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消失文明国家工程,图文全纪录
1、这不是耸人听闻!也许你能看到,但你的子孙不一定能看到!
这是比故宫更难保护的文明记录,惊心的数字还在变大:中国有129种语言,但其中至少一半以上的活力未被激发,而且还有二三十种语言处于濒危状态;长城已有近三分之二被腐蚀;几乎每天都有优秀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失传和消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古村落7年锐减两千个......古城、古村落、古桥、古道、古关隘、古河渠、古民俗,这些曾经辉煌灿烂的中华古文明,正在悄无声息地离我们远去......
2、在风物中驻足的省思之旅,我们不能用含泪的目光与它们在凋谢之路上同行!
这是一次伤感的文明巡阅,历史的标本就在我们身边,展现了我国朝代更迭的频繁、帝王居所的繁华、百姓生存的智慧,在现代化的咆哮中和城镇化的机器轰鸣声中,河道遭淤积、城墙被风蚀、祖屋遭强拆、古桥被泥掩.....在把五千年文明留于书案的同时,我们又该做何感想和担当!
3、在画页上挽留的文明消失,1000余幅实拍美图,五千年文明全彩呈现,让历史不再黑白!
全书1000多幅彩图,全景展现古老中国的古村、古城、古桥、古道古关、古民俗等风物人情。用一本书,把五千年文明搬回家,历史因此变得鲜活而灵动。
4、经济实惠,物超所值,免费带您领略英雄凯歌的悲壮、帝王居所的繁华、百姓生活的智慧!
不足两百元,搬回华夏根。这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浓缩了华夏文明的精粹,既可给中小学生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也为资金不足旅游的俊男靓女免费导游,同时也是规划设计人员的决策高参。
第一节 封邦建国:商周时代的都城
一、商都殷墟
殷墟的发现十分偶然。一百多年前,清朝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在一片熬制中药的“龙骨”上发现了神秘的符号,断定它们是商代的文字。近代金石学家罗振玉接踵其后,通过调查确知“龙骨”出土于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并在甲骨卜辞上发现了商王朝先公先王的名字。商代甲骨遂成为震惊二十世纪的考古发现,并且造就了一门全新的学问——甲骨学。甲骨文这种古老而系统的文字,也因此与古埃及象形文字、古巴比伦楔形文字、古印度文字并称世界四大文字体系。历代学者的研究发现,甲骨文上记录的多是商人占卜的内容。原来,生活于商代的先民们对于无法理解的自然现象或无法预测的重大事件,往往问卜于神明以趋吉避害。这些卜辞不仅包括殷商时代的政治、军事、农业、历法,还包括生育、田猎、贡纳、祭祖等内容,可以说是一部关于商代社会的百科全书。正是由于甲骨文的发现与考证,学者们最终确信殷墟正是自盘庚迁都至商纣灭亡的商代王都遗址。
考古学家在太行山麓、洹水侧畔的遗址上,发现了用石或铜作柱础的大型宫殿基址、分布井然有序的手工业区、墓葬区和普通居民点。象征权力的青铜礼器、表示征战的车马器随着它们显贵的主人,安眠于此已有三千年之久。
著名的妇好墓也在这里被发现。妇好,是商王武丁之妻。大概是因为她贤德的人品和姣好的面容,才有了这样一个可听的名字。她的丈夫武丁统治的时期史称“武丁中兴”,是商代的鼎盛时期。武丁在位59年,励精图治,复兴社稷,使商王朝成为一个四方拥戴的强国,除了南方的荆楚以外,没有哪个国家不来朝贡它。武丁的成功应该离不开妇好这样一位贤内助。在妇好的墓中放置了精美的青铜器和雕刻工细的玉器,我们可以从中领略这个不凡的女性生前受到的尊崇和逝后繁缛的礼遇。
到商纣王时期,商朝统治开始出现危机。据说纣王能言善辩而且勇武有力,天资过人,但却刚愎自用,又喜好纵酒淫乐。他宠爱美女妲(dá)己,便制作酒池肉林,让男女裸奔其间。他还发明了一些奇怪的刑罚,叫炮烙之刑,就是将一根铜柱放在熊熊燃烧的炭火上,让有罪的人光着脚从铜柱上走过。比干是个忠臣,冒死进谏,居然被纣王掏去心脏。公元前十一世纪,商朝终于被周武王所灭。武王封商纣王之子武庚于此,想实行“殷人治殷”,不料武庚联合武王之弟管叔和蔡叔发动叛乱。叛乱最终被镇压下去,为消除后患,周人甚至连这里的殷遗民也一同迁走了。从此后,殷墟日渐荒芜,长久湮没于郊野之上。
