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云南两万年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22104266
  • 作      者:
    黄懿陆著
  • 出 版 社 :
    云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作者简介
  黄懿陆,壮族,史前文明研究学者。小说《晨》1981年获云南省少数民族文学奖;散文集《古林幽思》1997年获全国壮族文学奖;1995年出版中短篇小说集《龙山女》、《风雨征程》。继出版《滇国研究》、《滇史散论》后,2004年出版的《滇国史》被云南大学民族考古研究与文物评估中心列为研究生必读书,2011年入选《云南文库·当代云南社会科学百人百部优秀学术著作丛书》。其后出版《<山海经>考古》、《中国先越文化研究》、《人类文明溯源》、《商族源流史》、《史前易学》、《中华布洛陀神史》、《中华民族起源》等著作。2010年,《中国易学起源的考古证据》获第十三回世界易经大会学术论文最高金奖;《中国文明起源》获第十三回世界易经大会学术著作金奖并获“世界著名易经导师”称号。主编《中华历史文化探源》、《云南名人》、《云南边境农村反贫困研究》及丛书《云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云南桥头堡建设》等30佘卷。现为云南中华文明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展开
内容介绍
  《云南两万年》是作者对一系列研究著作的通俗解读,是作者依据考古文化遗存和相关文献研究之后提出的学术思考,是从云南两万年前到当前社会历史生活过程印迹的研究和梳理。当你进入本书,每一个观点的提出,都有证据支撑;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是从文献当中不能直接了解到的事实。过去传说《山海经》讲述的古代中国在云南,我们在这本书里看到了考古证据;过去传说彝族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十八月、十月太阳历,我们在这本书里知道考古纪录至今仍然刻写在昭通绥江新滩岩画上;过去争论不休的藏族天葬起源问题、藏汉分离的年代,在这本书中出具了研究考古文物之后得出的答案。这本书还告诉我们神的故乡、伏羲画卦的历史、盘古传说的真相、龙凤文化的内涵,儒释道包括宗教等等优秀传统文化的因子其实都在远古云南就开始诞生和萌芽。凡是追溯人类文明的起源问题,世界所有文明遗址的考古证据,无不一一指向远古云南抚仙湖水下遗址人工使用金属器雕琢在石质构件上的文字、符号、图案。
  所以,《云南两万年》提出中国历史不是上下五千年,而是两万年。
展开
精彩书摘
  他们并不知道,这些最简单的书写体数字为古体,不是人们习以为常的书写体数字。所以,学术界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并不知道它们与中华民族古老的易学有着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是揭开中华文明起源之谜的一把金钥匙。宋代曾经把出土的西周时期的青铜彝器上的数字看成是一种难以辨认的文字胡乱猜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先生曾经把书写体数字组合形成的易卦认为是“族徽”。直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张政琅先生研究出是古体数字组合的易卦之后,才在学术界激烈的讨论当中最后予以确认。这个事实说明,中国最早的文字起源于书写体数字,而书写体数字以古体数字为依据,不是我们习以为常的书写体数字。我们要认识最早的中国文字,必须从认识古老的书写体数字开始。
  遗憾的是,学术界的一些博士、硕士生,教授、专家却对此不屑一顾,自认为才高八斗,竟然不认识考古出土文物上出现的古体书写体数字,更不知道以古体书写体数字组合形成的易卦,认为它们是不可识别的“符号”,把成熟的文字当成“符号”或象形文字,认为不能释读,这不是贻笑大方吗!特别是因为木仅无法释读简单的古体数字,就非常无知地认为抚仙湖水下遗址出现的易学与岸上出现的易学毫无关系,甚至把抚仙湖水下遗址当成一种“新闻炒作”,认为是“无限夸大其价值意义”,完全是一种错误的认识。抚仙湖水下遗址出现的易学明明已经和岸上学山遗址出现的易卦有了联系,还满口谎言地认为其间没有什么联系,更是以一种满足和无知的“学阀”姿态来对待学无止境的学术活动,他们宁愿把文字当成“符号”或“象形文字”,而不再做深入研究使之束之高阁;即便中国社会科学院已经有了最终的结论,他们因为不学习,不思考,认为他的无知就是世人的无知,他的不懂也是世人的不懂。仅仅因为他占据着这个位置,所以,他的意见就可以代表一切。因此,他可以无视于事实,指鹿为马,把他的认知水平当成评判学术规范的唯一准则,认为古体书写数字是“符号”和“象形文字”。
  抚仙湖水下遗址建于20000年前,当时建于距离抚仙湖岸边30~40米的地方,在12000年前,这座庞大的石质建筑一直屹立在尖山脚下。
  ……
展开
目录
第一辑 两万年前的云南
第一篇 云南是文明征程的一座灯塔
第二篇 你不能不知道的云南
第三篇 文明起源研究九题
第四篇 抚仙湖水下遗址的伟岸与筑穴毁堤之蚁的卑微
第五篇 云南是和谐文化的发源地
第六篇 云南:诸神的家园
第七篇 云南:龙脉之根
第八篇 云南:揭开母系氏族社会的真相
第九篇 云南:性崇拜的源泉
第十篇 抚仙湖里蕴藏着天大的秘密
第十一篇 远古云南的伏羲和盘古时代
第十二篇 滇魂

