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都市上海的发展与上海文化的嬗变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7408383
  • 作      者:
    杨剑龙等著
  • 出 版 社 :
    上海文化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都市上海的发展和上海文化的嬗变》上海都市发展的历史,是城市开放的历史。作为港埠城市的上海,决定了上海面向世界的开放特点,长期以来上海成为域外文化、先进科技的引进窗口。上海都市发展的历史,是城市多元文化交融的历史、是城市商业化的历史。在这个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上海文化的独特性格,海纳百川的开放特性、融会贯通的多元特性、精致卓越的商业特性成为上海文化的内核,也成为上海文化发展的动力。
展开
作者简介
  杨剑龙,博士,教授,博导,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点学科带头人,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纽约大学访问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中国鲁迅研究会、中国老舍研究会、中国小说学会理事。著有《中国现代作家与基督教文化》、《中国现代乡土文学论》、《基督教文化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现实悲歌:新现实主义小说论》、《文学与文化: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上海文化与上海文学》等著作多部,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简史》、《文学的绿洲——基督教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等著作。发表长篇小说《汤汤金牛河》和短篇小说、散文、诗歌多篇。完成和正在承担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上海文化与上海文学”、“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基督教文化思潮”,曾多次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展开
内容介绍
  《都市上海的发展和上海文化的嬗变》主要收录了上海左联的峥嵘岁月、上海文化视野中的左翼文化、自由主义与消闲文化、旧派上海消闲文化的考察、自由主义思潮与上海消闲文化的更新、30年代上海消闲文化面面观、自由主义的命运和消闲文化的嬗变等内容。
展开
精彩书摘
  国内有学者指出“‘海派’,是一种中国形态的近代城市大众俗文化,或也可简单地说是一种‘市民文化”’,而“上海的市民文化虽然有许多中国社会的特点,但是就人类的共同趋势而言,这里的道路仍是城市化、工业化、世俗化,在总方向上一致”。若以海派文学演变与上海城市发展的关系为例,便可以发现以上观点十分精当。吴福辉曾经深入考察海派文化的发展脉络,他在上海的城市格局变化中追踪“海派文化的历史变迁”,认为“四马路的文化趣味反映到文学上,便是鸳蝴文学、黑幕文学和老海派的通俗文学”,而海派小说则“作为大马路文化的一翼而存在”,“大马路的时代和四马路的时代迥异,它已不是封建消费文化在新形势下的恶性膨胀了,是受西洋文明与中国资本主义商业的双重挤压,而生成的把社交功利、休养愉悦、文化审美熔于一炉的现代消费环境”,因此,从四马路(福州l路)到大马路(南京路)的空间转移,与鸳鸯蝴蝶派文学、黑幕文学、老海派的通俗文学向海派小说的递进具有一致性。显然,吴福辉是在上海的城市发展向度中揭示海派文化演变的历史线索,这样深刻、独到的分析令人颇受启迪。与此相同的是,李欧梵在比较20世纪30年代的“新感觉派”作家与40年代的张爱玲的都市书写之不同时,他认为刘呐鸥、穆时英等“新感觉派”作家描画了现代上海大都会的“声光化电的‘奇幻’世界”,而张爱玲却突出了上海市民世界的“地方性和互动性”,不同时段的海派文人感受上海的方式之所以呈现出这样的差异,除了作家个人的心理因素之外,恐怕上海这座城市本身的历史面貌之变迁也在其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由此可见,海派文化的嬗变的确折射出上海都市化进程的斑影。
  特殊的城市环境必然会产生特殊的文化生态,“孤岛”文化即为一例。在1937年11月至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这段期间,上海苏州河以南的租界区为上海及江浙地区的难民提供了暂时的庇护所,而且该区域内曾受战争破坏的经济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文化娱乐事业也出现了恢复的迹象,书业、报刊、电影、戏剧、歌舞等各项活动又开始焕发一线生机,还有一些上海华界和江浙地区的学校迁入租界,但是,上海已经不再是全国的文化中心。“孤岛”时期的文化活动异常艰难,报刊经营受到了日伪严酷的监视和管制,很多报刊因此停办或移出上海,虽然这个时期“孤岛”出版的刊物也不算少,但是“大部分呈现‘游击’的形态”,或者借助洋商、外侨的名义维持生存。另外,“孤岛”时期的文学创作带有一定的“泛政治化的倾向”,这可能与战时的紧张心理有很大关系。虽然话剧活动以及《鲁迅全集》的编辑出版为“孤岛”的文化景观增添了亮色,但毋庸讳言,“经过战争的打击,上海的社会政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因而也造成文化逐步趋于沉寂、进入低潮”。“孤岛”时期文学界值得一提的事件是“表现上海”的提出,以号召留守“孤岛”的作家更深切地认识抗战以来的“上海城市社会状况和市民生活状况”,这可视为特殊历史情景下的城市生命主体要求如实反观城市客体形象的一种真诚吁请。
  ……
展开
目录
总序
引论海纳百川的上海与文化
第一章 上海都市化历史轨迹
第一节 古代上海的建设与发展
第二节 开埠后上海近现代都市化进程
第三节 当代上海城市化嬗变与发展

第二章 中西传统与上海文化
第一节 中国传统滋养下的上海文化
第二节 西方传统影响下的上海文化
第三节 中西文化传统传承与多元文化

第三章 上海租界与租界文化
第一节 百年浮沉——上海租界的演变
第二节 洋场缤纷——上海租界的文化表象
第三节 租界文化——中西混合的移民文化

第四章 上海市民与通俗文化
第一节 通俗文化的界定与市民社会理论 
第二节 上海市民阶层的形成与市民社会
第三节 从“鸳鸯蝴蝶”到十里洋场 
第四节 其他文化样式的繁盛
第五节 市民社会与通俗文化的互动

第五章 上海左联与左翼文化 
第一节 “红色的30年代”与都市上海
第二节 上海左联的峥嵘岁月
第三节 上海文化视野中的左翼文化

第六章 自由主义与消闲文化
第一节 旧派上海消闲文化的考察
第二节 自由主义思潮与上海消闲文化的更新
第三节 30年代上海消闲文化面面观
第四节 自由主义的命运和消闲文化的嬗变

第七章 上海“孤岛”与“孤岛”文化
第一节 “八·一三”事变与“孤岛”市民生活
第二节 《良友》:一场战争改变一份刊物
第三节 大上海的小小一日
第四节 《西行漫记》与《鲁迅全集》的出版
第五节 “洋招牌”报刊与“孤岛”文学
第六节 “孤岛”文化的特点

第八章 海派艺术与海派文化
第一节 “京海之争”与“海派”
第二节 海派绘画和海派京剧
第三节 海派电影和海派文学
第四节 “海派文化”与现代性

第九章 上海商业与消费文化
第一节 城市:与商业一起发展
第二节 广告:民国时期上海消费之侧影
第三节 多元消费需求:上海消费文化管窥
第四节 上海消费文化的特点

第十章 都市化与后现代文化
第一节 上海现代化的历程
第二节 都市文化的表象与样态
第三节 都市居民、都市空间、都市时间
第四节 上海都市化与后现代文化
跋都市上海的历史与未来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