二、西周国都:丰京与镐京
西周的丰京与镐京,是西安地区最早出现的都城,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周族是兴起于陕西渭水中游以北的一个古老部落。相传周的始祖名弃,是一个富有农业生产经验的部落首领,弃的母亲姜嫄在旷野里践踏了巨人的足迹后怀孕生下了他。周族迫于戎狄的扰掠,一直迁徙,在杰出的领袖古公亶父的率领下,南迁到岐山周原定居下来。《诗经?大雅?绵》说:“周原朊朊,堇荼如饴。”就是说这里土地肥沃,连董荼苦菜也味道甜美。周人在这里营建了宫室和城邑。
文王姬昌也是一位出色的领袖,他注重发展生产,任用贤能。有一次在游猎途中,文王遇到了在渭河边垂钓的姜子牙,发现他颇懂治国方略,于是委以重任。文王在姜太公的辅佐下,国势日盛,拥有天下三分之二的势力,准备伺机推翻商王朝。为了向东发展,文王将都城迁到了今西安市以西的沣河西岸,建立了丰京,又在沣水东岸营建镐京。文王死后,其子武王继承父志,亲自率兵讨伐无道的商纣王,相传两国曾在牧野展开激战,战争以商朝的灭亡而告终。武王灭商以后,建立了一个南至长江以南、西至甘肃、东临大海、东北至辽宁的疆域广大的国家——西周。这个国家就以丰镐为都城。丰京是周族祭祖的地方,镐京则是周王处理政务的所在。这就是被称为宗周的二京。周天子是天下的宗主,诸侯向周天子朝贡玉帛、财货、珍玩和各地的土特产。
三百年后,西周的王位传给了周幽王。周幽王是一个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昏君。他宠爱貌美的妃子褒姒,为了立她为后,不惜废掉太子和太子母亲申后。相传褒姒天生不笑,为了博得美人一笑,周幽王想尽了一切办法。最后有人给他出了一个荒唐的主意,就是所谓的“烽火戏诸侯”。周幽王命人点燃骊山上的烽火台,各地诸侯望见狼烟,以为周幽王有难,纷纷前来救援,结果发现是周幽王设下的骗局。看见诸侯们狼狈不堪的样子,褒姒果然大笑。从此,周幽王多次戏点烽火台。不久,被废申后的父亲为了泄恨,乘机引来犬戎之兵讨伐周幽王。周幽王在惊恐之中,再次点燃烽火台,多次上当的诸侯没有一个前来救援。周幽王最后被杀死在骊山脚下,西周灭亡。丰京与镐京也在战争中遭到破坏。
丰、镐二京的建立,开创了西安地区长期作为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历史格局。湮没于萋萋芳草之中的丰镐二京经过几代考古学家的不懈探索,渐露真容。今天的人们才能从丰富的地下出土文物中遥想它们昔日的繁荣,以此知道那个以礼仪著称的时代曾经在这片沉寂的土地上闪耀人文的异彩。
三、东周都城:雒邑
雒邑,位于今河南洛阳。周幽王死后,太子宜臼即位,是为周平王。为了避免犬戎的威胁,公元前770年,在郑、秦、晋等诸侯国的护送下,周平王迁都洛雒,建立了东周王朝。洛阳第一次成为国都。
周王朝对雒邑的经营,早在西周时期就开始了。平定武庚叛乱以后,成王把象征王权的九鼎从殷迁到雒邑。接着,派周公和召公营建城池。周公在营建雒邑时修筑了两座城,今涧河西边一座叫王城,东边一座叫成周城。王城和成周城建好以后,周成王派周公长期在这里镇守。尤其是成周城,这里迁入了被征服的商朝贵族们,当时称他们为“殷顽民”。周公率重兵在此严加把守,唯恐他们再次叛乱。此后,商朝遗民在政治上不再有所作为,转而发挥他们在商业贸易上的天赋。据说后代把从事买卖的人叫作商人,与这段历史很有关系。
东周以王城为首都历时五百多年。东周时期是中国社会制度和阶级关系发生深刻变革的时期。平王东迁以后,周王室力量也大不如从前。与此同时,诸侯的力量却日益强盛。周平王时,雒邑附近方圆300千米的范围属周王统治区,称王畿。到战国末年,周王统治区被蚕食得只剩下十分狭小的地盘,连一个普通的诸侯国都不如。诸侯们早已不来进贡了,周王财政吃紧,以至于向诸侯们伸手借贷。到了周赧王时期,更是每况愈下,据说他为了逃避债主的追逼,躲到王宫的高台上不敢下来,“债台高筑”的成语就是由此而来。
