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德学志.第三期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1195147
  • 作      者:
    陈洪捷主编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德学志(第3期)(2011版)》的主题选择的是“德国研究的视野与范式”,主要仍是选刊了2005年9月在北大召开的“德国与中国:学术中的相互认识与理解”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中国与外方学者的稿件。从“德国研究在中国”到“德国学”,我们希望能进一步从各学科的研究者“自家清理”的阶段上升到一个“对话互动”的层面,即希望学者既能严守“自家门户”,同时也能“关注宏观”,在一个更为开阔的学术视域中来共享和讨论问题。从这组文章来看,大家虽然也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到德国学/德国研究的概念、关注方法论的问题,但显然还不能说有了一个共同讨论的基本学术共识,这正是本刊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予以引导和推进的。
展开
精彩书摘
    施密茨从自己设定的问题域出发,用经验描述的方法,几乎对传统哲学所涉及的全部重要问题都作了新的思考,特别是通过对主观性、当下、现实性、情景、身体、情感、空间等这些具有主导意义的论题之研究,对一些基本的理论难题,诸如主观性、心身关系、情感本质、主体与他人和世界的关系等,提出富有创见的解答。
    在施密茨看来,身体(derLeib)和躯体(derKorper)不同,身体是指在躯体上发生的并被整体性地感知到、又超越具体的躯体位置和界限的感觉与情绪震颤状态。正是身体这种基本的震颤状态,实现着主观化和客观化的互相依存与不断交换,体现着主体性和客体性的统一,使主体性将主观性和客观性内在地统一和融合于自身。作为主体的主体性,它使主体超越于此时此地,不断展开和发展自身,与此同时,它又使作为主体性的主体与此时此地相联系,表现为在场、当下存在。人的成长、成熟过程也就是这种超越和在场相统一的过程,伴随着这个过程,展开并发展主体所遭际、所适应的环境,即客观世界。施密茨认为,身体现象学的这种基本原则,从根本上克服了传统哲学用清晰的理性或含糊的意识去解释世界的困难,消除了肉体和心灵的二元结构。应当说,新现象学的研究对象是全新的,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西方哲学中从身体的知觉和情感来研究人,施密茨当推为第一人。新现象理论已引起了德国及美,法、日等国哲学界、心理学界和包括精神病学界在内的医学界的重视,成为人们了解研究现象学思潮的三个主要倾向(经典现象学,法国现象学、新现象学)之一。1992年成立的德国新现象学协会到今年已连续召开了13届学术研讨会,协会同时在柏林Akademie出版社编辑出版新现象学研究丛书,现已出版数十种研究著作和论文集。
    以上简要介绍的内容,显然不能涵括近几十年来德国哲学研究的全部新倾向和新成果。仅是这里所概括的状况,虽然有的已引起国内哲学界少数人的注意,例如,高宣扬著有《鲁曼社会系统理论与现代性》(台北,2003年);赫费的著作已有笔者的二本译著,据了解,另有两本也在翻译之中;笔者也译有《新现象学》一书,发表了若干篇新现象学的研究文章。但总的看来,当代德国哲学出现的新状况,产生的新思想新理论,还没有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我们应当进一步拓宽当代德国哲学研究的视野,关注这些新思想新理论,促使我国对当代德国哲学研究呈现出更活跃多彩的局面。
    ……
展开
目录
德国研究的视野与范式
导言:德国学命题之呈现与学域三重归属之意义
德国研究——从加拿大角度出发的批判性和建设性观点[德]月
在“现代中国”与“现代德国”之间——作为21世纪显学的“现代民族国家”与跨专业学科群
“德国学”的建立
拓宽德国当代哲学研究的视野
德国:清末中国现代化的榜样——1871-1911年中德关系的另一视角

专题研究
论法苯工业的“新秩序”规划——从“大空间经济”观看法苯与纳粹政权的关系
从经济纲领看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演变
“法治国家”思想在德国的产生、变化和发展概述
法律语言中的模糊性与精确性
格林童话的版本演变及其近代中译
我的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英格博格·巴赫曼晚期诗歌中维特根斯坦的影响
性别、媒体与文学产业——对当代德语文学“文学少女奇迹”现象的再思考
跨文化交往和跨文化态度
赵林克悌与建国初期北京大学德语专业的发展

评论与对话
重组认同结构——谈东德德发制片厂(DEFA)1946至1961年问拍摄的电影
后戏剧剧场(节译)
雷曼的《后戏剧剧场》
文化是我们的力量——由德国文化政策所看到的
格拉斯:往事并不如烟

图书评论
观念的力量——评《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中德学术关系之建构——读《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大学的影响》
国家崇拜与民族灾难
《德国循环经济研究》读后
永在希特勒的阴影下——“历史学家之争”文献汇编
德国历史编纂中的第三帝国与大屠杀——走向80年代中期的“历史学家之争”
希特勒的志愿行刑者——德国的普通民众和大屠杀
帝国的毁灭
编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