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消失文明国家工程,图文全纪录
1、这不是耸人听闻!也许你能看到,但你的子孙不一定能看到!
这是比故宫更难保护的文明记录,惊心的数字还在变大:中国有129种语言,但其中至少一半以上的活力未被激发,而且还有二三十种语言处于濒危状态;长城已有近三分之二被腐蚀;几乎每天都有优秀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失传和消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古村落7年锐减两千个......古城、古村落、古桥、古道、古关隘、古河渠、古民俗,这些曾经辉煌灿烂的中华古文明,正在悄无声息地离我们远去......
2、在风物中驻足的省思之旅,我们不能用含泪的目光与它们在凋谢之路上同行!
这是一次伤感的文明巡阅,历史的标本就在我们身边,展现了我国朝代更迭的频繁、帝王居所的繁华、百姓生存的智慧,在现代化的咆哮中和城镇化的机器轰鸣声中,河道遭淤积、城墙被风蚀、祖屋遭强拆、古桥被泥掩.....在把五千年文明留于书案的同时,我们又该做何感想和担当!
3、在画页上挽留的文明消失,1000余幅实拍美图,五千年文明全彩呈现,让历史不再黑白!
全书1000多幅彩图,全景展现古老中国的古村、古城、古桥、古道古关、古民俗等风物人情。用一本书,把五千年文明搬回家,历史因此变得鲜活而灵动。
4、经济实惠,物超所值,免费带您领略英雄凯歌的悲壮、帝王居所的繁华、百姓生活的智慧!
不足两百元,搬回华夏根。这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浓缩了华夏文明的精粹,既可给中小学生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也为资金不足旅游的俊男靓女免费导游,同时也是规划设计人员的决策高参。
《正在消失的中国古文明:古民俗》这可能是一次伤感的巡阅,历史的标本在身边,我们同它一起老去。正在消失的中国古文明系列以恢弘的视野,高度的文明自觉,用充满情趣的文字配以精美的图片,从古村落到古城、从古河渠到古桥、从古道到古关隘、从古民俗到古文明,带你在历史和民俗的画廊中诗意行走。一千多幅美图,权威考古专家的解读,展现了朝代更迭的频繁、帝王居所的繁华、百姓生存的智慧。历史因此而变得鲜活灵动。
当今天的年轻人们对“情人节”、“圣诞节”等“进口”洋节热衷不已时,可曾知道久远以前中国各地立春节时的“打春”习俗也曾吸引得观者如云?当今天的人们在现代化的动物园中观赏可爱的狗熊时,可曾知道过去东北地区的鄂伦春族人为了温饱而捕猎黑熊的惊险?当今天的一对幸福的恋人身着礼服走入中西结合的婚礼殿堂时,可知道摩梭人民间曾经普遍采取而至今还流行不已的男不娶、女不嫁的“阿注”走婚?
是的,中国各地这些昔日的古老民俗的确让现在的人们感到新奇,也值得他们留恋。它们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组成部分,它们可以让今天的人们对中华民族的了解更加立体、全面。想知道得更多吗?就请你打开这本小书吧,它会使你获得更多的答案。
第一章 水井旁的篝火:衣食住行
第一节 锦装素裹巧梳妆
古往今来,服饰总是各个民族风俗习惯的最明显标志之一。从亘古久远的荒洪年代到21世纪的今天,华夏大地上的各个民族的服饰已从穿树叶裹草茎发展到西服革履,时尚衣饰更是层出不穷。在此期间,中国各个民族的服饰习俗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有的服饰习俗从古老年代流传至今,有的已成为历史陈迹,还有的则在沉寂多年后又东山再起,展现出古老而又现代的文化魅力。下面所述虽然只是中华民族众多古老服饰习俗中的很少部分,但仍可管窥到中国民族大家庭服饰文化的不同侧面。
一、源远流长的汉族服饰
