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山东民俗琐话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8803850
  • 作      者:
    戴永夏编著
  • 出 版 社 :
    济南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内容介绍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决定这种“不同”的,第一是地理环境,第二是文化传统。山东地近大海,有泰山、崂山、昆嵛、沂蒙等大山,又在华北大平原中占有一席之地;被尊为母亲河的黄河在这里入海,著名的京杭大运河从这里过境;南有微山、东平诸湖,水域广阔,足成浩荡之势;北有马踏一湖,小巧而玲珑。多样的地理环境,造成了多样的民俗文化,都值得注意。
  山东古为齐国和鲁国的国土,至今号称“齐鲁大地”。一条齐长城到现在形迹宛然,一边是自古“好逐利”的齐人故乡,一边是“敦本抑末,崇礼重教”的古鲁国的疆土,齐鲁风俗的自古不同,很值得详细而忠实地记录。
  《齐鲁民俗丛书(第2辑):山东民俗琐话》的取材与着笔,将一改前些年民俗志书通常综合陈述的方法,在统观全局的前提下,多取个案,使读者能够有亲历种种民俗事象的感觉,使山东人真正看到一种亲切的家乡土教材,使入乡随俗的外地人有一个可信赖的向导。
展开
精彩书摘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农耕的不断发展,黄河堤防也得到进一步加强。战国时期,已有了专管治水的“水官”。《管子·度地》中具体论述了黄河筑堤的最佳季节为“春三月”,筑堤的方法是“大其下,小其上,随水而行”;固堤的方法是“树以荆棘,以固其地;杂之以柏杨,以备决水”;护堤措施是“岁埤增之”,“令下贫守之”。可知当时防洪已经有了比较周密的措施和严密的组织。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决通川防,夷去险阻”,使黄河有了统一的堤防。过去民间广泛流传着秦始皇打马修大堤的传说,说是秦始皇骑着快马沿黄河一直跑到东海边,所过之处,令人立刻修起大堤。从那时起,沿着黄河大堤自西向东可以一直走到海边。这传说虽有些夸大,但却基本上反映了秦时注意河防的历史。
  至汉代,黄河的水患更加严重。西汉平帝时,黄河决口,河水流入汴梁,泛滥六十余年。为治理水患,朝廷专门设置了“河堤督尉”“河堤谒者”等专职官员和专职修堤人员,投入了更多的入力、物力,修筑了更大规模的防洪工程。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69),朝廷征发民工数十万人,派水利专家王景负责治理黄河。王景带领民工花费一年的时间,系统地修建了从郑州荥阳到山东黄河人海口长达干余里的黄河大堤,这就是著名的“金堤”。这一工程稳定了公元11年决口后的黄河河床,并使黄河、汴水分流,河不浸汴,汴水也得以安流,不再泛滥。从此一直到唐朝末年的八百多年间,黄河出现了相对稳定的状态,黄河下游的泛滥地区又变成了良田。
  唐代的黄河水患相对较少一些,但唐王朝不但没有放松堤防的维修,还规定了沿河地方官对堤防修守管理的职责:“近河及大水有堤防之处,刺史、县令以时检校。若须修理,每秋收讫,量功多少,差人夫修理。若暴水泛滥,损坏堤防,交为人患者,先即修营,不拘时限。”(《唐令拾遗·营缮令第三十一》)
  北宋建都开封,就在黄河边上。当时黄河水患严重,宋王朝对治河非常重视,设置了权限较大的都水监,专管治河,并在各州设河堤判官专管河事。朝廷重臣,多参与治河方略的研讨,沿河地方官员也都重视河事。与此同时,北宋也很重视堤防的维修,制订了黄河堤防岁修的法规。这个时期治河问题引起很多人的重视,积极探讨治河方法,因而加深了对黄河河情、水情的认识,河工技术有很大进步。特别是王安石主持开展机械浚河、引黄、引汴、发展淤灌等,在治黄技术上有了不少创新。
  明代以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黄河决溢灾害加重,朝廷更为重视治河,治河机构逐渐完备。明代治河,以工部为主管,总理河道直接负责。以后总理河道又加上提督军务职衔,可以直接指挥军队。沿河各省巡抚以下地方官吏也都负有治河职责,逐步加强了下游河务的统一管理。至明末,治河事业已有很大发展,堤防修守及管理维护技术都有长足进步,涌现了以潘季驯、靳辅为代表的一批卓有成效的治河专家,大力倡导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研究全面治理黄河的方略。但由于受社会制度和社会条件的制约,他们始终难有建树。
  ……
展开
目录
总序

一、风物寄情
山东大葱美名扬
煎饼曾叫“抗日饼”
黄河冰冻奇观
自古黄河重防洪
黄河汛期说“大王”
“名不虚传”的黄河鲤鱼
土裤
世所罕见的“沂蒙崮”
泗水泉林泉如林
“对话碑”上的朱元璋谈话
乌鸦不栖至圣林
曲阜楷雕
“诗礼之家”“诗礼菜”
狐妾遗物今犹在
泰山“虫二”亦风流
“天下银杏第一树”
巍巍崂山树
微山湖,神秘的湖
吉祥如意的“四鼻孔鲤鱼”
济南的标识物——荷、柳、鹭
马可·波罗赞济南
济南的“王气”
济南的“四门不对”和“三山不见”
古代济南的两项利民工程
“南柴、北菜、东麦、西米”
蒲松龄笔下的济南泉湖
神秘的“佛山倒影”
大明湖里蛙不鸣
《鹊华秋色》图中的鹊华二山
明清诗人笔下的济南菜
济南蒲菜
济南红叶
轻烟淡雾济南美

二、凡俗雅韵
山东沿海的妈祖信仰
慈喜做寿与孔府祝寿
《老残游记》中的山东民间医俗
被逼无奈闯关东
出国打柴
黄河岸边“迷魂阵”
“水浒遗风”今犹存
微山湖上采蓬歌
踩藕
古代济南人的思乡情结
大明湖“湖民”话旧
明湖采莲
莲荷美食味更香
解放区妇女的“放足歌”
解放初期的农村“时髦”
远逝的叫卖声
“晒阳阳”和“赶饭场”
“语录”成“神”荒唐事
叫喊声中听民情

三、岁光年影
欢欢喜喜过大年
旧时商家年更忙
菏泽牡丹南国开
咬春
引来春龙驱百虫
如诗如画二月二
清明时节柳色新
济南的春天
诗人笔下济南春
《端阳》诗中觅节俗
泉边湖上“避炎蒸”
中秋“玩月”
中秋节与“兔子王”
月圆月缺皆相宜
深秋正是食菊时
旧时济南的冰雪游戏

四、传说轶事
苏轼在密州的生活片断
康熙东巡“三不做”
蒲松龄的生活待遇
蒲松龄经历的山东“高考”
蒲松龄经历的山东旱灾
蒲松龄经历的山东蝗灾
郑板桥在潍县做官的“怪招”
康有为在青岛的趣闻轶事
梁漱溟在山东改革民风民俗
冯玉祥在泰山移风易俗
韩复榘在济南“扫黄”“禁毒”
韩复榘的“从严治吏”
老舍品菜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