与西周丰京与镐京一样,周王城,这座经周公精心规划的洛阳第一都,千百年来已难寻踪迹。最后考古学家在洛阳市涧河与洛河交汇处发现了东周王城城址。城址内,夯土宫殿基址、粮仓、手工业作坊井然有序,城外的护城河清晰可辨。这一发现证实了史书上关于周王城的记载是真实可信的。
四、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东周诸侯国都城
周武王灭商以后,决定以一种新的方式来统治国家。周天子把王畿,也就是首都周围的土地划为自己亲自管辖的领地,而王畿以外的土地则分封诸侯。诸侯是自己的封国内土地和人民的最高所有者。他们通过进贡和保护周天子的安全来维持其至高无上的权力。于是,一个金字塔式的统治秩序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在此后大约700余年的春秋战国之际,这座金字塔开始动摇了,又过了几百年,诸侯国之一的秦国将所有的诸侯国加以兼并,建立了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王朝,一种新的社会制度——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古老的分封制虽然已成为历史的陈迹,作为这种制度的物质载体——一大批诸侯国的都城却存留下来。它们蒙满尘垢的残垣断壁记录着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之间的一段段生动的历史。
1. 临淄:齐城与齐桓公的霸业
临淄齐城是西周到战国齐国的都城所在。周武王灭商后,封姜尚为齐侯,最初的都城在营丘,公元前859年开始以临淄为都,此后一直到齐亡都没有迁都。西汉前期和东汉时,诸侯王齐王也以此为都城。考古学家曾在临淄齐城内发现几十座大、中型春秋时期墓葬。其中有一石质的墓室,外面的殉马坑中发现了145匹殉葬的战马,证明这里正是宗室贵族的墓地——公墓。城内发现的最高的夯土台基,至今仍称“桓公台”,说明齐桓公在齐国历史上的确是一代风云人物。在春秋五霸中他是最早称霸的诸侯,一次葵丘会盟则标志着齐桓公的事业达到了巅峰。
齐桓公成就霸业与齐国的特殊地位有很大的关系。在周初的大分封,齐国不仅得到了富有渔盐之利的今山东北部的封地,还被周天子授予辅佐周室和征伐不服从周室的诸侯国的特权。周平王东迁以后,北方戎狄的势力仍然很盛,经常南下侵扰,使华夏的一些小国不得安宁,周室衰微,无力保护诸侯国,因此迫切需要一个强大的诸侯国领导大家抵御外族的进犯。齐桓公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走上了齐国政治舞台。一次,北狄中的一支山戎打进了燕国,形势十分危急,齐桓公率兵亲征,打败了山戎。邢国是位于今河北邢台的一个小国,由于北狄的侵略,国都被毁,齐桓公便在邢台以西的地方重新给他们建了一个城市,邢国人高兴地迁到新都,就像搬回到自己的老家一样。卫国也是一个小国,大约在今河南淇县,在狄人的进攻下亡了国。人民死的死,逃的逃,最后只剩下700多人。齐桓公安顿好邢国后,马上着手为卫国人建设国家,把他们迁居到楚丘(今河南滑县)。卫国人高兴得像忘记曾经亡过国一样。这就是史书上说的“邢迁如归,卫国忘亡”。这样,齐国在中原的威信大增,尔后齐国又与南方的楚国在召陵(今河南漯河)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为了确立霸主地位,齐国召集了多次诸侯大会,要大家在齐国的领导下拥护周室,共同抵御外族。最风光的一次要数公元前651年的葵丘(今河南民权县)会盟,不仅诸侯国到会,连周天子也派特使来了,还送来了祭肉、美弓和车子。葵丘会盟后,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已不可动摇。
齐桓公时期创下的霸主地位,为齐国跻身战国七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春秋战国之际,一些诸侯国的卿大夫势力越来越大,大有取代国君之势。齐国也出了一位这样的人物,就是齐国贵族田桓子。田氏做大夫时,为了收买人心,用大斗出小斗进的办法借粮给老百姓,老百姓纷纷投靠他。公元前476年,田氏终于从公卿走上了国君的宝座。