在历史上,中国汉族的服饰曾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组成部分,不但对中国历代少数民族的服饰习俗,而且也对其他一些国家的服饰习俗,产生过明显甚至是巨大的影响。从韩国人传统婚礼上的新郎新娘礼服,人们可以找到汉代服饰的印记;而日本人引以为荣的和服,更是与唐代服饰的流传密不可分。今天,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中外文化的交流,中国许多地方都日益时髦现代化,已经很难看到地道的中国汉族传统服饰了。正因如此,在中国一些地区依然保存的汉族传统服饰习俗往往会令许多中外游客感到新奇。
在陕北地区,头扎白羊肚手巾可以说是最典型的汉族男子头饰了。白羊肚毛巾并非以羊皮制作,而是当地妇女们手工织成,因其看上去洁白柔软,毛绒蓬松,如同羔羊的肚皮毛而得名。中国人头上戴巾的风俗据考证源出于商代。汉代蔡邕的《独断》篇这样记载:“帻者,古之卑贱执事不冠者所服也。”帻即古代的巾,南朝梁大同九年顾野王所撰《玉篇》解释说:“巾,佩巾也,本以拭物,后人著于头”,可见古代人就已如此着用。不过头巾的颜色是随着朝代的不同而不断变化的,于是就出现了秦时的“黔首”、西汉末年的“苍头”等不同称呼。中国百姓头巾尚白,据说是从三国时开始的。秦汉时代的头巾戴法和今天陕北农民用白羊肚手巾包头的方法已基本一致,汉代刘熙所著《释名》中就记载了当时人的束头巾方法:“绡头……或曰帞头,言其从后横陌而前也”,这和如今陕北人缠戴白羊肚手巾时由后向前在前额上挽疙瘩花的方式几乎是如出一辙。陕北农民喜爱白羊肚手巾,首先是它能为他们的生活带来许多方便:暑天擦汗,冬日御寒,风天挡尘,田间洗手擦脸,白羊肚手巾随时都可以派上用场。不仅如此,普普通通的白羊肚毛巾在当地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中也发挥着特有的作用,许多陕北年轻姑娘谈恋爱时,都要亲手织几条手巾送给心爱的小伙子,以表示自己纯洁的爱情。有着一物多用功能的巾帻类衣饰并不仅限于陕北地区,广东潮汕地区的农民也喜爱这样一种用品,当地俗称“潮州水布”。但是他们平时并非将其裹在头上,而是扎在腰间。这种水布多用小花格土布制成,相传起源于唐朝,据说是大文豪韩愈任潮州刺史时流传下来的,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水布的用途也是多种多样,既可束腰聚力,又可洗脸擦身,还可当头巾、围巾或用来捆扎、包裹物品,真是方便无比。
除了头饰腰带,在中国一些地区还可以看到另外一些风格明显的汉族服饰。在一些汉语辞典中,可以查到“汗褟儿”这个词。这是夏天贴身穿着的一种中式小褂,在过去可是一种非常流行的汉族“时装”。然而如今许多中国人,特别是经济比较发达的中国沿海地带的居民,对这种服装已经非常陌生了。幸运的是,在青海省的河湟地区,仍可在许多汉族人身上看到这种式样的衣服。炎热的夏季,看着河湟地区人们身穿各种不同式样的“汗褟儿”,一身暑气似乎也会马上减轻许多。当河湟地区天气转凉时,又会有一种中式服装进入人们的眼帘,这就是“主腰”。“主腰”实际上就是常说的棉袄,在中国问世的时间也很早了,中国古代的文学名著《金瓶梅》和《红楼梦》中,都曾提到过它,就是很好的证明。河湟地区的“主腰”式样过去也是斜襟右衽,如今则多改为对襟立领。男子所穿“主腰”颜色多为黑色,妇女的“主腰”则色彩多样,就连婶子大娘们也不例外。年轻姑娘媳妇们就更不同凡响了,她们不但专门挑选颜色艳丽的布料做“主腰”,而且不像其他人那样在“主腰”外面加一件罩衣,而是直接把漂亮的主腰穿在外面,从而显得那么娇艳俏丽,楚楚动人。2001年在中国上海召开的APEC成员国峰会上,与会的领导人相聚时穿上中国政府给他们准备的色彩鲜明、图案喜庆的对襟立领“华服”,那浓郁的中国传统服饰风格不仅让外国来宾赞不绝口,甚至使许多中国人眼睛为之一亮,马上使它成了流行的“时装”。然而比较一下就可以看出,这种“华服”与河湟地区居民世代穿着的“主腰”大同小异。
