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王道与霸道:中西文化的历史分野与现实考量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713797
  • 作      者:
    赵金科,林美卿著
  • 出 版 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作者简介
  赵金科,男,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齐鲁学刊》等刊物上发表相关专业论文20余篇,与他人合著著作、参编教材8部。参与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等课题4项。曾获得山东省文化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项,荣获山东农业大学“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林美卿,女,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院长、硕士生导师。山东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山东省哲学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持山东省高等学校基础学科重点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建设项目,主持山东省软科学课题、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9项。在《山东社会科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导刊》等刊物发表教学科研论文近30篇,曾获得泰安市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山东省水利厅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项。荣获“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两课’优秀教师”、“山东省思想政治教育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展开
内容介绍
  近代已降,对于中西文化的对比研究可谓多矣。但把中西文化的主要特征概括为“王道”与“霸道”,把中国“王道”文化视为一个发酵于夏商周三代,由孔子引发、孟子、荀子等儒学大师的诠释和扩展,经老子道家、墨子墨家、孙子兵家、禅宗佛教等学派释微与阐发,内涵异常丰富、具有广泛包容性和东方伦理智慧的庞大思想文化体系。并与西方的“霸道”文化进行分析比较探究,从而阐明二者在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群己、社会、民族国家)、人与己三方面关系上的思维差异及现实态度。剖析西方文化中造成严重生态危机、资源短缺、个体灵肉分离、精神危机和群体、民族国家关系紧张、对抗冲突的主要理论根源,诸如征服自然、“戡天役物”、“人类中心主义”的二元思维,恶性竞争、极端利己主义、个人主义、物质主义、霸权主义等思想原则。进而彰显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生态环保、适度消费、和谐、正义、和平主义、“天下意识”、灵肉统一、内外兼修等思想和主张的时代超越价值与普适伦理。或许笔者孤陋,但以此为视角与路径的研究尚不多见。笔者愿抛砖引玉,以期达到沟通思想,交流学术之目的。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二,制定了实施“仁政”的理想标准,拓宽了“仁爱”的价值内涵
  孟子唯孔子马首是瞻,但“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他既有极强的原则性,死守善道,同时又不固执刻板,善于通权达变。在孟子看来,“仁政”、道德戒律的目的之善与手段之善同等重要,决不可突破底线以恶之手段去达到行善之目的。通过“行一不义、杀一无辜”而得天下,皆非“仁政”、道德之举。“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孟子·公孙丑上》)“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孟子·尽心上》)因为杀害无辜、把无辜者当做牺牲品本身就是一种非道德、非“仁政”之行为。当然,如果是自愿舍己身以成仁取义,孟子是提倡的。两千多年前的孟子,通过生命的优先和不可无辜剥夺这一视角与当今正义论大师罗尔斯基于人的自由的不可剥夺性和优先性思想达到了惊人的一致。这不能不说是孟子作为一个思想大师的睿智。“每个人都拥有一种基于正义的不可侵犯性,这种不可侵犯性即使以社会整体利益之名也不能逾越。因此,正义否认为了一些人分享更大利益而剥夺另一些人的自由是正当的,不承认许多人享受的较大利益能绰绰有余地补偿强加于少数人的牺牲。”([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4页)
  至于“病天下以利一人”,对于注重社会秩序、强调群体利益的孟子来说,就更没有商量的余地了。实质上,他倡导仁政、行王道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克服“病天下以利一人”的霸道行径。因此,孟子非常赞可尧帝之所为:“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于天。尧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百姓悲哀,如丧父母。三年,四方莫举乐,以思尧。尧知子丹殊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殊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孟子“仁政”思想拓宽了“仁爱”的价值内涵,主要是指他用“爱有差等”深化了孔子“仁爱”的思想内涵。“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把孔子的“爱亲”和“爱众”转换到了物、民、亲三者之间“爱有差等”的伦理秩序。
  ……
展开
目录
代序言
前言

第一篇 中国“王道”文化的精神特质及其现代价值
第一章 儒家“王道”文化之内在情感与外在规范
第一节 孔子“王道”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精神维度
第二节 孟子“王道”思想文化的价值意蕴
第三节 荀子“王道”思想的文化基质
第二章 儒家“王道”文化之思维方法与终极归宿
第三章 道家、墨家、佛教、兵家、中华武术等“王道”文化视阈

第二篇 西方“霸道”文化的思想特征与现实考量
第一章 西方“霸道”文化之内在情感与外在表现
第二章 西方“霸道”文化之思维方法与现实归宿

第三篇 以“王道”之理想培育“霸道”之精神,构建和谐中国与和谐世界
第一章 以“王道”之理想培育“霸道”之精神
第二章 以和平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为指导

后记
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