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流动的历史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但凡是个中国人,估计没几个不知道的。
但是我斗胆再问一句,您真的知道了吗?
未准。
您保不齐就会含糊了,《清明上河图》的那些事儿,您未准都知道。
比如说这“清明”二字指的是什么,您就未必说得出来,那么,“上河”又当怎讲?
有人说了,清明啊,还不明白?清明节呀!
不错,“清明”有清明节的意思,但是在这幅画里,它未必是清明节的意思。
那么说还有别的意思吗?
有,它是当政治清明讲的,说的是太平盛世。
这幅画由北宋画家张择端画成后进献给宋徽宗赵佶,赵佶看见这东京汴梁繁华似锦,大喜过望,遂题书“清明上河图”。
原来这幅画单名“上河图”,后加上“清明”,合成“清明上河图”。
那“上河图”中的“上河”又是什么意思?
“上河”在这幅画的名字中有下列几种不同的说法。
第一,说“上河”是指汴河上游,画的是汴河上游这一段城市的街景。
第二,指的是“进城赶集”,画的是老百姓纷纷涌入城里,做生意、干大小买卖儿的场面。
第三,有的学者觉得“上河”就是“上坟”的意思,可能这些专家就认为这幅画表现的时间就在清明时节,大家都扫墓去了。
可问题是这幅画的主题表现的是都市风光,说“上坟”的都跑题了。
主流观点认为,这是张择端为了展示东京汴梁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色,经过长时间的考察,深入生活,才绘制出来的一幅极具写实性和历史文献价值的风俗长卷。
画中由城市到郊区,构图疏密得当,人物安排得紧凑而不拥挤,房舍鳞次栉比,基本上是还原了当时京城里的街道景象。
街上的人三教九流、五行八作什么都有,推车的、担担的,卖葱卖蒜的、卖米卖面的,摇煤的、烧炭的,卖茶叶鸡蛋的……嚯!这人太多了。
根据统计,宋代时期的东京汴梁一共有多少人口呢?大约一百五十多万人。
但是算上那些不在统计范围之内的流动闲散人员,估计比这个数字还得多。
这么庞大的一个都市,吃穿用度,生活物资的运输,用现在话讲叫物流,全都靠着汴水。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清明上河图》中汴水岸边停满了大大小小的各类船只。
《宋史?河渠志》记载:“东京养甲兵数十万,居人百万家,天下转漕养给,在此一渠水。”
这么一说来,汴河就是东京人的“母亲河”了。
此外,宋太祖赵匡胤废除夜市禁令,“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东京梦华录》)
在这之前就大不一样,比如盛唐,那时节城里开市要等到午后,傍晚左右收摊儿,也就一个下午的时间。
长安城里的作息全听钟楼的钟声,“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响,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唐六典?卷二十》)
这就说明宋代的城市管理制度相较于前代,更适合商业的发展,所以北宋国家GDP增长迅速,成为当时全球最大的经济体。
这也就导致了来自世界各国的贸易商旅不远万里来到东京汴梁进行商业活动。
尽管北宋周边有辽、金、西夏,但是阻隔不住那些西域及中东各国的客商通过丝绸之路与中原进行贸易。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东京城里会出现一队骆驼。
当然了,从图上我们能发现满城什么动物都有,不仅有骆驼,还有马、驴、牛、猪,这些动物估计都是近郊赶着进城做买卖用的。
我们都知道宋徽宗政治腐败,任用奸佞。当时高俅、杨戬、蔡京、童贯为宣和四大奸党,另外,由于宋徽宗独有的对太湖石“瘦、皱、陋、透”的奇怪审美,导致举国上下运送大宗的“花石纲”,劳民伤财,百姓怨声载道。
基于这些现象,有一种观点就出来了,说离开汴梁三百里,就是人间地狱。
事实上,这个观点多少有点形而上学,它孤立了当时的历史时代。跟现在当然没法比,但是如果要跟唐朝比,跟五代比,宋朝的百姓生活确实提高了不少,因为那是一个经济空前发达的时代,除了军队力量不及周边少数民族以外,哪方面都比同时代国家强盛,不论是经济还是文化。
史料的证据是单方面的,了解一个时代还需要有那个时代的历史证物。
《清明上河图》就可以算是反映徽宗朝社会城市面貌的一件“证物”。
这件别具一格的“证物”不仅见证着画中本身呈现出来的历史风貌,更是经过了八百多年的沉浮,如今也见证了这小一个世纪以来所经历的风风雨雨,辗转与飘零。
下面,就让我们把时间退回到大宋宣和年间,由打《清明上河图》问世的那一年开始,来品读一下这八百年来的国宝传奇,其中有多少是真,多少是演绎,已难考据,您索性就权当听一乐呵吧。赵天子降香识正道张择端制宝献端王
大清早,东京大相国寺里被收拾得格外干净,院子里一尘不染,一帮小和尚都拿着笤帚在地上划拉。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