第二辑 在远古云南奠基的学术课题
第一篇 论抚仙湖水下遗址的八大挑战
第二篇 中国易学起源的考古证据
第三篇 云南各地出现的易学数卦
第四篇 论百越民族的原始称谓
第五篇 考古学理论在抚仙湖水下遗址的实践
第六篇 易儒道学与抚仙湖水下遗址
第七篇 殷墟卜甲和青铜铭文中的越人鸡卦辨析
第八篇 墨江“鸡卦石”研究
第九篇 西藏天葬习俗起源揭秘
第十篇 彝族十月太阳历起源真相
第十一篇 云南是地母文化的发祥地
第十二篇 大王岩画是文献记载盘古神话的考古载体

第三辑 滇国前后的云南
第一篇 夏商时代的百越民族集团
第二篇 从抚仙湖水下遗址到滇国的三大传承关系
第三篇 庄踻王滇二千二百八十年祭
第四篇 句町王墓主考释
第五篇 句町王印研究
第六篇 云南广南是句町王国的政治中心
第七篇 姚安“周小卜将军墓”研究
第八篇 滇国研究的喜怒哀乐
第九篇 江川澄江县名试解与抚仙湖水下探秘管见
第十篇 楚国越人是石寨山铜鼓的设计铸造者
 
第四辑 大家印象
第一篇 学术大家李学勤
第二篇 严文明的文明起源探索
第三篇 刘庆柱与滇文化
第四篇 李伯谦的云南情结
第五篇 结识王宇信
第六篇 张政娘与云南易学
第七篇 汪宁生的易学研究
第八篇 李昆声:滇学领域的开拓者
 
第五辑 休闲时光
第一篇 越王勾践与美女西施在彩云之南的后裔
第二篇 滇王、夜郎王、句町王品酒轶事
第三篇 寻访庄蹁王滇画像
第四篇 弥勒寺变迁记
第五篇 大姚虎身佛面像
第六篇 藏书的归宿
第七篇 学会感恩
第八篇 金马碧鸡情
第九篇 生活杂记
第十篇 拜访李学勤先生
第十一篇 闲话对联
第十二篇 从文学创作到历史研究

第六辑 历史文化述评
第一篇 春色满园关不住,“抚仙”独秀出墙来
第二篇 我的探索和发现
第三篇 《史前易学》后记
第四篇 《滇国史》重印后记
第五篇 壮族麽文化是布洛陀文化的核心
第六篇 寻找人类文明初始的历史
第七篇 富宁《坡芽歌书》研究
第八篇 云南三七与《金瓶梅》作者之争
第九篇 元江:中国极品红宝石的故乡
第十篇 挥毫泼墨写人生
第十一篇 《富州县志点注及资料辑录》序
第十二篇 从《滇国史》到《商族源流史》

第七辑 滇国研究论著、画册简介
第一篇 研究专著简介
第二篇 研究文集简介
第三篇 考古研究专著简介
第四篇 画册简介
 
第八辑 附录
第一篇 研究文明起源的新途径——黄懿陆学术新著《人类文明溯源》简介
第二篇 远古云南:中国文明的起源地——评黄懿陆新著《中国文明起源》
第三篇 甲骨文之根在远古云南——读黄懿陆的《商族源流史》
第四篇 《商族源流史》揭秘:商族之根在云南
第五篇 人类文明起源的百科全书——黄懿陆《史前易学》述评
第六篇 独辟蹊径探源《易经》——介绍黄懿陆先生的《中国先越文化研究一从壮族鸡卦看(易经)起源》
第七篇 追寻中国神话的源头——评《(山海经)考古——夏朝起源与先越文化研究》
第八篇 古滇国研究评述——评黄懿陆先生的庄蹁及有关史料研究薛德凯彭立春
第九篇 成一家之言——著名壮族学者、作家黄懿陆印象
第十篇 呈贡天子庙古墓群探微(电视专题片解说词)
第十一篇 人类文明起源于远古云南
第十二篇 树史之碑扬善之名——访《云南名人》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