齐国实行五都制,具备多权分立的意味。与濒海的地理位置有关,齐人重视商业,崇尚财富。战国时期的临淄城,不仅是齐国的政治中心,而且是一个繁华的商业城市。在通往临淄的大路上常常是车水马龙,行人摩肩接踵。齐国人爱好音乐和体育,连不通乐理的南郭先生也知道到王宫里为齐宣王吹竽,混口饭吃。齐王还在临淄的稷门(西门)外设立了一座大学堂,叫做“稷下之学”,一些知名的大学者如孟子、荀子都在这里讲过学。学者们居广厦,乘华车,僮仆成群,俨然是一群“知识英雄”。
2. 燕下都:黄金台与燕昭王的功业
燕下都位于河北易县,是战国中晚期燕国的都城。燕国是西周时期辅佐周成王的召公的封国,起初燕国的都城在蓟城,后来迁到了这里,所以后世称蓟城为上都,此处为下都。
地处中国北方的燕国,虽地广兵众,但在战国七雄中并不算强盛。公元前3世纪,各诸侯国谋求富国强兵的改革方兴未艾,在燕国却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或许是仰慕先祖召公的贤德吧,燕王哙在谋士苏代的游说下,决定效法古人,将王位禅让给相国子之。子之权力欲很强,自然是求之不得。有一次他和左右在一起,突然说有一匹白马跑出去了,问大家看见了没有,左右都说没看见,只有一个人说的确看见了。他借此看一看臣下是否忠诚。子之统治了燕国三年,燕国不断发生内乱。结果燕国南边的齐国借口维持和平,出兵燕国,一直攻破燕国的国都,那个玩弄权术的子之也丢了性命。在这场闹剧中,本来就不太强大的燕国国力更是衰微,成为七雄中最弱的一个。从此燕国也与齐国结下了仇怨。
这时,流亡赵国的燕国公子职回国继位,是为燕昭王。看到自己国家如此破败,他心忧如焚,决心进行改革。传说昭王继位之初曾亲自去找著名学者郭隗,求教治国之策。郭隗讲了一个故事:“有人花五百两黄金买回一个死千里马的头,后来果然由此而购得多匹活千里马。”他以此劝导昭王以重金礼聘天下贤士。于是燕昭王建起黄金台,上面放了一千两黄金,招聘文臣武将。燕昭王因纳贤而使燕国振兴,黄金台的故事也被传为佳话。
燕昭王的人才政策果然为燕国引来了“千里马”。魏国名将乐羊的后代乐毅就是其中之一。三国时期的天才政治家诸葛亮早年躬耕陇亩,曾自比管仲乐毅,说明乐毅的功业的确很了不起。乐毅很有军事才能,负责军队的训练。昭王强兵的目的就是要报齐国的武力进犯之仇。随着燕国军事力量的强大,伐齐也提上了议事日程。这时,曾攻打燕国的齐宣王已经死了,在位的是他的儿子齐湣王。公元前286年,燕国联合晋、秦、楚大举伐齐,结果在齐国西线大败。燕昭王乘其不备,派乐毅率兵攻打齐国北线,攻占了齐国都城临淄。齐国只剩两座城池,齐王也在逃亡途中被杀。这时,齐国的一名无名小卒田单扛起了反攻的大旗,他先用离间计使燕昭王的儿子惠王革去乐毅之职,接着用火牛计大败燕军,一直把燕国军队全部驱赶出齐国国境。这场残酷的战争虽使燕国报了仇,也使燕齐两国国力大损,倒是给一心想灭掉六国的秦国帮了个大忙。
3. 邯郸:赵都与赵武灵王的军事改革
赵国、韩国与魏国的开国君主原来都是晋国的公卿,后来三家联合起来把晋国瓜分掉了。所以,史书上也称这三国为“三晋”。三晋之中,赵国是位于最北边的国家,与齐、魏、韩、秦、燕、卫等国相邻。在战国七雄中它的疆域虽然比较大,但就国力而论,只能算二、三等的国家,所以经常被齐国、秦国打败,甚至还丢失一些土地。除此之外,活动在赵国的东北和北边的林胡、楼烦等族群,也时常南下抢掠财物,与赵国发生武装冲突。这种特殊的生存环境使赵国人具有较强的忧患意识。
三家分晋时,赵国的国都在晋阳(今太原),后迁都到中牟(今河南汤阴西),到赵敬侯时才将国都迁到邯郸。邯郸赵城的范围大约相当于今河北邯郸市区及其外围。邯郸市区有一处俗称赵王城的遗址,考古学家认为这是赵都的宫城部分。迁都邯郸以后,赵国进入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阶段。
赵国的第六代国君赵武灵王,是赵国历史上一个十分关键的人物。公元前3世纪晚期,他在赵国推行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次影响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的大事。
