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集陇南秀色位于甘肃南部边陲的陇南,东接秦陇,南通巴蜀,地域差异明显,物产丰饶多样。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生前曾称陇南是“复杂的宝贝地带”。
如果说山是陇南的基本含意,那么,绿色则是陇南的基本内容。
于是,山青、水秀,人杰所酿出一个醉人的陇南秀色。
陇南的自然资源极为丰富,康县阳坝乡梅园沟,被称为甘肃的“西双版纳”成为陇南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这里曾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民间故事:相传,仙女五妹与这里一个叫康民的小伙子成了亲,仙女转娘家带回了天宫的珍禽奇兽和奇花异草,勤劳俭朴的康民和五妹,舍不得吃用,就把禽兽放养在山林中,把花草播种在山乡里,于是梅园沟里的金丝猴、香獐、云豹,锦鸡和水中的大鲵、水獭等珍贵动物以及天麻、银耳、桂花、银杏等多种花木、药材,都是仙女五妹从天宫里带来的。
大自然赐给陇南优美的自然景观的同时,相继出现许多诱人的人文景观。这块是俗称的《黄龙碑》,曾是汉代三大名碑中最完整的一处摩崖刻石。它是怎么形成的呢?真乃,两岸峭壁如削,青岫对峙,一泓中流,飞扬跌宕、天光云影,古栈遗迹、奇潭幽深。相传“黄龙潭”因古时有一黄龙从此潭飞出,堪得此名。每当皓月当空,月光水色交相辉映,呈现出一幅“光怪灵潭气欲春,波平浪静一轮存,镜连五色龙成彩,珠映于麟月映痕。”龙潭映月的美景来。
正如杜甫的诗中所云:“少陵栖隐地,古屋锁莓苔;峭壁星辰上,惊涛风雨来。”唐代,“安史之乱”,诗人杜甫弃官西行,转辗到了成县,杜公祠从此落在了这里。
陇南又曾是三国文化沉积的地方,礼县境内,西汉水流域,一代名相诸葛孔明为巩固蜀汉政权,六出祁山以图中原,后人为纪念他所修造的武侯祠,就坐落在西汉水上游的祁山堡上。
可惜,如今翘首眺望这苍凉悲壮的古战场,点将台,旌旗列列,战将如云的场面悄然而去。但对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却成为千古美谈。
陇南,人文、自然景观的优势,来自绿色资源的恩赐,这一点似乎超出外地人的想象。当年范长江曾精敏地认识到这一点,他在日记中写道:“东南人士,每谓西北荒凉,意识中认为西北都是沙漠一样,想起来可怕。”其实“陇南一带,因为有渭水上源及其支流的灌溉,白龙江、西汉水,洮河、大夏河更纵横其问,农田之利,所在皆在。”由此可说,陇南由于水资源的富饶,形成了独特的绿色果类是极其丰富的。
除此,陇南武都两水大湾沟的油橄榄,和久负盛名的大红袍花椒,以及被当今世界公认的珍稀水果无花果,产于陇南,成为甘肃对外的名优土特产大自然对陇南的馈赠是慷慨的。其中矿产资源有34种,中西成铅矿带,横跨三县绵延300公里,远景储量2000万吨,为全国的第二大矿。
金矿,锑矿储量为全国第三位,九县都有黄金矿分布,总储量逾百吨,为陕甘川“金三角”的腹地。
陇南人在大自然秀色中,并没忘记,在陇南栖息的人类历史上,由于森林被乱砍滥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每逢霪雨季节山体滑坡所造成泥石流,像脱缰的野马,直接危害到陇南人的生命安全!于是,陇南人凭借自己勤劳,加大对水土流失的治理。从而堵绝泥石流给人们带来的灾害。
陇南的经济,社会虽有长足发展,但整体上仍然是贫困地区,特别是资源开发刚刚起步。到20世纪末,如何加快陇南的脱贫;如何落实‘九五’计划,将对陇南人是一场新的挑战。
陇南人根据自己地域特点寻找发展的新路子,当他们认识到过去“有优无势’仍制约着他们发展思路时,他们开始向规模化,科技化积极迈进。其中,由中国和加拿大合资经营的这座甘肃陇南林业工厂,年产苗300万株,建立造林示范区1000公顷、该厂以集约化、科学化,系统化的苗圃为主体,融入苗木生产、造林试验研究、技术培训为一体,成为我国目前林业上首属罕见的合资项目。
曾誉为“三红”苹果的优良品种,以泽鲜艳,风味醇厚,获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陇南人以60公里苹果林带的规模,彻底改变苹果出产“有优无势”的局面过河上路,“不解决船与桥的问题是不行的。”如今,陇南人过河虽不在爬索道,但人们决不甘心这蹒跚的摆渡上,为了加快对家乡的建设速度,他们有决心实现飞架两岸“大桥的梦想”。
当我们结束了对陇南的采访,或许由于我们熟悉了陇南人的秉性,即使行驶在高山险路上,已不再有过多的惊魂失魄之感。他们那种穿着洁净、白皙的肤色,勤劳的双手,乐观的笑容,至今犹如声言再耳,久久不能消失。我们搜寻着对陇南人的总体印象,或许大山就是陇南人的性格,流水又好似陇南人的思维。
我们深信陇南人一定会沿着”两点一线”的发展战略,在解决自身的“有优无势”和“富饶中的贫困”问题上,极力拓宽自己“一地一特”的路子,越走越有劲。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