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沃格林革命:传记性引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2638595
  • 作      者:
    埃利斯·桑多兹(Ellis Sandoz)著
  • 出 版 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最权威的沃格林入门之作

展开
作者简介

  桑多兹(Ellis Sandoz),路易斯安那大学Hermann Moyse政治科学终身特聘教授,沃格林美国文艺复兴研究所所长。他创建并至今依然领导着“沃格林协会”,是三十四卷《沃格林全集》的总主编。1965年他在沃格林指导下于慕尼黑大学完成博士论文,是政治哲学领域(欧洲、美国和俄罗斯)的专家,并受邀在意大利、捷克、加拿大等地讲学。曾被里根总统任命为国家人文委员会委员。除《沃格林革命》之外,还撰有《政治的启示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大法官”之研究》《伏法的政府:政治理论、宗教和美国之创建》《真理的政治》《共和主义、宗教和美国之魂》等主要著作。

展开
内容介绍
    《沃格林革命:传记性引论(第2版)》作为沃格林入门著作的出版,可以服务于几个良好目的。我们生活在口益全球化的共同体之中,在那里,“人类的统一”远不是令人茫然的词句,而是被全世界范围内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联系所构造的,由此产生的新式的、令人清醒的相互依赖,对全世界的人都是至关重要的。再则,沃格林已不再是相对无闻,在今天,他已经被视为现代时期最伟大的政治哲学家之一,他对人类所面对的重大问题提出了强有力的分析。
展开
精彩书摘