东周时期的各诸侯国,都是周天子的宗室,彼此有着千丝万缕的血缘关系,这些华夏族的兄弟国家,拥有先进的文化,视周边地区文化落后的族群为异族,称他们为蛮夷或胡、狄,表示轻蔑。就连楚国这样文化发达、军事强大的国家,因为自身文化与中原地区不同,在中原各国眼里,楚也是蛮夷,常受到蔑视。但赵武灵王似乎有点与众不同,在与胡人作战的过程中,他发现他们身着短衣,骑在马上援弓引箭,飞驰如电,战斗力很强。而本国的军队,虽然武器精良,但所着宽衣长袍和笨重的盔甲,骑在马上十分不便。于是,赵武灵王决定向胡人学习,改进士兵服装,采用胡人的短衣、长裤。这一举动果然在赵国引起了轩然大波,但赵武灵王据理力争,终于说服众人,并亲自和王公大臣穿起胡服,接着赵国的老百姓也跟着穿着了胡服。一个全新的骑兵部队在赵国产生了,它保护着国人的安全,还在北方地区为赵国开地千里。这样,赵国从一个二、三流的国家一跃而成为战国七雄中的强国。到战国晚期,当六国中的其他国家纷纷衰落时,赵国成为唯一能与秦国抗衡的国家了。轻装的骑兵,不仅给赵国带来了强盛,而且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秦及以后各代王朝,来自北方的边患经常对中原地区形成威胁,而中原的骑兵部队恰如一道人力的长城,阻挡了北方草原民族的武力进犯。不仅如此,在汉唐盛世,强大的骑兵部队还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使中西方文明在此交汇融合。
战国纵横家苏秦曾说,山东诸国,没有一个国家比得上赵国的强大。赵国疆域方圆一千多千米,士兵数十万之众,车马和骑兵无数,仓储的粮食足够十年所用。作为都城的邯郸,处于太行山东麓交通干道沿线,又富产铁矿,因此成为北方地区一大都会。后代流传着“邯郸学步”的笑话,那一定因为邯郸人气宇轩昂,很让外地人羡慕,因而纷纷效仿。既然连走路的姿势都让人欣赏,赵人所着的胡服大概也不会很难看。
自古燕赵多侠义之士。赵国既有赵武灵王这样特立独行的君主,也有忠心事主的臣子。流传甚广的“将相和”故事,让无数英雄为之赞叹。至于一介平民毛遂,为救祖国,远道去楚,说服楚王联赵抗秦,更是战国外交史上的奇迹,也因此留下了“毛遂自荐”的典故。
4. 南郢:走过楚都纪南城
1957年,安徽寿县出土了四件错金篆书的竹节形青铜器,通过释读得知,这是战国时代楚怀王颁发给鄂国国君启的免税凭证,考古学家称之“鄂君启节”。从节文知,商人们用150艘大船,走遍湘江、沅江流域,直到漓江上游,去搜集江南、岭南以及南海特产与珍宝,每年都将数以千计的货物输入楚国,然后以楚国都城郢为商品集散地,通过陆路辗转向中原销售。这里描述的是公元前4世纪早期发生的事情,那时北到山东、河南中部,西至重庆,东达江浙、南及两广的辽阔的地域都在强大的楚国的统治之下。那么,楚国极盛期那座繁忙富庶的都城——郢都究竟在哪里呢?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考古工作者根据历史记载,开始在湖北江陵寻找楚郢都。1975年,一场联合国内九所高校、11个省市的考古大会战在纪南城展开,最终确定这座三国时代以来被称为纪南城的古城遗址正是楚国都城南郢之所在。
如今,出荆州古城小北门行步未远,纪南城那蜿蜒连绵的城垣便会映入人们的眼帘。不过,如果没有行家的指点,初来者恐怕很难将这片沟渠纵横、阡陌交通的江南田园与楚国最盛期的都城——南郢联系起来。站在高出地面10余米的纪南城南城垣烽火台上,极目远眺,其北纪山巍然横亘,其西八岭山烟峦朦胧,其东、南有众多的湖泊和小河与长江连通。群山呵护、众水环绕之下的纪南城,克服了平原地区作战不易防守的缺陷,又具备了适应南方水战的有利条件。所以,胸怀问鼎中原之志的楚人在楚文王熊赀时将都城从偏远的丹阳迁到这里。楚国的22代国君,历时411年,在此实践着他们的政治理想。直到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拔郢,纪南城才被废弃。
根据在城内发现的400多口水井估算,这座繁华的城市在战国中期养育了至少30万人。史书记载,楚都南郢,可见马车一辆接一辆地驶来,过往人群川流不息,摩肩接踵,城里的道路如此拥挤,以致于早上穿了新衣进城,傍晚已磨损得破旧不堪了。其人口之稠密,市井之繁华,只有“挥汗成雨,举袂成云”的齐都临淄才能与之媲美。今天,风雨依旧,山河有灵,只是楚人那匆忙纷沓的足音,却再也唤不回来。