女式服装在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文化中一向是最为夺目的部分,中国汉族妇女的服饰也是如此。要想一睹这方面的风采,大可到福建泉州、惠安去看看那里汉族妇女的服饰的不同韵味。惠安妇女奇特装束主要集中在衣、裤、裤带上的银裤链、头巾和斗笠上。惠安女的头巾把脸包得只露出眼、鼻、口等狭小的一部分,而斗笠又戴得很低,如果不仔细辨认,就是熟人也很难一下子认出斗笠下的人是谁。虽然她们无论冬夏总是把头包紧,但却要露出肚皮,裤子也非常肥大,所以有人把惠安妇女服饰的特点形象地总结为“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在泉州街头,当看到惠安女风姿绰约地与自己擦肩而过时,立刻会感到一股强烈的南国风韵扑面而来。见识过福建惠安妇女的服饰,再去观赏一下江苏苏州吴县前戴村妇女们极具江南特色的服饰,会使人更有新的感受。前戴村地处吴淞江北畔,是个典型的水乡村落。前戴村妇女历来以梳头、扎包头巾、穿拼接衫裤、束裙为主要服饰装扮,世代承传,相沿成习,素有“苏州少数民族”之称。前戴村妇女腰部的装束最具特色,由三部分组成:裙、腰头和穿腰。裙束在罩衫外面,一般是两幅布前后叠压做成,两侧多用丝线绣裥。腰头用两种颜色的布分三块拼成,两边用纽扣与穿腰相连,是束在裙外面的围裙。穿腰是与腰头相连的腰带,上绣各种图案花纹,是服饰中的重要装饰物。前戴村的妇女服饰,既保护身体以利于生活和劳动,又注重展示水乡妇女的人体美,把她们的俏丽身姿衬托得美不胜收。
二、风格独具的鱼、兽皮服饰
自然环境物质条件对于人们的生活方式往往会产生明显影响,然而能像东北地区一些少数民族那样善于充分利用本地天然资源解决服饰问题的,在中国也属少见。其中最具典型性的,莫过于东北地区的赫哲族人了。
过去,赫哲族人主要从事捕鱼生产,他们不仅以鱼为主要食物,而且在服饰上也充分就地取材,穿鱼皮,饰鱼骨,这在中国各民族中恐怕是绝无仅有的,难怪历史上曾被称为“鱼皮部”。在清代早期傅恒编纂的《皇清职贡图》、清末曹廷杰所撰《西伯利亚东偏纪要》以及民国时期郑士纯等编修《桦川县志》等典籍中,都对赫哲族人的服饰有所记述,足见赫哲族人的鱼皮服饰影响之久远。赫哲族人制皮用的鱼,都是重达几十斤甚至几百斤的大鱼。制皮时先将鱼皮整张剥下,去鳞后晒干,再经过揉搓、木锤捶砧等“熟皮”工序,使鱼皮变得像布料一样柔软,并用红、黄、蓝、绿等色彩鲜艳的野花等植物染料将其染上各种颜色。经过拼接、剪裁,再用特制的鱼皮线连缝,一件鱼皮衣服便初步成型了。接着再在襟沿、口边镶缝上用染上不同颜色的鹿皮剪裁而成的各种云纹或其他吉祥图案,使得衣服既有浑朴粗犷的风格,又有美观大方的色彩。此外,衣服上还要饰以贝壳、铜钱、鱼骨扣和其他各种鱼骨饰品,从而更加雅致耐看。赫哲族人可以用鱼皮制成各种式样的衣着,如鱼皮长衫、鱼皮上衣、鱼皮套裤、鱼皮围裙、鱼皮腰带、鱼皮手套,甚至还可制成轻便耐磨又保暖的鱼皮靰鞡。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外人是很难相信毫不起眼的鱼皮也会有这样大的用场。虽然赫哲族人从20世纪初时已经开始使用布匹、绸缎等其他纺织材料缝制衣服,但风格独特的鱼皮衣装,仍被赫哲族人视为自己的传统服饰。若能目睹赫哲族妇女熟练地熟制鱼皮的过程,触摸一下鱼皮衣装,在如今已实属难得了。
除了鱼皮服饰之外,赫哲族人还喜欢穿着各种兽皮衣装,这与他们兼事狩猎生产活动不无关系。赫哲族人穿用的兽皮衣饰主要有狍皮大衣、狍皮裤、狍头皮帽、狍皮被褥、狍皮手套、狍皮袜,以及野猪皮靰鞡、熊皮靰鞡等。然而兽皮衣饰却不是赫哲族人所独有的,东北地区许多民族都是制作兽皮衣装的高手,其中鄂伦春族人更是胜人一筹。他们喜爱的兽皮衣装有男女狍皮袍、鹿皮裤、狍头皮帽、狍皮鞋、鹿皮或犴皮高腰皮靴、布腰皮底鞋、狍皮袜、各式狍皮手套,以及兽皮制作的口袋、帐篷、背包、荷包、马褡、帽饰等等。在这些兽皮衣饰的装扮下,鄂伦春族猎人们个个显示出骁勇、英武的本色。
……
第一章 水井旁的篝火:衣食住行
