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明朝宰相,是荆州人学以致用的典范。嘉靖四年(1525年)出生在荆州城东门外的草市。自幼好学,5岁启蒙,7岁即通六经大义,12岁中秀才,16岁中举人,被称为“江陵神童”,驰名湖广。他幼年读书的地方,位于荆州城东门外的古柏堂。23岁中进士,三年后升授翰林院编修。43岁入内阁,48岁任内阁首辅(宰相)。他主政期间,厉行改革,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将田赋、徭役及各项杂税合并,按亩折纳,征收银两,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改变了嘉靖、隆庆以来政治混乱、财政匮乏的窘境,国势出现中兴景象。
荆州历史上的名人很多,楚国名相孙叔敖、唐代宰相岑文本、近代著名戏剧家曹禺等等,这里不一一例举。良好的学习风气,积极向上、学以致用的文风,是民族的宝贵财富,在今日还是值得大力提倡的。
4.伸张正义的英雄沃土
荆州有优良的学风,但它决不只多产儒雅的君子。在动乱的年代,荆州人往往一身正气,挺身而出,一变而成伸张正义的英雄。
楚庄王熊侣(公元前613年至公元前591年居于王位),春秋五霸之一。他的名言是:“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他一生的三件大事,一是带兵到洛阳,“观兵于周郊”、“问鼎小大轻重”;二是创造“县”这一地方政制,开创了郡县制的先河;三是在内政上起用孙叔敖等贤臣,着力发展经济,提倡勤俭,改革兵制,使国力日盛,终于完成霸业。
申包胥,又称王孙包胥,荆州监利人。春秋时楚国大夫,楚国中兴功臣。他原与伍子胥友善。楚平王七年(前522年),伍子胥因父亲冤案逃离楚国,途遇申包胥道‘我必覆楚”。申包胥回答,“子能覆之,我必能兴之。”楚昭王十年(前506年),吴王用伍子胥计破楚入郢。申包胥随昭王撤出辗转随国。后自请赴秦,求秦哀公出兵救楚。初未获允,乃七日不食,日夜哭于秦廷。哀公为之感动,终于答应发兵车五百乘前往救援。在秦、楚军队的反击下,楚人驱走吴国军队,收复了郢都。申包胥归郢后,昭王对他欲予奖赏,他声称请救兵是为了楚国人民,拒受赏赐,随即隐居山中,以度余年。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