  引  论
  撰写本书,目的有二,一是为沃格林思想提供一般的引介,二是由此表明其革命性。近年来,学界对沃格林的学术兴趣稳固增长,但他所做的工作对学界外的广大领域同样具有重要性,本书所要面向的正是范围更广的读者。我希望,本书对这样一些读者具有价值:他们对人之生存的恒久问题有着严肃的兴趣。在过去半个世纪,有一位一流的思想家已经探索了这些难题。本书也旨在为跨越鸿沟架起一座桥梁,正是这一鸿沟把沃格林与其他思想家和一般公众相分离,因为对他们来说,沃格林是位晦涩难懂的人物。沃格林既不属于某个思想流派,也不属于构成当前意见氛围的各类主流正统。作为思想家,他很独特,他的著作又相当复杂,这就表明很有必要为那些愿意理解和欣赏他的重要性的读者提供一本入门读物。
  沃格林留下十五本著作和九十篇以上正式发表的论文,这些著述对引介者提出了很高的知识要求,甚至需要一项全面的评估研究。但我认识这位巨人并追随他的工作达三十年之久,他的工作伴随着我对自古代以降的政治理论史的反思,并引导我得出这样的结论:沃格林的成就确实不同凡响。要评价当代事件的长期意义,包括知识成就的地位,无疑要小心翼翼,但是,就沃格林这一个案而言,证据具有说服力——其实是很有说服力。按照有关学术造诣、对材料的技术性把握、哲学分析以及异象(vision)的广度所有这些可用准则,沃格林的工作都堪称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性。
  因此,本书除了对沃格林生平的解说性呈现之外,主要论证这样一个观点,即沃格林的思想已然构成哲学和政治科学上的一场革命,这一革命在其领域内配得极大瞩目,因而本书书名可谓在在有理。当然,我的前提是,任何革命之发生,乃是伴随事件本身之时,而非在后来相隔相当时间距离之后,人人都辨别出这些事件的革命含义之际。在下面的呈现过程中,对当前这场革命的性质及其范围有所提示,而最后两章则是对这一革命的概括。
  本书是解释性的引介,不是定论或批判性评估。之所以无法做定论,乃因为所介绍的工作还在发展中。老实说,我的介绍也无法成为批判性评估,因为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是沃格林的学生和朋友。在研究他的著作时,我没有感到这样的尴尬,要去做出“吾爱真理甚于爱友”这样的抉择,尽管我也有心理准备作这种选择。这是因为,在他的著作所触及的每个主题上,对我都很有启发,而且在科学上又有最高的说服力和有效性。但接下来所展开的,是一种解释,而不仅仅是一种欣赏。作为学者和教师,沃格林一直力求避免把他的学生打造成门徒。他相信,最为重要的是,他和他的学生都服务于真理,这是韦伯式智性诚实的根本要求,也是一切科学探索的根本原则。因此,尽管我对沃格林著作一手资料本身予以最严谨的注意,并采用了与沃格林的长时间访谈所得,同时也得益于他对录音整理稿的修改意见,但对于这一做法,以及从中选作本书核心材料的内容及给出的解释,他本人不应该承担任何责难。
  出于帮助读者的考虑,就我的方法以及对相关原始资料的组织和处理,我也许需要再做些说明。沃格林总是把自己认同为一个政治科学家和研究政治的哲人。虽说本书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思想传记,但除了第一章之外,著作结构或多或少是按照编年进行的。第二和第三章是传记性的,它们勾勒出沃格林的生平和著作,其中包括对即将出版英语版的五本德语著作所做出的最详尽的讨论。写作这几章的主要资料来源是我所称的沃格林的“自传性回忆录”(AM)。这一重要文献得自于我与沃格林于1973年夏天在数周内进行的一系列访谈录音。就我提出的问题,他的回答总计有将近二十七小时,录音整理后由他亲自订正,由此形成一份叙述,既是自传性的,又是他回顾自己之前工作时所做的评论。这份录音文献的主体成为本书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原先就计划好的。
  在承担对沃格林思想的这项研究时,虽然关注点主要是几十年来沃格林的思想发展,但我更侧重近些年的工作和他的哲学的当前状态。我首先勾勒了迄今为止他工作的整体,然后更仔细地聚焦于后续的四个横切面,这四个知识水平线上的横切面旨在表明他探究的阶段,这也意味着会有交叉重复。即先是展现1938年前各阶段的“眼界”(horizon),然后是1952、1957、1966和1981年四个时间节点上的眼界,这样的顺序也要求我相应地考虑沃格林在同一个问题上眼界的扩大和“视界”(perspective)的变化。再说,这些眼界不能靠单一章节进行综合处理;因此,对眼界的梳理,必须通过对比早前的眼界,由此才能确定哪里有变化,或哪里被强调,不过,在此基础上的梳理也是有选择的。论题的选择性本身必然要求我们在沃格林不同时期的不同作品之间往返穿梭。“简化”的沃格林思想的介绍或许可以按照“人”、“政治”、“历史”和“存在”这样的关键议题来布置各章。但对材料的这种组织,其实忽视了各议题间的互相联系。如此剖析所能给出的,仅仅是对一个身体的解剖,所理解的人是已成过去的,无法给出对内容的准确理解,更遑论其动态发展和生命力。这内容当然是指沃格林对于人在历史中的政治生存的实在和“整全”的探索。
  沃格林的思想应被视为一位致力于哲学探索的人探求真理的朝圣之旅,这样的旅程无法分离于政治的现实和当代生活的紧要事情,而是与之处于恒常的、响应性的互动之中。他沉浸于政治现实的深处,抵抗其中的腐败,这对他的思想来说举足轻重。我力图强调他思想中的实际维度和常识维度,即使他的思想上升到极为复杂的理论分析和沉思之际。走进沃格林工作的这一取径,乃本于他自己的观点,即他对“理性”(reason)和“人的合理性”(human rationality)的理解,从作为基础的常识,到哲学的和科学的洞察,构成了一个连续谱,而且,人的合理性之概念也呈现于他1920年代开始的所有工作。但是,在研究沃格林思想时,这样的装备还是不足以处理实际遇到的复杂性。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朋友提醒过我,沃格林的《人居领地时代》就像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一样复杂,若有人想找一本历史上最难啃的书来比赛,这本书是很好的候选者。我并不同意上述评价,因为沃格林是清晰的,而黑格尔则狡猾到了故意含混的地步。我的观点先放在这里,本书最后一章会面对《人居领地时代》一书,也许到时会提供我的理由所在。
  我也试图写得更为清楚,按顺序渐进地介绍材料,为的是让沃格林理论之主要特征得以呈现,使得细心的读者能够理解它们,并与我一道分享受到启发所带来的欣喜。沃格林所走的旅程,以及我们在不同层次参与的旅程,将会带领我们和他本人一起进入新的眼界;我就像指南针的保管者一样,只是尝试描绘出他穿越崎岖地形,从一个高峰进入另一高峰的进程。在这描绘过程中,我主要持守在沃格林思想的高地(即使不是绝对如此),因为沃格林曾在这样的高地展开对实在的全新分析,并最终提供给我们人间事物的新科学。我为此而实际上省略了他所有精彩的细节,那是在他处理无数文献源时所呈现的,而他的洞见也从中产生。同时我也只是简要地考虑了对有缺陷的、“扭曲变形的”实在描述(比如诺斯替主义和现代意识形态)的分析,虽说他的研究与这些糟糕的实在描述一再地进行批判性交遇,而且,对于它们的恶,沃格林的分析是一种治疗。我的目的一直是彰显沃格林思想的核心,通过一个说明的过程把读者引入其内核,并在此过程中不仅显明其关键性洞见,而且也表明它们与探索方法本身的有机联系。在此过程中,与有缺陷的实在描述的张力显然也会水落石出。不过,对于表明不足之处的理由之细节和全方位论证,则很大程度上不予展开。因为那样做也许会推翻我写本书的意图,即为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沃格林之工作的独特性及其在西方政治哲学全景中的地位,提供精炼且探索性的、平衡的描述。因为探索的“语言”对沃格林的整个努力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只要有可能,在每个重要问题上,我都会尽量让他亲自告诉我们。
  ……

展开
目录
中文版作者序
第二版作者序
第二版编者前言
致谢
引论
第一章 起点:常识和新科学
第二章 生平和直到1938年的思想历程
第三章 美国化:直到1981年的学者旅程
第四章 历史和政治的科学:1952
第五章 历史及其秩序:1957
第六章 神话、哲学和意识:1966
第七章 努斯原理:沃格林革命——1981和之外
第八章 整全之异象
尾声
沃格林著作编年,1922—1981
附录:哲人的天职——沃格林范式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