第一节 锦装素裹巧梳妆
服饰习俗从古老年代流传至今,有的已成为历史陈迹,还有的则在沉寂多年后又东山再起,展现出古老而又现代的文化魅力。
第二节 香茶佳肴食多方
除了各种面馍之外,西北地区的面条食品在中国向来是占有一席之地的。甘肃兰州的清汤牛肉面、陕西的哨子面,甘肃的泾川罐罐馍、静宁锅盔、平凉砂子馍,新疆维吾尔等民族的馕、馓子、油香、拉面、拌面、烤包子及类似馄饨的“确曲儿”……
第三节 安居美宅温馨乡
在中国,各族居民的住所先后经历了巢居、洞穴居和地面居等阶段,出现了窑洞、帐篷、竹楼、围屋、土木房屋、宫殿等多种居住建筑形式。四、乘行代步载运忙。
第四节 乘行代步载运忙
西藏地区的藏族同胞便发明了多种形制奇特船只,其中最为简单原始的,当然就是独木舟了,此外还有效率更高的木筏和“马头船”。除了这些,在西藏许多河流上还可以看到一种牛皮船。这种船不但为藏区独有,而且历史悠久。
第五节 奇器巧具堪赞叹
柯尔克孜族牧民善于巧妙地利用骆驼身上不同部位皮革的特点,制作成种类多样的皮水桶、皮水壶、皮饭碗等日常生活必需品。这些容器不怕摔打碰撞,不怕挤压磕磨,既刚柔相兼又美观耐用,实在是流动性很大的牧民最理想的日用器皿。
第二章 厚土的残片:仪礼喜丧
第一节 降世、成丁皆可贺
中国各个民族先后创造出各种人生礼仪和成人礼仪,以示对人生这两个阶段的重视,从而展现出又一种生动的民族风情侧面,至今让人看了仍然倍感新奇。
第二节 人生大事结良缘
押箱弟也不仅仅是跟着娶亲队伍走一遭,还是拿嫁箱钥匙的“掌权人物”,所以在山西被称为小钥匙倌儿。这种婚礼上由小男孩扮演喜童的角色,在其他一些地区的婚礼上也可以看到,河南省黄河流域称之为领郎倌儿,甘肃甘南州藏族则叫做“拦马娃娃”。
第三节 尽享福祉寿绵延
据传,朝鲜族的回甲礼起源于13世纪末,至今已经延续流传了好几百年了。这一民俗礼仪既有敬老的寓意,又是朝鲜族婚姻习俗的组成部分,实际上就是老年夫妻结婚60周年的纪念日,因此又称“归婚礼”、“金刚石婚礼”。
第四节 长眠不归别人寰
中国许多民族曾先后流行过多种安葬方式,而象藏族人那样至今仍然五种葬法并存的,实属少见。藏族人的这五种葬法分别是天葬、塔葬、火葬、水葬和土葬,这些不同的葬法各自适用于不同的死者。
第五节 真挚交往礼尚全
如果说待客洗手还不难让人理解的话,那么沐浴洗澡也成为一种待客礼仪就实在令外乡人感到新奇不已了。在福建许多地方,人们把洗澡称为洗汤,而在宁化地区,洗汤是不论冬夏每天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更为有趣的是,有客人登门,主人不是先敬烟敬茶,而是先请客人入浴,因此被称为“迎客浴”。
第三章 风霜下的金枝:图腾禁忌
第一节 芸芸众神威赫显
地域广博、民俗多样的中国,在信仰习俗上也是多姿多彩。除了正规宗教的各种神灵外,不同地域还曾流传过各种地域性民间神灵。他们作为特定的守护神,受到多方尊崇。
第二节 敬仰至深成奇俗
如今,中国大多数民族的图腾崇拜习俗已经成为尘封的历史,从而更使一些少数民族留存不多的图腾崇拜信仰习俗成为与众不同的民俗特色之一。
第三节 言行随处避禁忌
在船上吃鱼时则规矩更多,大鱼上桌后,鱼头应当对着船老大或是舵手,鱼尾对着舢板的小老大,捕鱼手吃中段,其他人只能吃放在自己面前的鱼,并同样不能把鱼翻过来吃。
第四节 处事判断信卜占
过去在四川和云南地区曾经流行杀鸡卜卦和看肝卜卦习俗,海南黎族则自唐宋以来开始流传自古越人的鸡骨占卜法,而杀鸡卜卦后来一直流行在珞巴族民间。
第五节 祖先有灵荫子孙
由于灵魂不灭观念的影响,他们认为死去的先人已经成为本氏族的保护神,能为子孙后代消灾免难,能使子孙后代幸福安宁,繁衍兴旺,所以要定时对祖先进行隆重祭奠。
第四章 矇眬夜的几度烟花:节场歌墟
第一节 节日百貌不暇迎
灯盏是一种用面做成的形似酒盅的馒头,边缘隆起,中间凹陷,可盛香油,再插上灯芯就可点燃放在屋门两边了。正月十五夜里,孩子们可以毫无顾忌地抢别人家的灯盏来吃,民间称之为“嚼灾”。
第二节 庙会繁华人接踵
