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城中村”的民俗记忆:广州珠村调查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18078717
  • 作      者:
    储冬爱著
  • 出 版 社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作者简介
    储冬爱,女,生于湖北山区,长在鄂南小镇,学于中南两省,栖身繁华闹市。咀嚼着杂质,凑合着长大,自觉有点理想,有点追求,想做一个健康的人。先后于1992年、1995年、2006年取得史学学士、史学硕士、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著有《鹊桥七夕——广东乞巧节》。
展开
内容介绍
    二〇〇五年的端午节,在猎德涌,我亲眼目睹了几位白发苍苍的村民,在炎炎烈日下,迈着蹒跚的步履走向水边,为自己族姓的龙舟队挥帽呐喊;在珠村,当几经周折,穿桥而过的龙舟队伍向村中划来时,村民们欢呼雀跃,鞭炮声长久不息,我似乎感觉到埋藏在村民心底的一种荣耀感和自豪感的释放。显然,这是任何一种族群的娱乐活动都无法替代的;也是许多像我这样来自“城市”和“他乡”的人无法拥有的。
展开
精彩书评
    这本书带你走进珠村,看看他们怎样“拜猫”,“龙舟节”如何祭祀“乌龙公”,醒狮今天如何拜大哥……以及诸如此类的乡土文化如何消失在灯火阑珊处又在改革开放的热土中重构新生。民俗学者的责任不仅是把它展现出来,而且参与其中,出谋划策,这就是储冬爱本书的可贵之处。
    ——中山大学中文系 叶春生教授
    
    本书以珠三角水乡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为背景,用诗意般的笔触再现了“城中村”的民间仪式生活,记录了一个田野工作者的探索发现过程。作者用a己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在城市化加速推进的时代,村落正在成为民间传统文化的最后栖息地,在那些城市边缘地带,人们更多地保留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这是保持其社会内部和谐的一种文化选择行为。这本来是同一个社会的一部分人的权利,他们也认识到传承文化的义务。作者倡导文化多样性,表达了自己对社会文化的反思,这使得作者笔下的珠村具有7普遍的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民俗学博士 尹虎彬
    
    与其他研究“城中村”的论著不同,本书集中考察了传统村落向现代都市“城中村”转变过程中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变迁;联系本世纪初以来珠村的社会文化变迁,本书呈现的文本实际上参了政府、地方知识分子、民俗文化传承人、传媒以及大众共同建构一个地方文化的过程。
    ——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刘晓春教授
    
    珠村终于有咗一本属于我哋老百姓自嘅书!
    储博士关注珠村嘅民俗文化E经有八年喇,睇咗呢本书令我好惊讶,净系知道呢嘀民闻风俗本身系属于我哋自己嘅,置身其中并唔觉得咁矜贵,但书里面嘅民俗事象、人文风情跃然纸上,令人觉得家乡文化真系民俗嘅大观园,入咗去,出唔翻黎嚟。睇完呢本书,感觉到作者完成嘅艰辛,佢系度感动人哋,亦系度感动自己。珠村终于有咗一本属于我哋老百姓自己嘅书!
    ——广州珠村村民 潘剑明
展开
精彩书摘
    “城中村”,形象的说法是“都市里的村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在许多大城市,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同时进行,城乡边缘带迅速城市化,所有农业用地都正在或即将转化为非农业用地,位于其中的村庄逐渐被城市包围起来,形成了半城半乡特色的一类社区,人们把它称为“城中村”。城乡二元景观并存是这类村庄的共同特点。
    “城中村”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城中村”是指已经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发展区内,且农业用地已经很少或没有,居民也基本上非农化的中心村落;狭义的“城中村”是指那些农用地与居民早已基本上非农化,村庄已经转化为城市建制,只是习惯上仍称为村的社区聚落。本书所要研究的是狭义的“城中村”。
    我们可以为“城中村”下一个正式的学术定义:原来的农村,由于城市的扩张变为城区,现已基本没有耕地,也没有农民,但仍保留土地的集体所有权制度,按照村的行政管理体制来管理的城市中的特殊社区。英语可以译为City Village。
    “城中村”是我国农村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独特现象。它不同于国外的“城中村”(Metropolitan Village或Urban Village),后者主要指移民团体聚居的特殊区位。美国学者约翰斯顿等(R.J.Johnston et al,1986)在美国《人文地理学词典》中将“城中村”定义为:一种居民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文化或种族特征的居住区,常位于内城或转型地带,是移民进入城市的聚焦点。如此看来国外的“城中村”不管位于内城还是城市边缘,都是移民进入城市的一个“跳板”或“临时避难所”,并非真正的村庄,只是借用了“都市村庄”的概念而已,这与我国原型即是农民村落的“城中村”有着本质的不同。虽然我国的“城中村”也存在大量外来人口,而且外来人口在数量上可能远远超过本地人口,但在经济社会地位上仍处于从属地位,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城中村”的本地人社区性质。土地私有制度决定了国外的“城中村”没有也不可能有我们这种由农村聚落转化而来的“城中村”。
    ……
展开
目录
绪论
一个特殊的文化空间:“城中村”
传统社会学、管理学视野下的“城中村”研究
乡土文化保护与“城中村”研究的再思考

第1章 珠三角水乡村落——民俗生成与发展的舞台
珠村地理
从“稻田的守望者”到“都市里的村庄”
乡土历史:中原望族到番禺故郡

第2章 一个奇异的都市信仰景观——“拜猫”
“拜猫”的仪式
关于“猫诞”起源的民间解释
“拜猫”的解读
走进城市的“拜猫”习俗

第3章 “龙舟节”:狂欢、信仰与族群传统重构
端午节的历史记忆
珠村“乌龙公”:昨天与今天
祭祀与狂欢:珠村传统龙舟节的形态分析
外来工:“入乡随俗”的“他者”
文化空间的嬗变与族群传统的调适

第4章 “七姐诞”:乞巧的复活与蜕变
崇拜、传说与七夕节的诞生及演变
“粤人重巧夕”:珠村七夕的昔日盛景
乞巧与拜仙:珠村妇女的节日生活
从民间到官方:乞巧内核的蜕变
时代与政治的“合谋”:“七姐诞”变迁的原因

第5章 村落的终结与消失的记忆
打米饼:年关不闻“捣衣声”
“竖中秋”:消失在“灯”火阑珊处
“卖懒”、挂灯:寂寞的“社公”
金猪“拜山”:百无禁忌

第6章 “城中村”民俗文化嬗变与未来重建
城市化与乡村文化空间的失落
“城中村”民俗文化的变异
乡土民俗保存与城市文化生态重建

附录
田野调查时间表
主要访谈对象情况表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