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三大河流中唐河最为源远流长,且历史上长期是大清河南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到清嘉庆年间方从定县北徙入望都、清苑加人大清河中系,且唐河、沙河与磁河历史上长期合流,合流后的下游(潴龙河的前身)水流量极大,加之上游地区水土流失逐渐严重,河道并不稳定,时有变迁。为便于探讨河湖之间的关系,在对有关河道变迁的史料进行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按河流变迁的流向,将流路进行了界定:以由蠡县一高阳一安新方向注入白洋淀的流路界定为北路;将沿肃宁一河间一任丘一文安方向的流路界定为东北路。研究发现:三河在历史上长期主行东北路(沙、磁二河偶尔南泛滹沱河),因此不能成为今白洋淀地区的水源。元末明初是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三河合流后的下游在北路与东北路之间摇摆不定,但仍以东北流为主。然自明正德年间,河流改徙至北路以后,因种种原因,河道基本稳定在了北路,成为白洋淀重要的水源。清嘉庆以后唐河徙离了长期与之合流的沙、磁二河,进入大清河的中系,但水仍归白洋淀。下文根据唐、沙、磁河历史时期的演变过程,介绍河道变迁与湖泊演变之间的相互关系。
唐河古称溏水,沙河古称弧水,磁河古称资承水和滋水,关于溏水与滋水的记载,最早可见于先秦史科《山海经》:“又北三百里,曰高是之山,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滹沱,其木 多樱,其草多条,滱水出焉,东流注于河。”滱水既东流人河(即《山经》河),其南部的周围其余河道,包括弧水、滋水、滹沱在内,注于古黄河可以想见。也正因受古黄河的影响和淤填,加之气候向温凉偏千方向转化,海平面下降,使古白洋淀不断萎缩、解体,直至消亡。战国中期以后,《山经》河虽然断流,不再受黄河泥沙影响,但这时古白洋淀地区的湖沼地貌景观,已演变成为以河流为主导的河流地貌景观。《山经》河断流后,黄河下游全归《汉志》河人海,溏水与弧水等也脱离了古黄河,各依《山经》河所播九河之一,分别流至文安后才合流人海,都不流经现代白洋淀地区。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