南郢是一座具有浓郁生活情趣与文化气息的城市。在400余年的和平盛世中,楚人在南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艺术成就。错金银龙凤鸟纹铁带钩、彩绘小座屏、最早的金币——郢爰,衡制完备的砝码以及不计其数的丝织品、楚简、青铜器和陶器……充分展示了楚人纵横驰骋的想象力和无与伦比的手工业成就。南郢还是当之无愧的乐乡。在纪南城外,考古工作者发现了25件饰有金线的彩绘编磬和中国现存最早的定律器,在纪南城外的天星观一号墓也出土了钟、磬、瑟、笙、鼓等多种楚乐器,楚王甚至还制作了一枚巨大的镈钟送给他的恩人曾侯乙作随葬用。楚国的贵族宋玉曾对楚王说,居住在下里的巴人善歌,有人在郢都领唱,城内数千人随声附和,“下里巴人”的传说由是流传下来。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这片土地上产生以老聃为代表的道家学派、以许行为代表的重农学派和以浪漫主义爱国诗人屈原为代表的“楚辞”文学。
楚都的繁盛是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为后盾的,而以都城为中心的广大的南方地区又是楚国进取中原的有力支持。楚国从一个筚路蓝缕、崛起于山林之中的小国发展到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之一,与楚国迁都南郢的正确决策是分不开的。所以古人评价说“楚人都郢而强,去郢而亡”。关于楚国的灭亡,众说纷纭。秦国的强大、楚与六国的决策失误是一方面的原因;但另一方面,随着人文的极盛和物质生活的富足,楚国奢靡之风日炽,昔日尚武进取的精神也有所丧失。且不说“楚王好细腰,宫人多饿死”的传说有几分可信,从楚墓出土的丰富的随葬品,就足以窥见这个曾经骁勇善战的民族是如何沉迷于享乐。攻占郢都的秦将白起曾这样评价南郢,“城池不修,又无守备”,作为楚国大后方的南郢虽宫垣城郭阔达,宫垣衣绣,但不足以抵御秦人的入侵。当秦人的铁蹄之下,楚国只能被迫迁都陈郢,从此走上亡国之路,最终为强秦所灭。
公元前278年,屈原被昏庸的楚怀王流放途经南郢,看到昔日的国都成为一片废墟,他悲愤地写下了《哀郢》这一著名的诗篇。诗人的哭泣渐远,南郢作为一代名都也从此失去了都市的风采,长眠于原野之中。
5. 魏都大梁:从李悝变法到马陵之战
魏国的大梁在今开封西北部。春秋时期,这里本是郑国的土地,郑庄公叫人在这里筑城,取开拓疆土之意,将此地命名为开封,当时开封是郑国囤粮储粟的地方。战国时期,这一带成了魏国的地盘。公元前361年,魏国的第三代惠王将都城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迁到开封,取名大梁,魏惠王也称梁惠王。大思想家孟子到大梁游历时,曾说服梁惠王采纳他的政治主张,这些精彩的对话录被收集到《孟子》一书中。
魏国是战国中期独霸中原的强国。三家分晋以后,魏国得到了原来晋国基础最好的部分国土,即今山西西南部的河东地区,凭借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魏国较赵、韩有一个较高的起点。魏文侯是魏国的第一代国君,也是当时最有声望的诸侯。同这一时代许多贤明的君主一样,魏文侯的身边也是人才济济,如中国最早的法学家李悝、无神论者西门豹、军事家乐羊。后来到楚国官至令尹(相当于相国)的改革家吴起,这时在魏国还只能算得上二流人物。李悝在魏国的改革是战国时代较早进行的改革,后来商鞅在秦国的改革,吴起在楚国的变法,诸多内容都以李悝为蓝本。李悝在魏文侯、武侯两代进行的改革,使魏国成为战国初年的一个强国,连西邻的秦国也受到它的进攻而丢失了土地。
