核心业务--《华尔街日报》和道琼斯通讯社之外再难有建树。
第2章  分裂与背叛
1982年杰西·班克罗夫特·考克斯在"21"俱乐部的坠亡标志着班克罗夫特家族在《华尔街日报》上的紧密阵线首次出现裂缝。但当时没有人注意到这一点,直到另一位班克罗夫特家族老太君撒手人寰。
第3章  班克罗夫特保卫战
尽管做了将近一个世纪的甩手掌柜,班克罗夫特们依然认为,道琼斯最好还是由班氏家族来控制。然而2005年的春天,他们变得越来越焦躁不安了,他们需要一个强有力新的首席执行官来代替即将卸任的彼得·卡恩了。
第4章  与默多克第一次碰面
2007年将年满65岁保的罗·斯泰格尔快退休了。《华尔街日报》编辑中间的斯泰格尔接班人之战已经进行了好长日子了。赞尼诺很了解《华尔街日报》,总编的位子可能是除了他的首席执行官之外最重要的公共位子了。
第5章  银行家与密探
斯特金斯基努力摆出友好的样子,竭力想获得班克罗夫特家族成员的好感。他费尽心机接近十年前大闹天宫却失败的比利·考克斯和伊丽莎白,只有通过他们才能打入班氏家族的内部,获得可靠的消息。
第6章  不,公司不卖
对默多克而言,"假期"无非就是把办公室换到他的 "玫瑰之心"号游艇上。他从不认为打扰别人的假期是一种强迫。赞尼诺不是默多克的打工者,但他也知道这位大佬的召唤意味着什么。
第7章  重磅消息
默多克早就盯上了《华尔街日报》,在这件事上,汤姆斯是他的盟友,对他们双方来说,《华尔街日报》都是他们扬名立万的好机会。默多克想对付的是苏兹贝格家族,而汤姆森则想羞辱一下《金融时报》前同事。
第8章  命悬一线
和任何收购案一样,在某个特定点,顾问们就开始成为推动进程的主导力量。任何交易的主角都是暂时的,但让收购奋勇向前的是却是彼此熟知、在一桩又一桩买卖中赚取丰厚报酬的顾问。
第9章  默多克的秘密来信
2007年4月20日星期五,下午5点34分,保罗·斯泰格尔收到了一封电邮。这封电邮将命中注定在他40年所建立起来的纯洁无暇的名声上留下一个污点。
第10章 魔鬼已经从瓶子里出来了
面对默多克惊人的报价,班氏家族却并不想卖,不过年轻一代后裔正在与家族原先的团结阵线渐行渐远。科斯塔所要做的就是让家族再分裂一点,让交易通过。然后,他们就可以拿着默多克的钱愉快地回家了。
第11章 这把屠刀其实不是最锋利的
希尔家组中的老幺迈克尔·希尔代表家族向外发布了一份声明,看起语气温和。但只要熟谙华尔街用词的人都知道,这是明确出售道琼斯公司的信号。105年后,班克罗夫特家族终于决定放手了。
第12章 被绑架的谈判
彼得·麦克弗森感到颇为惊异,他以为第一次谈判是为了让班克罗夫特家族不再讨厌默多克,而不是让他们达成任何协议。然而理应是班克罗夫特家族顾问的利普顿却要毕其功于一役,当天就做成交易。     
第13章 全线崩溃
旷日持久的编辑独立协议结构讨论让家族董事感到精疲力竭,他们决定将谈判权下放给道琼斯公司董事会了事。他们原本的打算是掌握和默多克谈判的控制权,但和这位上了年纪的大佬交上手后,他们的内荏本性就逐渐暴露了。
第14章 最后一次羞辱
班克罗夫特家族再度聚首了,不过这一次和25年前高朋满座的杰西·考克斯21俱乐部聚会不可同日而语。这一回,在鲁珀特·默多克和他的新闻集团所施加的压力下,原本已根据血统分为三支的班克罗夫特家族已接近于分崩离析了。
第15章 我们需要更多新闻
与默多克共进早餐之后,布劳奇利走出了造型奇异的新闻中心塔,迎着8月的晨光走上第六大道。他感到欢欣鼓舞。他感到他与这位"媒体男爵"之间有着太多的共同点。
第16章 准备打垮《纽约时报》吧
记者们试图给默多克施压,以得到公平对待。默多克的名声早已众人皆知了。他是著名的工会破坏者。但记者们希望,对待道琼斯公司和《华尔街日报》的收购,默多克可以拿出一幅友好的面孔。
第17章 首要目标是娱乐
布劳奇利不遗余力地向人们宣传他的改版计划是他单枪匹马想出来的,但默多克手下所有编辑都经受过的瘟疫他还是没有能够幸免:不管实际上到底有没有,反正没有人不认为他所说所想的每一件事都是出于默多克的授意。
第18章 重组《华尔街日报》
默多克的演讲让记者们面面相觑,那就像是一位编辑在教导不守规矩的年轻记者,不过好像发言者和听众的位置颠倒了。他告诉编辑们,长篇报道最好放在白纸的周末班,由此将话题引回了他最喜欢的部分:《纽约时报》。
第19章 无处安插的亲信
布劳奇利继续知难而上,每天出版报纸,然后不厌其烦地作事后分析。他就是要将默多克和汤姆森排除在新闻室之外。他正在参加一场按他们的意愿改变报纸的竞赛,但布劳奇利坚持不让他们俩插手报道。
第20章 出局
过去几个月来,布劳奇利忙于保住这份由他负责运作的报纸。不过最危险的是,他没有受过战斗训练;他没有在实践检验中逐步改善策略的概念,这使得默多克可以从容不迫地笑里藏刀,剪除想要赶走的人。
第21章 替代者汤姆森
汤姆森打算静悄悄地与《华尔街日报》新闻室周旋,装作一副不拘一格遴选总编继任者的样子。他召开了一系列记者和记者站主任会议,以友善的新闻室首脑的面目出现,以稳定军心。
第22章 人人自危的时期
布劳奇利辞职后,《华尔街日报》发起了轰轰烈烈的自我批评运动。《华尔街日报》尽管身为全世界最有实力的报纸,在面对《纽约时报》的竞争时却总是尽落下风,相当被动。
第23章 新秩序的降临
在默多克看来,这些人的辞职无非是员工自我清洗过程中出现的噪音。正如他的编辑汤姆森将注意到的,不高兴的,尽可离开,悉听尊便。
尾声  最后的敌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