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代陵寝制度和清东陵
第一节 代之前陵寝制度概述
众所周知,所谓“陵”,专指帝王的坟墓,所谓“寝”是指皇陵上的陵寝建筑。按照一般的说法,中国的帝王陵寝出现于夏商时期,但是其墓葬的观念、象征意识、礼仪、葬制以及某些葬具如棺椁、随葬物品等应该起源更早,可上溯到原始社会。随着灵魂不灭、鬼魂崇拜观念的产生,先人们逐渐形成了“事死如事生”的丧葬习俗。从北京周口店早期的山顶洞人墓葬中的赤铁矿粉和随葬品、山东泰安大汶口墓地的木质棺椁、西安半坡等遗址村落布局的公共墓地,到山西襄汾陶寺葬式之一的带有礼仪性质的礼器,这些考古发现都充分说明了史前的葬式与后来出现的皇陵的渊源关系。但是,远古时代的丧葬还是非常简易,即“墓而不坟”,“不封不树”。也就是说深埋于地下,地面上没有任何标志。从夏商开始,历代帝王死后开始为自己建造豪华的墓地,如殷墟妇好墓就发现了稍大于墓口的房基。但是真正有封土的王陵应该说是从周代开始的。《周礼·春官》上记载“以爵为封丘之度”,即是按照官爵的等级来定坟头的大小。到春秋战国时期,坟头封土逐渐高大,形状像山丘。由此,墓的名称也就发生了变化,改称为“坟墓”、“丘墓”、“冢墓”。到战国中期,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君王,其坟墓封土最高,因此,墓丘就改称为“陵”了。
据学者研究,帝王陵墓封土的形式,大致有三种:一为“方上”,即早期墓上封土坟头的一种形式。具体做法是,在地宫之上,用黄土层层夯筑,使之成为一个上小下大的方锥体。因为它的上部是方形平顶,好像被截去顶部,故名之为“方上”。陕西临潼的秦始皇陵就是“方上”的形式。二为“依山为陵”,它是利用山的丘峰作为陵墓的坟头,这样既节省了封土的人力物力,又不易被盗掘,唐朝帝王陵基本上都采用此种形式。三为“宝城宝顶”。秦汉时期的方上形式一直延续到宋代,但由于唐朝出现了依山为陵的形式,坟头封土逐渐出现了圆形。直到明清时期方上的封土形式则完全被宝城宝顶所取代。明清两朝的帝、后、妃,全部采用宝城宝顶的封土形式。即在地宫之上砌筑高大的砖城,在砖城内填土,使之高出城墙成一圆顶。城墙上设垛口和女墙,这个城墙被称之为“宝城”,高出的圆顶被称为“宝顶”。宝城的形式有圆形和长圆形两种。明陵多为圆形,清陵多为长圆形。在宝城之前,尚有一个突出的方形城台,上建明楼,称之为“方城明楼”。方城明楼与宝城宝顶是结合一体的建筑,上下城墙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从方城的外侧两旁,一种是从方城的正中开券洞,进洞后有一个喇叭院,似月牙形,又称之为月牙城,然后从月牙城内上下。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