到魏惠王(梁惠王)时,魏国更加强盛。魏惠王对攻城略地的兴趣很大,也打了许多胜仗,甚至主持召开了有十二国诸侯参加的国际大会,名噪一时。但公元前341年发生的马陵之战,魏国惨败,从此国力大衰而失去了称霸天下的地位。马陵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战役。魏国在这次战役和先此的桂陵之战的失败,都是孙膑和庞涓斗智斗勇的结果。孙膑是东周著名军事家孙武的后裔,他和魏国大将庞涓曾有同窗之谊,但庞涓十分妒忌孙膑的才智,用诡计致残孙膑,后来两人分别在魏国和齐国供职。在桂陵之战中,孙膑以围魏救赵之计,败了庞涓;在马陵之战中,孙膑用减灶诱敌之计,使庞涓战死。这两则战例被后人总结到兵法三十六计中,成为脍炙人口的故事。
战国时期的魏国都城大梁,是一座繁华的大都市,也是魏国方圆千里国土上的政治中心,大梁作为魏国的国都,长达130余年,经过了六代国君。大梁还是一座富庶的商业城市。在它的周围满布着农庄和田园,人口稠密,车马众多,人来人往,络绎不绝。它同赵国国都邯郸、秦国咸阳和齐国临淄一样,在当时是闻名遐迩的大城市。尽管两千多年前的大梁城早已掩埋于现代都市脚下,但它的历史和在这片土地上建功立业的人们永远留在了后人的记忆中。
……
绪 论
第一章 群星璀璨--中国古代的都城
第一节 封邦建国:商周时代的都城
商和西周时期通过分封制产生了一批据点式的城邦国家,它们星罗棋布地呈点状分布在中国大地上,城邦国家之间是大片无主的空地。到了东周时期,一些诸侯国开始设立郡县,郡县的出现标志着地缘政治对血缘纽带的取代。
第二节 营国之最:统一王朝的都城
三代以降,中国历史进入有确切纪年的时期。自秦始皇建立第一个统一王朝开始,各王朝的更替呈现出创立、发展、兴盛到衰落、灭亡的周期性变化。其间,统一与分裂成为两个交替的主题,但统一终究是中国历史的大势。在统一的时代,中国的都城发展以及相应的经济、文化都达到一个时期的高峰。
第三节 浪花淘尽英雄:分裂时代的都城
分裂时期频繁的战事和政权变更,使得城市在功能上更多地体现了军事防御的需要。这一时期的地方城市一般规模不大,但大都修建了较为完备的防御设施,如马面、女墙、瓮城等。
第四节 边疆民族地区的都城
这些城市大都湮没于沙海,难寻踪迹,少数城址为后人发现,它们带有异域风情的文明无不震撼世界,让一代又一代的学者为之痴迷。楼兰遗址、尼雅遗址就是其中最伟大的发现。
第二章 山川形胜--都城的选址
第一节 高屋建瓴:北京
巍巍群山给北京城带来了君临天下的王者之气,涓涓的河流又带给这座城市以无限的生机。从北部和西部的山地中,永定河、潮白河等大大小小的河流奔涌而出,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在北京城市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节 披山戴河、四塞之固:西安
由于造化的情有独钟,这块宜人的土地至迟在公元前一千年就开始了都市的进程,而且一走就是十个多世纪。三面环山的关中平原,东临黄河,只有函谷关一线开向东方,进可以攻,退可以守,山川形势十分险要。先后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前后长达1140年之久。西安是中国建都朝代最多、历史最久的城市。
第三节 天下之中:洛阳
在交通与信息都不够发达的时代,寻求国土的中心,是古代政治家选择都城的重要原则。因此,从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起,洛阳就被认为是一处建邦立国的宝地。
第四节 钟山龙蟠、石头虎踞:南京
长江天堑横亘西北,东南和南面群山连绵起伏,城内外冈峦林立,河网密布。东郊的钟山耸入云天,与西边的石头山遥相呼应,恰如两位守卫着金陵门户的武士。诸葛亮曾赞叹道:“钟山龙蟠,石头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
第三章 拂去尘埃--都城的布局
第一节 中原地区都城的布局
揭开城市史的篇章,不难发现,中国的都城布局走过的是一段自成体系、独立发展的道路,就像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城市的血脉也绝无仅有地得到延续。从蒙昧的史前时代到近代社会,当我们透过古都浓妆的外表,会发现她们蕴含着饱满而鲜活的个性。
第二节 边疆民族地区都城的布局
