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名老中医之路续编.第三辑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3205887
  • 作      者:
    张奇文, 柳少逸, 郑其国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内容介绍
    《名老中医之路续编(第3辑)》要讲名老中医走过的路,我不禁顺着思绪回放到了70年前。12岁那年,父亲布置我的日课是背诵《内经》条文,以至背诵全文。那时只不过是奉命学医,对《内经》里枯燥的文字实在是不甚了了,当然也提不起兴趣,而关注的是父亲的高超医技。一次,一位无锡农民路过我家门口,被车子轧伤下肢,流血不止。父亲在他的创口上敷上“铁扇散”,就势一压,血顿时立止,地方报社还报道了此事。又一次,医寓来了个背上生大疮的汉子,遍寻良医不得其效,父亲用一支烧红的铁针直刺疮顶,脓液随针出而涌发。我由此知道了火针能愈阴疽,立志要做一个医道像父亲一样的医生拯救苍生。父亲看到我这样重技而轻理,常常对我和同窗学友说:“你等不知为学之甘苦,因有荫庇所护,而蒙荫庇者,往往终身难闻其道,要知道荫庇之不足恃,当立志苦学,如吴中叶天士尝拜17名医为师。”
展开
精彩书评
    《名老中医之路》是一部20世纪当代名医的“成才史”,是历史学的新分支;是一部世界独有的中医教育史;也是一本20世纪中医传奇文学。因此,这本巨著是21世纪青年中医和有志于发扬中医药学的人们的必读之书,是一部值得中医教育家和高等教育行政部门深入研究的重要著作。
    ——邓铁涛
展开
精彩书摘
    余于1920年出生于江苏丹阳北草巷31号颜氏老宅。父亲颜亦鲁是孟河医派名医贺季衡的得意门生。余7岁开始读书写字,父亲对子女的教育很重视,也很严格。印象最深的是在大冬天练字不辍,室外冰天雪地,室内练字者也冻得手脚冰凉。当时一边磨墨,一边写字,砚台上的墨汁随磨随冻。父亲说:执笔书写的腕力,只有经过这样才能练成。9岁那年余人读白云街鸣凤小学校,竟然还在书法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练字修身的习惯余保持至今,这使余时常怀念起父亲当年的教诲。后来学习四书五经,了解到当年孔子教育他的儿子孔鲤留下“庭训”的典故,感叹父亲真是遵循传统课徒教子。
    知医必先明道。13岁那年父亲即命诵读《内经》、《伤寒》等中医古代典籍,并延请杨锡甫老师(曾任丹阳县教育局长)督我每日背诵一章。杨先生是江苏省有名的数学专家,头脑开明,对余学习自然科学与钻研国文皆有较大影响。那时午夜一灯,晓窗千字,是习以为常的。《内经》文字古奥,而杨老师亦很严格,若背不出,还用木尺打手心作为惩罚。那时虽朝夕诵读而能背出,但对于其医理却似懂非懂。小时的童子功,日后自然受益无穷,对余日后临床运用和发挥及对中医的信念都很有裨益。可最初是颇有些畏难情绪的,但渐渐地,随着跟父亲临证抄方,余对中医的感情慢慢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当时有两件事对余触动很大。
    当时,西医尚不时兴,治病主要靠中医药。孟河马培之先生精于外科,据说他家有铁匠、铜匠,可为其临时铸造外科工具。因此,父亲不仅以治内妇科出名,对外科也颇有研究。 
    ……
展开
目录
矢志岐黄七十年
源远则流长根深则叶茂
我的中医临证思维漫谈
一根银针行九州一片丹心筑赤诚
孜孜以求勤奋到老
我的从医之路
矢志岐黄——继承创新发扬之路探赜
法外求法臻化境根深叶茂绽奇葩——求索、治学之路概述
历经桑海敬业杏林——八十春秋的回顾
中医当自强
平乐正骨世代相传
走正岐黄路护好杏林春
矢志中医惠泽婴童
去疾之功无先于药——中药真伪经验鉴别之路概述
愿将仁术化“一帖”普济苍生永吐丝
明经典针理悟古法针道播四海针情——个人从事中医、针灸之路
师古尤重今从医贵在悟
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中药炮制修合之路概述
良师益友共此生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