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br> <br> 项目负责人葛晨虹<br> 马克思说:“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0卷,28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当下时代和社会给我们提出了诸多问题,我们的理论研究就应该具有现实社会的“问题意识”。《中国社会道德发展研究报告2011—2012》确定的若干问题,都是社会公众关注的问题。道德风气如何建设提升?社会心态中的焦虑感、压力感、无意义感以及不公感和某些怨气,如何理解、如何疏导?食品安全中诚信道德问题出在哪里?如何保障食品等关乎生命、生活的基本产品的安全?引发社会不公感和民怨的公共权力腐败问题如何得到硬性、软性的进一步遏止?程序公正如何更好地实现?社会正能量环境如何全方位营造?尤其是社会媒体应怎样在社会语境建设中,真正发挥出“中国好声音”,承担好社会舆论建设的主导功能,引导文化和社会舆论生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核心价值观指导下发展?这些都是民众关心的重要问题,当然也是社会和时代提出来需要解决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说,理论的任务不仅在于认识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歌德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这些道理在中国语境中的表达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直面社会问题,关注民众忧心的热点问题,深掘并解析各种道德问题背后的成因,望闻问切,把脉社会道德问题的症结所在,给出初步药方,探讨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而激发更多思考,为社会提供资政参考,这是任何一个理论工作者的应有责任,更是作为重点研究基地的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必须承担的理论任务。<br> 一<br> 本报告由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基地主任葛晨虹教授主持,是中国人民大学研究报告系列之一。《中国社会道德发展研究报告2011—2012》旨在依托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平台,集人大多学科优势,整合全国高校和相关实际工作部门道德研究力量和成果资源,对中国社会道德发展状况进行年度专题研究。报告以全面性、领域性、专题性、持久性社会问题调研为特色,既可对中国社会道德发展状况进行宏观审视,也可根据不同年度不同社会热点锁定某领域或某些突出道德问题展开分析。如本报告就锁定了中国当前社会心态透视与伦理学分析、当前中国公务员道德状况及其伦理分析、政府公共权力治理的调研分析、他国伦理委员会建设经验及其借鉴、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伦理反思、当前中国传媒责任与职业道德状况研究等专题。报告期望以“年度报告”的形式为国家决策部门和理论界提供相关实证研究成果与理论支撑。<br> 在研究思路和方法上,课题组注重从“现实问题调研”、“问题成因分析”和“对策研究思考”三个维度交织展开。课题调研不仅强调对中国当前某些社会问题尤其是道德失范问题进行实证把握,更强调在理论—实践的分析框架中研究问题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具体原因,并在“怎么看”的评价分析基础上,针对问题应该“怎么做”展开探讨。就已发表的各类调研报告看:一类属于调查性原始数据的客观报告或展示,另一类是调查基础上的研究性报告。本报告属于后者——研究性调研报告,即注重对调查现象进行成因分析和对策建议的研究。具体而言,首先是对中国社会道德发展的重点现象进行扫描定位并展开相应调研;其次是着力探讨这些社会道德问题的症结何在,“成因分析”是本研究报告的重点所在也是特色之一;最后,报告从“问题意识”出发提出相关治理思路和具体对策。<br>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