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钱学森中国星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13091253
  • 作      者:
    杨照德,熊延岭著
  • 出 版 社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钱学森:中国星》介绍了钱学森,上海人,我国著名物理学家、世界著名火箭专家。1956年4月起,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20世纪60年代,他领导研制了中国第一颗导弹,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70年代初,他领导研制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被誉为“航天之父”。让我们一起打开本书,走进钱学森的世界,领略他的传奇一生。相信一定会激励大家像邓稼先那样,把自己的知识和力量无私地奉献给祖国,使我们的祖国早日强盛起来。
展开
作者简介
  杨照德,研究员,1936年5月生,江苏省东台市人,1961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航空系。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工作,从事星际航行、控空火箭、人造卫星、空间科学研究等的组织管理工作。1968年后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从事空间技术规划、预先研究、卫星型号研制的管理工作。开展航天技术政策、航天系统工程、航天史研究。主要菱有《开发太空——21世纪航天技术》,发表60余篇论文及科普文章300余篇。所从事的航天技术发展战略研究,获航天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熊延岭,副研究员,1936年7月生,江苏省南通市人。1960年毕业于华东纺织工学院。毕业后在北京化纤学院工作,从事教学、化学纤维工艺研究等工作,多次获国家、部级科技进步奖。1986年后在航天部512所工作,从事空间技术情报研究与编辑工作。先后发表空间材料学、空间生命科学、卫星减灾、月球探测、空天飞机等方面的多篇论文,曾获航天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主要科普著作有《神秘的空间城》。
展开
内容介绍
  《钱学森:中国星》是“钱学森与中国航 天”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之一。作者是曾经长期在钱学森身边学习和工 作的老科技工作者。本书通过大量的采访和个人回忆,搜集了有关钱学森 与中国卫星事业发展的第一手资料,完整记录了中国卫星事业在钱学森的 指导、关心下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不凡历史历程。《钱学森:中国星》有助于普通读者了解钱学森与中国卫星事业发展的 那段光辉的历史。
展开
精彩书摘
  1949年9月,在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上拟定的“共同纲领”第四十三 条是:“努力发展自然科学,以服务于工业、农业和国防建设,奖励科学 发现和发明,普及科学知识”;第四十四条是:“提倡用科学的、历史的 观点,研究和解释历史、经济、政治、文化及国际事务,奖励优秀的社会 科学著作”;第四十二条上还把“爱科学”规定为国民公德的“五爱”之 一。这些实际上为新中国发展科学确定了基本方针。1949年10月 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钱学森和大多数爱国 的中国留学生一样,深感中国有了新的希望。1949年10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任命历 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郭沫若为中国科学院院长的决议。10月31 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向郭沫若颁印。11月1日,中国科学院 正式成立,归政务院领导,它标志着中国科学事业开始进入一个新的 历史时期。中国科学院是全国性机构,不仅领导本院科学家,而且担 负着关心和指导全国科学工作的任务;此外,还要积极争取和协助在 国外的科学家回国参加建设。1949年12月21日晚7时,竺可桢、陶孟和以及涂长望夫妇,到中 南海参加中苏友好协会举行的庆祝斯大林七十华诞晚会,郭沫若夫妇 也来到了会场。晚会中间,竺可桢、涂长望和郭沫若商量,怎样吸引海 外的留学生回国参加祖国建设。涂长望说,在美、英、法等国的留学生 中,有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的分会,大约有三分之一的留学生参加了 这些组织。涂长望进一步提议:可以通过这些组织开展工作。郭沫若 表示赞成,并说,我们可以以领导机关负责人的身份,向他们发出号召 书,算是有凭有据的邀请。此后,郭沫若便以政务院副总理兼中国科 学院院长的名义,写了致各国留学生、学者的号召书,涂长望亦以气象 局局长的名义写了号召书,号召海外学子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事 业。郭沫若还采纳了涂长望的建议,与教育部领导商定,由教育部授 权在各国的中国科协分会代发回国证件,英国领事馆根据这些证件签 发经香港入境的手续。这样,就为留学生回国安排了具体而可行的通 道。然而,由于美国法律限制外国团体在美国设立分支机构,因此,留 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与中国科协无隶属关系,但尚有工作联系,实 际上也起到了分会的作用。他们通过聚会和办刊物等方式,介绍新中 国情况,发动留学生、学者回祖国参加建设,并出具介绍回国的证明,在协助留学生回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地质学家李四光经过艰 苦历程,终于在1950年5月回到祖国;数学家华罗庚、物理学家葛庭 燧、曹日昌、李薰以及叶笃正、谢义炳、王希季等一大批科学家冲破重 重阻挠,克服种种困难,陆续回到祖国的怀抱,参加到新中国宏伟事业 的建设中。P4-5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海外归来描绘宏图
中国卫星从中关村起步
东北之行深入调研
规划蓝图综合决策
第二章 开拓创建卫星事业
呼吁倡导人造卫星
空间探索创建“581”
探空火箭试验先行
第三章 大力协同托起火箭
自力更生发展导弹
地面试验指点目标
光学跟踪轨迹测量
第四章 宇航论坛推动卫星
星际航行学术报告
星际航行发展规划
重点项目初见成效
第五章 卫星任务专委立项
发展人造卫星建议
国防科委综合报告
专委立项组织落实
第六章 “651工程”系统论证
首颗卫星论证会议
运载工具专题论证
卫星系列规划研究
第七章 创建空间技术研究院
力排干扰形成拳头
突出重点制定规划
卫星工程系统管理
第八章 太空奏乐豪情盈宇
集思广益审定方案
突出重点强化管理
系统管理卫星上天
第九章 应用卫星开拓创新
返回式遥感卫星有功
科学技术卫星先行
导航通信远望测量
第十章 载人航天神州圆梦
早期飞天探索活动
“曙光”飞船推动科技
高瞻远瞩“神舟”起步
钱学森精神永放光芒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