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旧迹孙郁
萧长华——一生奉献给京剧事业的戏剧教育家
时慧宝——京剧舞台“当台写字”的先行者
郝寿臣于净行艺术流派的发展和传承
杭子和对“余派”和“杨派”形成的贡献
欧阳予倩——给京剧注入新鲜血液的人
侯喜瑞——纯粹的“架子花”表演艺术家
姜妙香和他所创的京剧武生代表流派
徐兰沅的“操琴生活”
梅兰芳的戏里戏外
雷喜福和他的“喜”字辈师兄弟
周信芳与“麒派”
李多奎的“李派”旦角艺术
周子厚和“四大鼓师”
于连泉与“筱派”
杨宝忠“改行”的成就
尚小云“文革”中的遭遇
荀慧生德艺双馨的一生
刘连荣与“霸王别姬”
马连良晚年的戏剧生涯
赵桐珊与“正乐三杰”
俞振飞与京昆艺术
白云生与“北昆”
管绍华“探母管”的由来
裘盛戎与“裘派”
程砚秋——青衣表演艺术的集大成者
谭富英与“谭派”
谭资九与“四大名琴”
杨宝森与“杨派”
沈玉斌——新中国戏曲院校的奠基人
奚啸伯的戏剧人生
李万春于“猴戏”的革新创造
王玉蓉的“铁嗓青衣”之誉
叶盛兰与“叶派”小生的传承
宋德珠“美、媚、脆、锐”的艺术风格
袁世海——京剧舞台上的常青树
梁益鸣与“马派”艺术
毛世来与“花旦”艺术的发展
童侠苓和他的“童家班”五兄妹
李少春与现代革命京剧
张君秋与影响深远的“张派”艺术
王吟秋与程派艺术
吴素秋的戏品和人品
赵燕侠“个性鲜明”的艺术特色
杜近芳与京剧《谢瑶环》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