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不妨说,中国有着最为源远流长的文化“符号”编码及运用实践。若要从“原型”或“意象”方面去概括这个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心理,从骚体赋体、词曲,再到笔记、小说,中国壮观的文体创作及其中的经典意象,不知有多少“宝藏”值得去挖掘和整理!这些难道不是“符号经济”的深厚源泉和坚韧基石么?这套文化“元语言”理应是大众传媒诉诸表述国家形象的根基,也是现代学术界动用各种资源来审视和反思中国文化的“磁场”。遗憾的是,在一味跟风趋利中,这个“磁场”却没能吸引来足够的严肃研究和广泛关注。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20世纪中期以后的文化建设,所谓“传统”在经无数次狂风暴雨般的批判和摧毁后,已经显得凋敝零落。我们不仅对最基础层面的“传统”陌生,即有隔于基本的史学、经学传统知识;更难以在新的知识语境下,超越古人去寻觅文字之外的文化大传统。而前文讲到的人本主义、科学主义、文化人类学等等,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纷纷传进国内,但更多的是作为方法论和“他者”知识,难以融入本土传统并创造性转化。对于国人来说,探寻既有民族特色,又能超越狭隘民族主义和文化保守情结的“学术寻根”,兴许才刚刚起步。这条蹒跚之路,又在学科划分森严的堡垒中,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学术生产下,更显得举步维艰,却势在必行!在此意义上,我们的文化“符号”打造之路,可谓才刚刚觉醒和开始。就在本文写作之际,好莱坞另一科幻大片《盗梦空间》正热火朝天上映。据笔者亲身经历,在影片结束、音乐响起时,很多观众没有马上起身离开,而是仍在座位上期待能最后看到点什么。可能希望弄清楚那个陀螺到底停下来没有、整个故事到底是美梦还是现实,许多人在议论影片的情节和细节,讨论“图腾”等等。这部完全依托于弗洛伊德理论的好莱坞类型片,可能又会激起讨论“存在”、“真实”的符号“景观”。与笔者对《黑客帝国》符号的分析完全一致,《盗梦空间》也是从西方学术根脉中的神话、宗教、哲学、科学技术四元素来编制情节,塑造出一个个寓意丰富的角色符号。例如影片的女主人公Ariaden(阿里阿德涅)就来源于希腊神话,她是国王Minos的女儿,也是与特修斯相爱的女神,曾给了情人一个线团,帮助他走出迷宫。这些恰好与Ariaden在影片中帮助男主人公设计迷宫等情节契合。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