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当代北京考古史话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5401225
  • 作      者:
    郭京宁著
  • 出 版 社 :
    当代中国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作者简介
    郭京宁,北京人,北京大学考古博学院硕士,北京市青年联合会第十届委员。现任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考古研究室主任、副研究馆员,从事文物保护研究工作。
展开
内容介绍
    《当代北京史话丛书:当代北京考古史话》力求既体现“史”的宗旨,即以真实的史料为依据,注重完整性、科学性、知识性,纵向脉络清晰,横向展现充分;又具有“话”的特点,即注重叙述的通俗生动和议论的简洁明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使广大百姓愿意读,喜欢读。
展开
精彩书摘
    考古学传人之先,士大夫们受学术传统和科举制度的影响,习惯于在书斋中舞文弄墨,走出书斋、亲身调查的实证风气不被鼓励,致使中国金石学的发展远超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尽管热衷于户外运动者不乏其人,例如汉代的司马迁在自序中称:“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宋代的沈括推论太行山“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所谓大陆者,皆浊泥所湮耳”。他的研究方向已近于现代的“环境考古学”。元葛逻禄乃贤著《河朔访古记》前,自浙江游历大江南北,考察古迹古物。夏鼐曾经认为葛氏的考察已接近近代的考古调查。明代的顾亭林也“足迹遍天下”,“所至呼老兵逃卒,寻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但是,这种野外调查之风并没有蔚然兴起。
    1898年安阳小屯村有字甲骨、1900年敦煌石窟储存大量古代写本文书和其他文物的藏经洞、1926年居延汉简,是近代考古学术史上的三大发现。它们让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眼前一亮:原来到野外也可以找到历史材料。
    1899年,德国博物学家K.A.哈贝尔来中国探险,却被义和团强行扣留在中国沿海。在北京、上海等城市,他发现药铺卖的“龙骨”是脊椎动物的化石——因为中国人相信龙骨可以治疗各类疾病。1903年,德国古生物学家施洛塞尔研究了哈贝尔的收藏,认为他所收藏的一枚臼齿可能是古人类的化石。这一发现吸引了外国的一些古生物学家来中国开展有组织的科学田野考古工作,填补了远东古生物学的空白。
    清代末年,科举废除,使一批青年知识分子走出书斋成为可能。特别是辛亥革命之后,由于政府提倡实业,地质调查开始进行。
    “五四”之后,各类思想空前活跃,史学界兴起了一股“古史辨”的思潮。旧的古史体系靠不住了,胡适、钱玄同等学者主张用挖出来实实在在的东西证明民族的历史。
    这就是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的学术需求、社会需求和思想需求。
    20世纪20年代,中国国内先后成立了三个与考古学有关的研究机构,各自开展以田野考古为特征的近代考古活动:一是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的考古学研究室,二是清华大学研究院国学科,三是农商部的中国地质调查所。后者偏重于史前考古,前两者则更注重历史时期考古。从对外联系看,大体上北大与日本交往多,清华与美国关系深,地质调查所与欧洲联系广。
    1921年,第一枚北京猿人牙齿化石的发现、安特生在河南渑池仰韶遗址的发掘被公认为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传人。1921年底,北大调整研究所结构,率先成立的国学门下设文字学、文学、哲学、史学、考古学5个研究室,考古学研究室由著名的金石学家马衡先生主持,同时特辟陈列室,陈列本校所藏的古器物及金石、甲骨拓本等文物。国学门主任沈兼士先生为寻求与国外考古学界的合作,主动派人访求日本的考古学巨擘滨田耕作。滨田氏为萌芽状态的中国考古学建设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将考古学与美学相联系,而不仅作为史学的辅助研究;应预定计划,以便将来组建独立的考古学研究所;应视考古研究为自然科学,与理科的生物学相等;同时搜集中国和西洋的材料,进行比较研究,以免偏蔽等。1922年9月,沈兼士发表《筹划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经费建议书》,指出“欲扫除旧金石学之弊病,必需集合各专门学者组织古物调查发掘团,用智慧的测量,为考古的发掘”。
    ……
展开
目录
引 言
第一章 旧中国的北京考古(1918—1949)
系统的发掘地下文物,在中国是从近代由西方传入,并开始兴起的一门新学科。北京考古所取得的重大发现,就是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的出土。然而,这几枚珍贵的头盖骨化石,却随着日本侵华全面战争的爆发,而命运多舛,最终不知所踪,徒留下了一桩悬案和种种猜想……

一、考古学的传人
二、周口店北京猿人

第二章 新中国北京考古事业的初步发展(1949—1966)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考古事业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组织进行了文物普查和抢救性考古工作。对明朝的定陵、万贵墓,元代居址、西晋华芳墓,清代李莲英墓等的发掘和保护,极大地推动了北京考古工作的开展。

一、北京考古的初始
二、解密明定陵
三、清理明万贵墓
四、发掘元代居址
五、西晋华芳墓
六、清李莲英墓之谜

第三章 “文革”中的北京考古(1967—1976)
 “文革”期间,北京市的考古工作遭受了重大的干扰、破坏。但是仍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特别是以对元大都城和义门、旧鼓楼大街豁口元代窖藏、房山琉璃河商周遗址、大葆台汉墓等的抢救性发掘和保护最为显著。从被毁弃和回收品的废铜烂铁中,也抢救下来不少如“班簋”之类的稀世文物。

一、北京考古的缓慢发展
二、元大都城和义门
三、旧鼓楼大街豁口元代窖藏
四、房山琉璃河商周遗址
五、大葆台汉墓的黄肠题凑
六、废铜烂纸下的抢救

第四章 北京考古的春天(1977—1998)
改革开放后,北京迎来了考古工作的春天,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其中以刘家河商墓、延庆古崖居、上宅新石器遗址、军都山山戎墓地、金中都、龙泉务辽代窑址、东方广场旧石器晚期遗址等最为突出。

一、北京考古的活跃
二、刘家河商墓
三、延庆古崖居洞窟
四、上宅新石器遗址
五、军部山山戎墓地
六、金中部考古
七、龙泉务辽代窑址
八、东方广场旧石器晚期遗址
……
第五章 北京考古的新时代(1999—2011)
参考书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