众多边疆民族政权往往成为古代中国与西方世界交流的纽带,它们的国都也带上了中西文化交融的色彩。尽管汉文化在这些城市的某些方面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但从它们遗留的废墟上,更令人惊叹的是那些富有异域风情的遗存。
第四章 世事沧桑--巍巍古都今安在
第一节 山河为证:饱经风霜的古都
一部古都史总是与人类血雨腥风的仇杀、肆无忌惮的摧残无法分开,非但长安和洛阳,中国古代众多的都城都走过这样的路程。
第二节 彼黍离离:沉寂于荒野的古城
更多的都城,在历史上只是昙花一现。它们毁于战火或天灾后,荒草压径,城颓宫废,无人问津。置于荒野的都城遗址,只是考古学家手中的无字天书,通过对他们的解读,这些沉寂多年的古城方能重返人们的视野。
第三节 黄沙掩埋的辉煌:逝去的绿洲古城
尼雅人在不断追求更富庶的生活时,却付出了破坏生态环境的代价。绿洲脆弱的生态组合,经不起人们无节制的开发,水源、植被资源的过量使用,负面影响日渐严重。土地沙漠化,沙丘位置的变化,导致河流改道,使城市失去赖以为生的水源,人们不得不放弃故城,远走他乡。
第五章 人文渊薮--古城胜迹撷英
第一节 西安
作为中国文化最悠久的古都,西安有着众多的历史遗迹,涵盖了从距今六千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各个历史阶段。游古都西安,了解中华民族五千年多年来的物质文明,可以说是认识中国历史的一个有趣而实效的途径。
第二节 杭州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表达了古往今来的人们对于这座美丽城市的由衷赞美。杭州在元朝时曾被意大利旅行家马可 波罗赞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
第三节 洛阳
这是一座在世界上唯一能号称国色天香的古都。5000年文明史,4000余年建城史,1529年建都史,是我国建都时间最长的古都。
第四节 开封
发生在1127年的靖康之变,结束了北宋在开封167年的统治。在此后的历史时期中,开封做过金国20年的首都,也做过明王朝早期的陪都。它一直以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行政中心的地位活跃于历史的舞台。古老的开封给我们留下了不可胜数的名胜古迹,其中最著名的有铁塔、龙亭和相国寺。
第五节 北京
三千年的城市发展史,近八百年的都城史,给北京城留下深刻的印记。以巨大的广场和辉煌的古代宫廷建筑为代表,北京的人文历史资源厚实得铺排不开。
第六节 南京
南京是中国南方地区历史最悠久的古都,这里有钟山、玄武湖、莫愁湖、栖霞山、秦淮河等众多的风景名胜区,不仅有江南水乡的宜人自然风光,而且有着各个历史时期的名胜古迹。自古以来,金陵就是文人学士游历怀古的佳处。
第六章 群星璀璨的地方城市
第一节 一方都会
大约在唐宋之交,集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为一体的传统城市功能发生了分化。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城市以独立的经济中心的身份闪亮登场。扬州、淮安等城市就是其中的代表。
第二节 海洋城市
在内地城市功能发生分化的时候,沿海地区的泉州、广州、宁波、福州等口岸城市也兴旺起来,它们是中国最早接触海洋文化的城市。这些城市在为封建王朝带来巨大贸易利税的同时,也出色地充当了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第三节 山水城市
山水城市桂林、园林之城苏州等,无不凭籍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美丽的自然风光,成为中国城市的瑰宝。
第四节 民族古城
中国儒家文化的圣地曲阜、纳西文化的宝库丽江以及蒙、藏文化中心的呼和浩特、拉萨等,它们共同构成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多彩的历史宝藏。
未完的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