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防城港我们从广西东兴开始行程,在体验了这个边境小城的魅力后,记者听说,防城港所属的东兴市还居住着中国唯一的海洋少数民族——京族。京族人口很少,只有2万多人,其中大部分居住在东兴海边的巫头、山心、澫尾三个岛上,这三个岛因此也被称为“京族三岛”。这个临海而居的民族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呢?摄制组冒雨从东兴市区出发,前往澫尾岛。好大的雨啊!我们经过了30分钟的车程才到达了这里——京族的聚居地之一澫尾岛。说起京族,可能大家不是特别了解,这是中国唯一的海洋少数民族。据说京族最有特色的节日,叫做哈节。虽然我们没有赶上这个重大的节日,但是这里的人很热情好客,听说我们要来,特意为我们举办了一场节庆的表演。记者走进的这个地方叫做哈亭,是京族人举行重大仪式的场所。在京族语言中,“哈”的意思是“歌”,唱哈就是唱歌,一年一度的哈节是京族最盛大的节日,也是这里歌声最美的时刻,人们载歌载舞来祭祀神灵祖先,祈求丰收平安。记者采访了京族族人。记者:老师,您贵姓?苏春发:我姓苏。这是亭长,我们京族文化亭的亭长。这位是香公,香公是服务于哈亭里面的事务。她们是哈妹。记者:哈妹?苏春发:哈妹就是唱歌跳舞的姑娘。京族人生活在海边,信奉海神,每年哈节都要到海边把海神迎回哈亭供奉。据说,那时候只有村里公认模样漂亮、嗓音动听、才艺双全的哈妹,才能获准进入哈亭,日夜唱哈,希望神灵保佑三岛安宁,渔业丰收。伴随富有节奏的鼓点,盛装的哈妹,跳起了京族传统舞蹈——进酒舞。进酒舞的意思是劝神灵饮酒,哈妹们舞蹈时,双膝微颤、循环进退,同时,双手在胸前表演翻花的动作,舞姿十分柔美和谐。在哈亭采访时,记者正好碰上一群从南宁来的游客。从他们专注于表演的神情中,可以看出对京族文化的兴趣。哈亭内歌声响起,为歌声伴奏的,正是京族特有的乐器独弦琴。一曲《打鱼归来》,歌声悠远,琴声袅袅,让人陶醉在一片海洋风情之中。随后,记者采访了独弦琴演奏家。记者:我看您弹的时候,这边在动,然后这边在拨。到底是用什么来弹独弦琴的?苏春发:一般的用牙签弹就可以,不用牙签用手弹也可以。记者:哦,是这样弹。独弦琴只有一根琴弦,却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简单的一根琴弦,配合摇杆就能弹奏出动人的旋律。记者:这个独弦琴也是可以有音阶交替的吗?您能不能弹出来doremifasolasido,给我们听一下?于是,苏春发现场演示了独弦琴。在独弦琴的琴弦上,能弹出来的是dosodo,剩下的几个音符则是用摇杆来操作的,很好听。据苏老师介绍,古时候的独弦琴,琴身用竹子制作,摇杆用竹鞭制成,琴弦使用的材料则是牛筋。古老的独弦琴音量很小,由于演出的需要,现代的独弦琴换成了钢丝弦,红木琴身、牛角摇杆,再加上琴身上的扩音设备,独弦琴的声音变得更加悠扬悦耳。眼前的这张独弦琴大约有5米长,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独弦琴,想要弹好它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听苏老师说,2010年8月,他和女儿苏晓燕把这架独弦琴带到了上海世博会,父女俩经过之前几个月的练习,培养出了绝佳的默契,在世博会广西周上的演出相当成功。欣赏完京族的歌舞表演,记者随苏老师来到了他家。苏老师不仅是村里的大忙人,还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独弦琴演奏家。走进他家一楼客厅,墙上挂满了国家和自治区授予他的荣誉。听苏老师说,早年他也出海打鱼,家里有好几条船,加上做边贸生意,收入很不错。但是,自幼学习独弦琴的苏春发,从1993年开始,放下手中的很多事情,专心传承独弦琴艺术。现在他已经收了200多个学生,有朋友给他算过账。这些年,由于忙着教学生,苏老师平均每年的收入要减少二三十万元,但是他并不在意。2010年5月京族独弦琴艺术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让他最引以为傲的事。在哈亭采访的时候,记者就听游客说,在澫尾岛有一个美丽的海滩,叫做金滩,非常值得一去。离开苏老师家,摄制组来到了海边。京族三岛原来是岛屿,后来修起了海堤,和大陆连为一体,成为半岛。这里的浅海盛产大小黄鱼、鱿鱼等鱼类。每年的3到5月,是这里捕鱼的黄金季节,拉大网也叫浅海围网,是京族人最擅长的一种捕鱼方式。京族人的大网有1000多米长,重量有上千斤。海上风浪不大的时候,早上六点多钟,三四十个渔民一起把渔网抬到海边,领头人坐船在距离海岸70多米的地方放下渔网,形成一个长长的半月形包围圈。沙滩上,渔民排成两队,在两头拉网捕鱼。时间接近中午,京族渔民的大网很快就要起网了。海滩上除了渔民,很多鱼贩也早早地来到这里,沙滩上停着他们的摩托车,有些鱼贩甚至下到齐腰深的海水里,为的就是最早将捕上来的鱼收走,卖到市场。现在这个网已经完全合上了,鱼是跑不了了,就等着到了沙滩上被那些收鱼的人们收走。称好重量换成钱,鱼虾就变成了澫尾岛渔民的财富了。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