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和谐社会是一个开放系统,它与外界既有能量交换又有物质交换。负熵流是系统有序演化的重要保障,是自然界中一切生态系统进化的动力。而只有开放系统才能引入促使系统有序发展的负熵流,从而使系统由杂乱无序的状态转变为有序状态,形成耗散结构。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例如,在中国封闭保守的古代社会,宗法等级制牢牢地规范和约束着人们的社会、政治和精神生活,这种封闭的超稳定结构持续数千年,社会系统内部的正熵越来越大,从外部引入的负熵几乎为零,导致中国社会时常处于低速发展或停滞落后的无序状态。而开放性社会则迥然不同。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改革开放,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打破了封闭的自然经济体系,拓宽了与外部世界进行物质、能量、科技、文化、信息等交流的渠道,逐步形成了走向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开放性社会,最大限度地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也使在封闭社会中长期被束缚的生产力得到了空前解放,使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喷涌而出,这一切为社会有序化程度的提高与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当然,开放只是实现社会系统有序发展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开放后还必须引进负熵流,遏止正熵流。因为,负熵流能促进社会进步,使系统更加有序;正熵流则阻碍社会发展,导致系统无序。如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大量鸦片进入,白银滚滚外流,这种被迫开放引入的是正熵流,它加速了社会的动乱和系统的无序。而今天主动打开国门,实施开放政策的中国,通过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大量吸纳资金、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优秀的思想文化等负熵流。这些负熵流增强了社会的生机与活力,促进了社会巨系统的有序发展。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和谐社会是一个能够通过物质和能量的新陈代谢从环境中不断汲取负熵的社会。
其二,和谐社会是远离平衡态的有序结构。耗散结构理论认为,非平衡是有序之源。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当参数的变化达到一定阈值时,通过与外界交换物质与能量,从外界引入负熵流来抵消自身的熵产生,就可能形成新的有序结构。这种结构是稳定的,不会因外界的扰动而变化,是一种远离平衡态的动态系统。要实现社会系统的有序发展,也必须使之远离平衡态;如果它处在平衡态或近平衡态,即使从外界引进负熵流,也不能产生新的有序结构。中国封建社会由于封闭保守而无法引入负熵流,从而形成了处于平衡态或近平衡态的社会系统,造成了社会周期性政治振荡和停滞陸的经济状况。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