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日,塑小春牛芒神,以京兆生舁入朝,进皇上春,进中宫春,进皇子春。百官朝服贺。立春候,府县官吏具公服,礼勾芒,各以彩杖鞭牛者三,勸耕也。退各以彩杖赠贻所知。”
《帝京景物略》的作者是刘侗和于奕正。刘是崇祯七年(1634)进士,于是崇祯初年秀才,他们生活在明末,即北京立春迎春活动正浓之时,所记春场之事,当属亲自经历所见。依照他们的说法,春场当是一个很大的空间,其间有一座春亭,是顺天府尹(相当于北京市长)出资建的。还有一座勾芒神亭和一座春牛台。春亭是举行迎春活动时,供皇家高官至此暂息或主持讲演之用的,勾芒神亭是用来悬挂彩绘勾芒神用的。勾芒神,即是春天之神,或牛王菩萨。春牛台是用来放置春牛塑像的高台。春牛是以桑柘之木为骨架,取坝河之水和坝河沿岸之土合泥,抹于缠裹在春牛骨架上的麻布之上,然后再涂色成形,牛头牛尾略高,四肢粗壮,呈立姿,牛口能张合,牛角、牛鼻、牛耳、牛眼均为木雕而成,可以转动,身着红装,栩栩如生。鞭牛的彩杖是用春柳系麻芋丝制成的。
“田家乐”是两个用荆条编的筐子,里面分别放置一位泥塑的像西瓜似的光头判官,在鞭牛仪式结束之后,当地的孩子们便蜂拥而上,顺手拣起地上的黄土圪±达,纷纷向判官击去,直到把泥塑判官击碎为止。据说可以避邪。最后,官员们用过的彩杖还要分别赠送给前来参加迎春活动的当地农民父老。整个仪式就算结束了。这活动的中心思想,谓之劝耕。
《帝京景物略》称这项劝耕活动叫迎春,活动场所叫春场。春场位于“东直门外”。清代仍沿袭明制。但是,到了清末,内忧外乱,政局不稳,民心不定。皇家天坛祭天神、地坛祭地神、先农坛祭农神的仪式也顾不上来了,先农坛为皇上准备的一亩三分自留地也荒了。到了光绪年间,虽然光绪皇帝尚在西苑丰泽园举行演耕礼。光绪皇帝扶犁,四位农夫牵牛,辅臣进鞭、播种,来回三次,便算完成任务了。至于东直门外的春场迎春活动,顺天府尹和大兴县的县太爷等则无多大兴趣了。这片隶属于顺天府衙门的春场官产,便逐渐成了光熙坝河沿岸居民的耕田。现如今是否尚有春场遗址可寻呢?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