逛庙会也是北京人几百年来一直流传着的一种习俗,“初一逛厂甸,十五闹花灯,燕九白云观,三十雍和宫”,曾是老北京人每年春节逛庙会的游览日程表。
第三节 聚首相庆乐无穷
与古老的军歌相比,会上演唱的现代的军歌悠扬抒情,亢奋激昂,充满了阳刚之气,另有一种风韵。此外,军歌会上还开展具有民族传统色彩的体育竞技项目,如射箭、打曲棍球等,一些青年男女则趁此时机寻找意中人。
第四节 竞技争先演奇能
不但鸡、牛好斗,狗在这方面也不甘寂寞,在河南开封和新疆麦盖提县都可以见到各种品种的狗斗赛的场面。此外,看似温顺的马和羊也是动物斗赛活动中的主力军。
第五章 垂暮的工匠:消失的巧工
第一节 精雕细刻塑玲珑
民间手工艺也是中国民俗中的一个亮点,民间雕刻工艺则是中国民间手工艺的重要一环。这种手工艺虽然生长于民间,却非“雕虫小技”。无论是木雕、石雕还是角雕、漆雕,其精湛的技艺无不给人以质朴、清新的艺术享受。
第二节 画笔随心巧点染
除了天津的杨柳青年画、苏州的桃花坞年画和山东的维坊年画外,在中国的西南边陲还有一种独具特色的年画,那就是四川的绵竹年画。
第三节 编型织案染活灵
在大西南,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域的蜡染图案的题材、造型和风格都各具特色,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除了蜡染,云南的白族同胞还擅长一种与之相媲美的民间工艺--扎染。
第六章 水光上的“社戏”:戏曲筝笆
第一节 击节吟咏声入胜
各地各民族的说唱艺术尤其耐人欣赏:从东南地区的答嘴鼓,到青藏高原演唱英雄史诗的仲鲁,从东北地区的依玛堪,到华北地区的曲艺相声,一个个独到的艺术形式都是那么引人入胜。
第二节 生动曲折粉墨登
无论是福建泉州的牵线木偶、漳州的布袋木偶还是广东高州木偶,尽管形式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只由偶人在前台表演,演员本人并不在舞台上露面。临高木偶虽然也是杖头木偶,但却是人、偶同台演出,在中国堪称独一无二。
第三节 嘹歌曼舞尽欢情
所谓和尚顶灯舞,是指由身着鹅黄色僧袍、披大红袈裟的“和尚”们头顶粗瓷大碗、迈着唐宋时期风格的舞步,在节奏不断变化的鼓点声中穿梭游动、变换队形的一种集体表演活动。这种表演借鉴了杂技、体操等艺术形式,成为一种动态的造型艺术。
第四节 珠玉悦耳落盘鸣
海南黎族乐器主要包括黎鼓、叮咚、口弓、鼻箫、洞箫,以及“唎咧”,它们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就地取材,其主要制做材料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树木和竹子。
第七章 衍息轮转的漏刻:生产节令
第一节 辛耕苦作勤务本
中国人特别是汉族人把立春视为一年农事活动的开始,予以高度重视,民间因此有“立春大如年”的说法,一度干脆将这一天称为“立春节”。过去在立春这天,中国各地都要举行各种各样的盛大迎春仪式,其中最为典型的要属“打春牛”仪式了。
第二节 采集、渔猎得天供
由于长期以来门巴族和珞巴族的肉食来源主要依赖于狩猎,所以他们十分重视狩猎活动,并形成了他们狩猎文化的种种祭祀和禁忌习俗。珞巴族人从提取毒药制作毒箭、进山狩猎到狩猎归来,都要进行各种不同的祭祀、上供、敬神和巫术占卜活动。
第三节 放牧、养殖赖人工
青藏地区的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和牲畜种类有多种类型。过去每到春季,从事游牧的藏北牧区牧民们便拿上“投石器”和“风囊”,赶着牛、羊离开冬季畜养基地上路,开始了“逐水草而居”的行程。
第四节 贩运交易通有无
对于盐湖的无私给予,驮盐人满怀感激之情,因而自称为“盐湖的儿子”。他们在满载盐袋而归之际,总要举行向盐湖“母亲”祝祷拜别的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