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中庸》称:“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所谓昭、穆,是指宗庙中的排列次序,古人认为自始祖以后,父称为昭,子称为穆。即始祖之庙居于正中,始祖以下,第一世居左,朝南,称昭;第二世居右,朝北,称穆。以下凡三世、五世、七世等奇数后代皆为昭,而四世、六世、八世等偶数后代则皆为穆。以此类推,使得祖宗与子孙后代亲疏长幼关系的排列顺序变得井井有条,丝毫不乱。
有的学者认为,神主之所以按左昭右穆的顺序排列,可能是因为南向的一列正面朝阳而明亮,故称“昭”,昭有明义;北向的一列正面背光而冥昧,故称“穆”,穆有冥义。在这里,昭穆仅仅是左右的代称而已。
宗庙不仅成为人们对祖宗表达敬意的地方,而且还以一定的数量关系象征特定的等级关系。《礼记·王制》载:天子有七所宗庙,其中昭庙三所,穆庙三所,加上太祖之庙共有七庙。诸侯有五所宗庙,其中昭庙两所,穆庙两所,加上太祖之庙共五庙。大夫有三所宗庙,其中昭庙一所,穆庙一所,加上太祖之庙共三庙。士只有一庙。庶人无庙,在寝处祭祀。
汉代尤其是唐宋以来,大家族或宗族的祖庙开始称为宗祠或祠堂。明清时期,凡是聚族而居的家族都有数量不等、大小不一的祠堂作为家族的象征和中心。通常是小家族建立祠堂一所,而大家族则在聚居之地建立多所祠堂,分别有总祠、支祠两种形式。由于祠堂被族人看做是一个家族已逝祖先神灵的聚集之地,故祠堂里供设着全部或部分家族祖先的神主牌位。通常大殿正中坐北朝南设一正龛,左右两边相对各设一配龛,祠堂规制巨大的则将配龛设到左右厢房的配殿中。
与祠堂一样具有普遍性的庙宇是土地庙和山神庙。由于土地神被看做是特定地方的保护神,故汉族地区几乎每个村庄都建有土地庙。土地庙大多比较简陋,多是石头砌成的,高不逾丈,里面有土地公公或其配偶的神像,大一点的庙里,还有手持勾魂牌和锁链的鬼卒。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